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3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企業員工參與職場身體活動計畫之行為意圖(2024) 邱沛瑀; Chiu, Pei-YuItem 高齡者主、客觀身體活動差異與下肢肌肉指標之關聯性(2024) 歐芝伶; Ou, Chih-Ling高齡者的身體活動量可能因為個體的主觀認知與實際情況有所差異,若個體對於身體活動量的認知不足,可能會影響其健康生活型態。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高齡者主、客觀身體活動差異及對下肢肌肉指標之關聯。本研究採便利取樣選取臺北市、宜蘭縣高齡者社區據點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人數共計159人。運用IPAQ國際身體活動量表、三軸加速規及身體組成分析儀作為研究工具,測量其主觀與客觀身體活動量及不同身體活動量強度,包含:「輕度」、「中強度」及「高強度」身體活動,探討其與高齡者的下肢肌肉指標,包含:「下肢肌肉量」、「腿部肌肉分數」與「下肢相位角」之關聯性。本研究以成對樣本t檢定、多元線性迴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呈現低估其輕度身體活動量(-238.82±78.95分鐘)、高估高強度身體活動量之情形(6.85±16.39分鐘);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發現,高齡者主、客觀高強度身體活動差異與下肢相位角有正向關聯性 (B=0.056, 95% CI :0.003-0.110)。高齡者認知自身高強度活動較實際為多,與較佳的下肢肌肉指標具有正向的關聯性。本研究發現可提供未來衛教策略參考及增加健康促進活動之內容。Item 高齡者整體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2023) 賴鼎富; Lai, Ting-Fu背景: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可能因事故、器官老化或罹患疾病,經歷暫時地或永久地「失能 (Disability)」的風險較高。增進身體活動為過往預防失能的主要手段,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多自主運用的時間,可自行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根據人體晝夜規律 (circadian rhythm) 之理論,身體活動的時間點可以作為校正周邊時鐘的校時器 (zeitgeber),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高齡者進行身體活動之合適的時間點對於肌肉功能表現之關聯。研究目的與方法:本論文將以臺北市居住於社區的高齡者或醫院門診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運用三軸加速規 (triaxial accelerometer),來測量其「整體」身體活動量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量佔比 (包含:「輕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探討其與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包含:「握力」、「基本移動能力」、「走路速度」與「下肢肌力」) 之關聯性。本論文將分為兩個研究,研究一探討「整體」與「不同時段」之輕度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二,使用「等時替代模型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analysis)」,進一步探討在「整體」或「特定時段」以三十分鐘的輕度身體活動或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相同時間的靜態行為與功能性體適能之關聯性。結果:在研究一,整體的每日平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與握力表現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向相關。在不同時段的分析結果則是發現,下午時段的輕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而晚上時段的輕強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及六公尺步行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在研究二,整體時間、下午時段與晚上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握力、三公尺起走測試、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五次坐站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結論:高齡者在整體或特定時段 (特別是早上或下午) 進行身體活動或進行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確實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在有正向相關,未來的健康促進活動或相關衛教策略可以著重在建議高齡者在日常生活或白天時段當中盡量以任何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以預防肌肉功能下降並預防失能。Item 運用等時置換模型探討高齡者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2023) 連又旻; Lien, Yu-Min研究目的:促進輕強度與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並減少靜態行為,對於高齡者的生理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的提升有著正向促進的效益。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同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組合對於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無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輕強度或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和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著重探究輕強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之不同時間組合與失能風險的關聯性。研究方法:220位65歲以上的高齡者 (平均年齡:76.91歲) 納入於本研究並進行分析。以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wGT3X-BT) 測量日常生活中的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每日靜態行為時間。高齡者之失能風險測量則運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之量表進行評估。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使用等時置換模型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在高齡族群中,靜態行為與較高的失能風險有顯著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均與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性。運用輕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 (勝算比=0.658, 95% 信賴區間=0.457-0.949),然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則並未發現相關性。