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高齡者主、客觀身體活動差異與下肢肌肉指標之關聯性
    (2024) 歐芝伶; Ou, Chih-Ling
    高齡者的身體活動量可能因為個體的主觀認知與實際情況有所差異,若個體對於身體活動量的認知不足,可能會影響其健康生活型態。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高齡者主、客觀身體活動差異及對下肢肌肉指標之關聯。本研究採便利取樣選取臺北市、宜蘭縣高齡者社區據點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人數共計159人。運用IPAQ國際身體活動量表、三軸加速規及身體組成分析儀作為研究工具,測量其主觀與客觀身體活動量及不同身體活動量強度,包含:「輕度」、「中強度」及「高強度」身體活動,探討其與高齡者的下肢肌肉指標,包含:「下肢肌肉量」、「腿部肌肉分數」與「下肢相位角」之關聯性。本研究以成對樣本t檢定、多元線性迴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呈現低估其輕度身體活動量(-238.82±78.95分鐘)、高估高強度身體活動量之情形(6.85±16.39分鐘);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發現,高齡者主、客觀高強度身體活動差異與下肢相位角有正向關聯性 (B=0.056, 95% CI :0.003-0.110)。高齡者認知自身高強度活動較實際為多,與較佳的下肢肌肉指標具有正向的關聯性。本研究發現可提供未來衛教策略參考及增加健康促進活動之內容。
  • Item
    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對健康行為及代謝症候群之影響-以台灣某計程車隊駕駛為例
    (2023) 呂淑青; Lu, Shu-Ching
    計程車駕駛是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但因工作型態的關係不易接受傳統的衛教方式,故本研究想探討透過行動健康照護模式的介入,了解是否能提升計程車駕駛的相關健康行為及改善其代謝症候群的生理數值。本研究以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結合PRECEDE-PROCEED模式中「前傾因素」、「增強因素」和「使能因素」,三個月的時間針對計程車駕駛完成問卷前測、後測及生理數值收集以進行分析。共完成收案92位計程車駕駛具有至少一項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子或BMI≥25,分派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8位以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十二週,介入前給予問卷、計步器、測量體位(身高、體重、腰圍)和生理數值(血壓、血糖、總膽固醇)以及利用社群媒體建立Line 群組,作為提供訊息並上傳活動記錄和溝通的管道;對照組44位給予傳統衛教手冊,介入前給予問卷、測量體位和生理數值,兩組在三個月後進行後測。主要的統計分析方法為廣義估計方程式。研究結果顯示,給予代謝症候群高風險的計程車駕駛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運動量,但飲食行為和代謝症候群的相關生理數值並未達顯著改善,可能與介入時間較短及需更多的配套措施才能改善飲食行為和代謝症候群生理數值。本研究建議,針對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給予符合需求的預防性衛生教育並結合行動裝置及社群軟體的行動健康照護模式是值得推廣的衛生教育方式。
  • Item
    運用設計思考改善高科技業公司員工居家辦公的身體活動
    (2022) 周妤庭; Chou, Yu-Ting
    2021年因台灣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險峻,企業為保障員工健康安全,紛紛展開居家辦公模式,本文運用「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改善高科技公司居家辦公員工的身體活動,並評價介入後之成效。研究對象為某高科技公司員工,研究方式依英國設計協會所提出的設計思考四步驟實施。研究結果顯示:於「探索」階段,訪談十名員工,在居家辦公下衍生的健康問題包括身體活動減少、與同事交流及社交皆減少、工時延長、容易分心、飲食變化及睡眠型態改變等,特別是身體活動大幅減少的困擾;在「定義」階段,針對居家辦公所面臨的身體活動不足問題,員工建議可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及提供獎金。在「發展」階段,與七名跨領域團隊小組成員,運用腦力激盪方式,構想出「21天健走計畫」,並建立LINE @ 群組提升互動感,提供獎勵,提升參與率。在「實行」階段,共有73名員工參與21天健走計畫,評價結果顯示,員工每日步數從活動前4189步提升至介入後9029步,運動頻率從每週平均為1.84次提升至3.45次,運動時間從每次34分鐘提升至54分鐘,運動強度從2.04分提升至2.29分,顯示21天健走計畫可改善高科技公司居家辦公員工的身體活動,本研究可提供企業提升員工身體活動量及推動職場健康促進參考。
  • Item
    身體活動和居住環境宜走性在高齡者自我老化態度與憂鬱症狀間所扮演的角色
    (2020) 連吟翊; Lien, Yin-Yi
