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結合桌遊的正向心理健康教育介入對國中生效果研究
    (2024) 應昀庭; Ying, Yun-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桌遊的正向心理健康教育介入對國中生五正效能(正向情緒、正向參與、正向關係、正向意義、正向成就)、四樂行為 (樂動、樂活、樂食、樂眠)、心理健康情形之效果。以準實驗研究設計,選取新北市某國民中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249人,實驗組128 人、對照組121人。在2024年,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接受結合桌遊之正向心理健康教育介入課程,為期三週共135分鐘,對照組僅實施前後測問卷測量。研究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教育介入成效分析,另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課程學習單與五正四樂行為實踐記錄來分析過程評量。研究結果發現結合桌遊的正向心理健康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國中生整體之五正效能及正向心理健康。教育介入對於四樂行為的改善未達顯著差異。學生表示教育介入能幫助理解正向心理健康與五正四樂的概念,及學習促進正向心理健康的方法,課程不僅有趣也收穫良多。並有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多種方式來實踐五正四樂,以提升正向心理健康。本研究建議學校結合校本課程,發展跨領域的正向心理健康教學活動,推動結合桌遊的正向心理健康課程,增強學生五正四樂行為實踐,以提升學生正向心理健康。
  • Item
    細懸浮微粒防治動畫教育介入成效之研究-以台灣某四所國中為例
    (2021) 張簡宏禹; CHANG CHIEN, HU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國中生所發展之細懸浮微粒防治動畫教育介入課程,對於國中生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影響,並瞭解該課程之介入成效。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一所臺北市國中、兩所桃園市國中及一所彰化縣國中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針對實驗組進行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對照組進行PM2.5防治教育PPT介入;控制組則不介入。本研究之結果如下:一、介入前,研究對象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皆有中上程度之表現。二、介入後,實驗組在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上皆有顯著提升;對照組僅在PM2.5防治知識上有顯著提升;控制組則均無顯著提升,且實驗組在PM2.5防治知識、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顯著高於對照組之研究對象。三、介入前與介入後,PM2.5防治行為意圖與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及PM2.5防治態度間,皆達顯著正相關。四、介入後,實驗組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之變項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預測力為40.0%;對照組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之變項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預測力為54.1%。
  • Item
    高中生手機使用與護眼行為教育介入成效評估
    (2021) 饒素萍; Jao, Su-Ping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生活技能為導向的課程,設計學生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課程並且評估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課程教育介入的成效。課程設計著重於三項生活技能,分別為「做決定技能」、「自我健康管理/監督技能」以及「壓力管理技能」,目的為增加學生手機使用之風險感知、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自我效能、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行為意圖。 本研究乃依據需求評估設計四堂50分鐘之課程,並且採準兩組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進行成效評估。本研究選取台中某高中一年級以及三年級學生進行教育介入,介入期間為109年9月至11月,參與之學生總人數為469人。本研究採立意取樣將班級分派為兩組,其中,實驗組學生(n=236)接受本研究所設計之課程介入,對照組學生(n=233)則持續接受正規課程中之健康與護理教育課程。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描述類別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描述等距資料,推論性統計以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檢視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是否有差異,最後採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教育介入之成效。此外,本研究亦分析學生於學習單中之回饋內容,以輔助量化研究之結果闡述。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量表具高度之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達 0.7以上。依據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教育介入之成效,在控制背景變項之後運用教育介入則學生手機使用之風險感知增加(β=0.16,P<0.001)、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自我效能增加(β=0.43,P<0.001)、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行為意圖增加(β=0.47,P<0.001)。整體而言,以生活技能為導向之課程能有效提升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自我效能,以及手機使用時間管理與護眼行為之行為意圖。惟,本研究結果並未顯著性的改善學生手機使用時間(β=-0.41,P=0.479)、手機使用之護眼保健行為 (β=0.06, P=0.309)、手機成癮的情形(β=-0.05, P=0.201)。此外,根據質性資料分析顯示透過課程的設計學生已開始警覺自身手機使用的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開始運用生活技能的策略來管理手機使用行為。 本研究建議,以生活技能為基礎的教育介入可以有效的提升有關眼睛健康和手機使用的風險意識;提高自我效能;提升手機使用時間管理和護眼行為的行為意圖;而且可以併入現有高中的健康教育課程。未來研究,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個別化的介入及手機使用時間管理和護眼行為長期的影響。 最後,未來的教育介入可以納入家長與教師合作的策略。
  • Item
    國小學童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效果研究
    (2020) 許愛玲; HSU, Ai-Ling
    本研究旨在發展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並評價教育介入對學童在口腔保健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行為與口腔理學檢查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108學年度新北市二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選取某國小學童為實驗組,另一國小學童為對照組。以高年級共四個班級約95人為實驗組,對照組共四個班級學童約56人。實驗組在二個月期間進行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共8堂課(每堂課40分鐘),包括口腔保健課程、貝氏刷牙法牙刷及牙線操作技巧並進行前後測問卷調查及口腔理學檢查;對照組進行一般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及前後測問卷調查與口腔理學檢查。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評價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的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在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童之口腔保健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與行為,學童理學檢查結果牙菌斑殘留也顯著改善,實驗組學童牙菌斑殘留顆數由12.23顆顯著下降為5.04顆。受測學童表示學習口腔保健知識與潔牙技巧是有趣的,願意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建議未來可將此教材納入口腔保健教育課程,提升學童口腔保健素養與口腔自我照護習慣。
  • Item
    國中學生用藥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2019) 許嘉芬; Hsu, Chia-Fen
