生物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Distribution and Host Range of Cuscuta in Taiwan, Kinmen and Matsu,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ost Preference of C. Japonica Var. Formosan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5-06-??) 廖國媖; 陳明義; 郭長生
    菟絲子屬(Cuscuta)在台灣地區有記錄5個分類群,包括菟絲子(C. australis)、平原菟絲子(C. campestris)、中國菟絲子(C. chinensis)、台灣菟絲子(C. japonica var. formosana)及日本菟絲子(C. japonica var. japonica)。本研究調查菟絲子屬植物在台灣(含離島)及金馬地區的分布及寄主範圍,並進行台灣菟絲子的寄主喜好性觀測。菟絲子自1972年後迄今未在台灣地區再發現;平原菟絲子分布最廣,寄主多達265種;中國菟絲子寄主有36種;台灣菟絲子是台灣特有變種,寄主有182種;日本菟絲子寄主有48種。菟絲子屬的寄主包括蕨類、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也包括寄生植物本身,顯示在台灣的菟絲子屬植物對寄主沒有專一性。本研究觀測台灣菟絲子寄主喜好性,證實是有喜好性的。就斷莖寄生試驗結果,台灣菟絲子對寄主青葉楠(Machilus zuihoensis var. mushaensis)形成的吸器數遠多於對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形成的吸器數,也顯示台灣菟絲子是有喜好性的。野外針對台灣菟絲子寄生14種寄主植物進行喜好性觀測,顯示對個別物種如:光果龍葵(Solamum, americanum)及通條樹(Stachyurus, himalaicus)有特別喜好。
  • Item
    阿里山地區阿里山山椒魚的分布與族群監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7-12-??) 賴俊祥; 呂光洋
    從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於阿里山地區進行阿里山山椒魚的族群分布與族群監測的研究。調查了阿里山鄰近地區共36個林班地中的山葵田,在其中9個林班地的山葵田有發現山椒魚,這些地點共有的特色是坡度平緩及穩定的水源。在族群監測方面,在阿里山姐妹潭的永久樣區內共調查到266隻次山椒魚,其中94隻次為再捕獲。利用Jolly-Seber法估算每月族群數量在13-224之間,族群數量與前人對在此樣區的估算值相比較尚稱平穩。年齡結構方面,樣區個體的組成以成體為主,亞成體的出現不規則,而幼體僅在春季出現。個體活動範圍的估算值在0-509 m²之間,平均值64.9 ± 29.6m² (n = 19)。利用Cormack-Jolly-Seber模型估算存活率在成體為0.996,亞成體為0.997,皆屬於高存活率。估算的捕獲率每個季節都不同,捕獲率與濕度及溫度呈正相關。再利用Leslie matrix model來模型化族群的動態,估計的族群增長率為1.077,表示此族群為穩定而略呈增長的族群。進一步分析增長率的敏感度及彈性值,都顯示成體的存活率是影響族群增長率最重要的因子。
  • Item
    臺北市陽明山地區六種網柱細胞黏菌之調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9-06-??) 林詩蓓; 葉增勇; Shieh-Pei Lin, Zeng-Yung Yeh
    自臺北市陽明山地區採取闊葉樹林、竹林及草生地等各類型植被下具有腐植質之表層土壤,分離出細胞黏菌純培養一株,並經鑑定後共得一科二屬六種,分別為紫色網柱細胞黏菌(Dictyostelium pupureum Olive)布列菲氏網柱細胞黏菌(Dictyostelium brefeldianum Hagiwara)、巨大頭網柱細胞黏菌(Dictyostelium macrocephalum Hagiwara, Yeh et Chien)、透明輪生細胞黏菌(Polysphondylium pallidum Olive)紫色輪生細胞黏菌(Polysphondylium violaceum Brefeld)和偽純白色輪生細胞黏菌(Polysphondylium pseudo-candidum Hagiwara)。其中偽純白色輪生細胞黏菌為臺灣新紀錄種。又以透明輪生細胞黏菌出現的頻率最高,是本地區廣泛分佈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