在不同強度身體活動之時間組合中,每一組取代靜態行為的身體活動組合均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顯著關聯性。研究結論:為達到預防失能的目標,本研究建議高齡族群需多加累積日常生活中輕強度的身體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以及可以結合輕強度身體活動與其他強度的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建議未來研究可運用縱貫性研究設計,來檢驗本研究之發現。Item 運用設計思考改善高科技業公司員工居家辦公的身體活動(2022) 周妤庭; Chou, Yu-Ting2021年因台灣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險峻,企業為保障員工健康安全,紛紛展開居家辦公模式,本文運用「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改善高科技公司居家辦公員工的身體活動,並評價介入後之成效。研究對象為某高科技公司員工,研究方式依英國設計協會所提出的設計思考四步驟實施。研究結果顯示:於「探索」階段,訪談十名員工,在居家辦公下衍生的健康問題包括身體活動減少、與同事交流及社交皆減少、工時延長、容易分心、飲食變化及睡眠型態改變等,特別是身體活動大幅減少的困擾;在「定義」階段,針對居家辦公所面臨的身體活動不足問題,員工建議可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及提供獎金。在「發展」階段,與七名跨領域團隊小組成員,運用腦力激盪方式,構想出「21天健走計畫」,並建立LINE @ 群組提升互動感,提供獎勵,提升參與率。在「實行」階段,共有73名員工參與21天健走計畫,評價結果顯示,員工每日步數從活動前4189步提升至介入後9029步,運動頻率從每週平均為1.84次提升至3.45次,運動時間從每次34分鐘提升至54分鐘,運動強度從2.04分提升至2.29分,顯示21天健走計畫可改善高科技公司居家辦公員工的身體活動,本研究可提供企業提升員工身體活動量及推動職場健康促進參考。Item 身體活動量與青少年攻擊行為之關係-以同儕連結作為中介或調節因子(2022) 林品翰; Lin, Pin-Han攻擊行為跟身體活動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因此是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研究證實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有相關性,但兩者間機制仍不明確。另外同儕連結可能透過中介或調節作用影響兩者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北市與桃園市國高中生攻擊行為的現況,及瞭解個人背景因素、身體活動及同儕連結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以及在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同儕連結扮演的角色。使用「堅毅理論之跨文化比較:青少年攻擊行為、物質使用及心理困擾之研究」中台灣地區第三波的資料(2020年九月至2021年一月),共136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和複迴歸之交互作用項,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重點如下:一、 男性在肢體攻擊行為、非肢體攻擊行為、身體活動三個分項得分、身體活動總分,及負向同儕連結之平均值,均顯著高於女性。女性之正向同儕連結的平均值顯著高於男性。二、 身體活動三個分項得分與總分均與肢體攻擊行為有顯著正相關,負向同儕連結與肢體攻擊行為及非肢體攻擊行為都有正相關。三、 在控制其他條件下,負向同儕連結會同時作為非肢體攻擊及肢體攻擊行為的危險因子。身體活動與正向同儕連結會分別作為非肢體攻擊與肢體攻擊的保護因子。而男性的肢體攻擊行為也會較女性III 顯著的高。 四、 就同儕連結對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的調節效果方面,對非肢體攻擊行為及肢體攻擊行為來說,隨著負向同儕連結的增加,身體活動總分與非肢體攻擊或肢體攻擊行為的關係會減弱。 五、 就同儕連結對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的中介效果而言,費力身體活動會提高負向同儕連結,進而提高非肢體攻擊與肢體攻擊行為的頻率。對於肢體攻擊行為來說,正向的同儕連結可以做為保護因子。 身體活動可能透過提高負向同儕連結,進而增加攻擊行為的發生,而正向的同儕連結能作為此機制中的保護因子。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影響因素之建議及未來研究之改進,以減低國高中校園內的攻擊事件發生。Item 職場員工客觀測量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風險之研究(2022) 許心妤; Hsu, Hsin-Yu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與其相關疾病是21世紀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之一。肥胖已被證實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肺部疾病等有相關。近年來,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工作型態的改變(以坐在辦公室為主) 以及娛樂活動的改變 (如看電視、打電動),職場員工的身體活動量減少及靜態行為增加,皆可能增加肥胖的風險。據此,本研究欲探討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之關聯性,以作為未來職場健康促進策略擬定之基石。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2020年8月至10月間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取樣;本研究對象選取桃園市某生技公司員工為本研究調查之母群體,結合線上問卷及三軸加速規測量身體活動量與靜態行為,共有51筆有效樣本。資料分析利用SPSS 23.0進行平均數、標準差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研究調查結果發現「連續30分鐘久坐時間3.5小時/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正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180分鐘/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負相關;表示身體活動時間越多,靜態時間越少,肥胖風險越低,因此未來在職場健康促進策略,可著重於增加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量,減少各項久坐時間及增加中斷久坐行為,以有效預防肥胖風險之發生。Item 第二型糖尿病患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研究(2022) 簡琬勳; Jian, Wan-Syun本研究目的為針對宜蘭縣教學醫院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探討其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本研究共發出201份問卷,得有效樣本數為181份,回收率為90%。研究工具為中文版之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及國際身體活動表短版。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並以卡方及邏輯斯迴歸分析各變項之關聯性,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年齡平均為63.47歲,以大於65 歲最多,大多睡眠品質良好(56.9%)且身體活動足夠(65.2%),其中血糖控制良好占多數(50.3%)。 