    研究背景與目的:過去研究顯示正向自我老化態度會降低憂鬱症狀,然而潛在影響機制尚未清楚。截至目前為止高齡者憂鬱相關因子研究多著重於個人層次因子,極少數研究是探討脈絡層次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老化態度、身體活動、憂鬱症狀與居住環境宜走性之間的關係。 研究方法:此橫斷性研究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以隨機撥號的方式訪問1,055位居住在社區之65歲以上高齡者的自我老化態度、身體活動量、居住地及憂鬱症狀,並利用Walk Score@計算其居住環境宜走性。透過拔靴法 (bootstrap)檢驗身體活動是否會中介自我老化態度對於憂鬱症狀的影響,並進一步透過調節型中介分析檢驗居住環境宜走性是否會調節自我老化態度透過身體活動對於憂鬱症狀的間接效果。 研究結果:在控制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後,研究結果顯示自我老化態度分別與身體活動呈現正相關及與憂鬱症狀呈現負相關;身體活動部分中介自我老化態度對於憂鬱症狀之影響。進一步將居住環境宜走性分成高、中、低三組,身體活動在高齡者的自我老化態度對於憂鬱症狀的影響扮演部分中介因子角色,此間接效果僅出現在中等程度宜走性之居住環境。 結論:研究結果顯示自我老化態度會經由身體活動影響高齡者憂鬱症狀,提高身體活動可作為降低高齡者憂鬱症狀之可行介入標的,特別在具中等程度宜走性的居住環境。本研究結果支持個人層次因子對於高齡者心理健康之影響會隨著脈絡層次因子而有所不同,然其關聯仍有待後續縱貫性研究進一步檢驗。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制定降低高齡者憂鬱症狀之相關介入策略時,可以鼓勵高齡者提高其身體活動量,並建構合宜的宜走性環境,進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高齡者心理健康促進介入計畫及政策制定的實徵研究基礎。
  • Item
    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體位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相關研究
    (2010) 陳麗婷; Chen Li-T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飲食行為及身體活動與國中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國中學生體位影響因素大致可分為遺傳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已無法介入改變,而環境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飲食以及身體活動,本研究以此兩大變項為主軸來探討;以嘉義市八所公立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抽取12個班級為樣本,共有452人,採用結構式問卷由研究者及各校校護協助施測,問卷分為三部分,個人基本資料、飲食及身體活動,飲食部分參考教育部(1999)所編之學生體重控制手冊中的飲食狀況評量表進行修改,身體活動部份則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國中版)─自填圖卡短版」,此量表是國立陽明大學劉影梅博士於2003年取得版權,了解飲食及身體活動和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可以與實務相結合,了解嘉義市國中學生不良體位主要原因之後,對於教育單位想要施行的改善不良體位方案可以有所助益。 本研究發現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以體位正常者居多約占五成,過重/肥胖者約占三成,過瘦者則接近兩成;國中生的體位會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生過瘦情形比肥胖情形比率更高,男性則是肥胖情形比過瘦情形比率更高;國中生的體位會因為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體位過重/肥胖的國中生,其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情形較體位過瘦及正常的國中多;國中生體位會因為進行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 建議在健康教育課程上應務實進行營養教育,將男女生分開上課,對於女性國中生可以著重讓其認識自我身體意象,避免一昧崇尚「瘦即是美」的錯誤觀念,學習正確看待自己的身體;男姓國中生的部分可以教導正確的飲食觀念及食品的選擇,讓其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選擇對自己較健康的食物。在點心、飲料及宵夜部份,也應落實在營養教育中,教導食物的選擇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在運動部分則應設計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讓學生可以每天運動,並且持續的加長運動的時間。
  • Item
    運用行動裝置促進職場員工身體活動之成效研究-以某科技公司為例
    (2016) 賴意櫻; Lai, Yi-Ying
    本研究目的以社群網站Facebook及運動手環等行動裝置為介入方式探討介入後對於職場員工促進身體活動及社群網站增加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之成效。研究對象為北區某科技公司不同廠區的辦公室員工共83位(實驗組42位;對照組41位),採用準實驗前後測設計法,對照組僅進行「線上平台問卷」施測;實驗組則接受社群網站依據自我監控模式、社會認知理論、社會支持、溝通說服理論設計出的介入內容及運動手環進行六週的介入。收集實驗組與對照組填答的前後測問卷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實驗介入後對於研究對象休閒時身體活動與工作時的走路時間、運動自我效能等有顯著的成效,但在社會支持上未達統計的顯著意義,證實運用行動裝置介入可增加職場員工身體活動與運動自我效能,建議可善用行動裝置作為衛生教育介入的平台,以降低職場執行衛生教育時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