    本研究發展國中學生用藥素養教育課程,並評價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用藥知識、用藥態度、用藥效能、用藥素養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國中三年級學生共約450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約246人,對照組約204人。研究於108年2月至4月進行,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2堂共90分鐘用藥素養教育課程教學,分別為「單元一:生活藥加分」、「單元二:我藥放好」,對照組只進行前後測,並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經由用藥素養教育課程教學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生用藥知識、態度、效能、素養。受試學生表示在遊戲中學習用藥知識是有趣的,願意將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中。建議未來可將此教材納入用藥教育課程中,提升學生用藥素養。
  • Item
    細懸浮微粒(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為例
    (2020) 邱莉菱; QIU, L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高中生所發展之細懸浮微粒(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課程,對於高中生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影響,並瞭解該課程之介入成效。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所國立高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人數為106位,對照組人數為114位,共計220位學生,其中僅針對實驗組進行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介入前,研究對象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皆有中上程度之表現。 二、介入後,實驗組在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上皆有顯著提升,且顯著高於對照組;而對照組僅在PM2.5防治知識與環境敏感度上有顯著提升。 三、介入前與介入後, PM2.5防治行為意圖與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自我效能間,皆達顯著正相關。 四、介入後,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自我效能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預測力為84.6%,其中又以PM2.5防治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 Item
    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2020) 簡淑芬; Chien, Shu-F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對國中生流感防治知識、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與行為之成效。 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106學年度入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139人、對照組132人,總計271人。實驗組進行兩節課共90分鐘的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教學,對照組則不接受額外的介入教育。資料統計分析採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進行分析,統計方式包括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表、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與推論性統計(卡方檢定、廣義估計方程式)。結果顯示,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可以顯著提升國中生流感防治知識、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與行為。 建議教育、衛生主管單位與學校之間,結合疫情時勢趨勢,增加傳染病防治教學課程單元,以多元教學方式取代傳統式教學,例如桌遊、體驗課程、發表教學法等,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習更具效益。學校設置衛生教育宣導公佈欄及校網設置「傳染病防疫專區」,提供最新訊息供師生及家長下載參考。達到增強學生的健康技能與生活技能,透過有效防疫,讓傳染病遠離人群。
  • Item
    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媒體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
    (2012) 潘雲潔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體意象媒體素養教育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纖瘦意象內化、身體意象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採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本研究以100學年度新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實驗組175人,對照組162人。實驗組於接受四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接受一般課程。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結果如下: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整體學生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向度)、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依性別分析,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女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目的」向度)、可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男生身體意象(「外表評價」向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學生分析創作媒體能力,用合理批判態度面對媒體訊息;學校課程發展具有性別敏感度的身體意象介入課程,融入相關科目的方式,建立學生正向身體意象;社會方面應透過社會教育的力量,提供並創造相互尊重與多元美學的觀點,並且建立媒體規範機制,降低負向身體意象內化的情形。
  • Item
    臺北市高職一年級學生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成效評估
    (2012) 黃資富; Huang, Tzu-Fu
    本研究目的為,評估網路霸凌預防教育對青少年網路霸凌預防素養、自我效能、危險行為意向及危險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係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兩所高職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309人參與,一所學校為實驗組有151人參與,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有158人參與。本研究於民國101年2月至4月進行,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四堂50分鐘的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僅進行一般教學及前後測。 研究結果顯示,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學生網路霸凌預防素養。實驗組在網路霸凌預防自我效能、網路霸凌與危險行為意向及網路霸凌與危險行為皆有進步,但未達顯著差異。另依父母管束學生網路使用程度高低分組,發現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父母管束學生網路使用程度較低組之網路霸凌預防素養。 建議未來課程設計可加強網路霸凌相關法律素養和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並將網路霸凌預防課程融入現行高中資訊課程作結合,另外發展家長手冊增能家長對於共同協助學生預防網路霸凌的素養。
  • Item
    國中學生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
    (2009) 林瑞誼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發展「口腔衛生互動式教材」進行教育介入後,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口腔衛生習慣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立意選取的學校作為實驗分組的依據。實驗組學生接受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方案,而對照組則不接受此介入。前測在介入活動前施測,介入時間約為兩週,後測與教學成效問卷則於介入後隨即進行,後後測與於介入後二個月進行。 本研究發現接受口腔衛生教學介入的實驗組學生,口腔衛生知識在立即及延宕效果均有顯著提升,而其餘態度、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習慣方面,並未有顯著效果。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生對於口腔衛生光碟設計及自學手冊的看法,有六成以上同意此教學媒體能幫助他們瞭解口腔衛生相關知識,以及警覺到口腔衛生的問題。在互動式光碟內容的幫助程度方面,實驗組學生有五成以上的比例,認為是有幫助的。而教學媒體化部分,學生表達中立意見居多。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發展口腔衛生教育教學課程的參考,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搭配健康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的運用,強化「口腔衛生態度」、「口腔衛生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口腔衛生習慣」,並整合社區與學校教師力量,以發展出更多元的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