二、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睡眠品質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職業狀況」、「慢性併發症」、「飲食控制」與睡眠品質有顯著關聯,本研究顯示「有工作」、「無慢性併發症」、「有飲食控制」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較佳的睡眠品質。 三、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年齡」、「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有顯著關聯,本研究「小於65 歲」、「國高中」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四、針對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有達統計上顯著關聯,「睡眠品質良好」之患者有2.1倍達成較佳的血糖控制 (勝算比= 2.1)。 五、針對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於統計上無顯著關聯。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於未來衛教教育上,建議將睡眠品質納入糖尿病衛教教育知識中,也可個別針對「無工作」及「有慢性併發症」之患者,深入關心患者睡眠品質部分,並加強宣導睡眠品質教育,若必要可協助患者轉介相關睡眠中心,了解及解決患者之睡眠問題,進而改善睡眠品質之狀況,以減少睡眠品質偏差對血糖之影響。針對身體活動部分,建議可針對「65歲以上」之患者進行身體活動之衛教宣導,在未來糖尿病衛教上可提供更多身體活動之衛教影片或是由專業人員教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於居家生活中可執行身體活動方法,以提倡身體活動,進而改善血糖控制狀況。關鍵字:第二型糖尿病、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血糖控制Item 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之現況—以桃園市某國中集中式特教班為例(2022) 黃冠捷; Huang, Kuan-Chieh智能障礙者先天生理狀況及體耐力不如一般同儕,身體活動的規劃也需要他人協助,造成智能障礙者身體活動量低於一般人,其肥胖比率亦高於一般族群。據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 一 ) 瞭解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活動總量。( 二 ) 探討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總量與國際間身體活動建議量之差異。( 三 ) 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在校期間」與「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之差異。本論文以三軸加速規 ( GT3X+ActiGraph, Pensacola, Florida ) 測量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活動量,配合七日身體活動紀錄表紀錄研究對象佩帶加速規的時間點。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集中式特教班三名智能障礙學生。研究對象須連續七日將加速規佩帶於腰部,並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協助填寫七日身體活動紀錄表,記錄其身體活動量。研究結果如下:( 一 ) 三位研究對象之每日身體活動總量現況分別為平均:353.4分鐘;78.4分鐘;175.4分鐘。 ( 二 ) 三位研究對象之每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平均分別為:32.6分鐘,1.6分鐘,12.8分鐘,低於國際間身體活動建議量。 ( 三 ) 三位研究對象每日「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平均數為131.6分鐘,標準差為56.3分鐘;每日「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平均數為70.8分鐘,標準差為61.9分鐘。由此得知,研究對象「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低於「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建議教育單位和學校教師與專業團隊共同合作,例如: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評估智能障礙學生身體動作機能狀況,規劃適合的身體活動內容,使學生於「在校」和「非在校期間」進行,以培養其規律運動習慣,並增進身體活動量。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一般學生身體活動量進行研究,以瞭解智能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身體活動量上之實際差距情形。Item 運用Walk Score®網站探討宜走性環境與臺灣高齡者身體活動之關聯性(2021) 林其瑩; Lin, Chi-Ying隨著醫藥的進步及公共衛生的改善,全球高齡人口不斷攀升,高齡者的健康促進及疾病的預防成為各國重視的健康議題。而身體活動已證實為預防慢性病有效因子,因此如何增加高齡者身體活動量儼然成為公共衛生政策推動之方向。本研究針對臺灣高齡者居住區域宜走性環境與其身體活動間之關聯性進行探討,研究目的為 (1)調查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身體活動之現況。 (2)瞭解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身體活動之關聯性。 (3)瞭解研究對象之宜走性環境 (Walk Score分數)與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調查,主要變項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年齡、居住地區、身體質量指數、工作狀態、教育程度),身體活動時間測量 (國際身體活動量表電訪短版問卷)及居住區域宜走性環境測量 (Walk Score分數),回收之有效樣本為1,056份,資料以IBM SPSS 23.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方法。研究結果顯示, (1)臺灣高齡者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每周150分鐘(含)以上身體活動)者占總體84.1%。 (2)研究對象年齡為「75歲以上」相較於「65-74歲」較不易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勝算比=0.65);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相較於「高中職以下」較易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勝算比=1.90)。 (3)本研究運用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採用二個模型進行分析高齡者居住區域宜走性環境與身體活動之關聯性,第一個模型是未控制任何混淆因子,第二個模型為控制「年齡」及「教育程度」因子後的結果。第一個模型及第二個模型結果皆顯示,居住區域宜走性環境與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間無顯著關聯性。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政府於規劃及推動高齡者身體活動相關政策之參考,除了提升高齡者對身體活動之重視及實踐外,因本研究發現Walk Score®網站所提供的Walk Score分數與我國高齡者身體活動無統計上顯著相關,因此亦建議未來公共衛生政策執行者可運用其他宜走性環境測量工具 (如地理資訊系統)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