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3
  • Item
    探討消防人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睡眠與疲勞的相關性-以新北市消防局為例
    (2024) 蔡緯昕; Tsai, Wei-Hsin
    本研究針對北部某消防局之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睡眠品質及疲勞程度關聯性的研究,作為未來消防局職場健康促進策略的參考。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問卷方式收集資料,研究工具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職場疲勞量表,共收回364份問卷,研究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等程度,各構面量表得分從高到低依序為靈性成長、人際關係、壓力處理、營養、身體活動以及健康責任。二、研究對象中睡眠品質不佳(即PSQI>5)的有267人(73.4%),其各項指標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主觀睡眠品質、睡眠干擾、睡眠遲滯期、日間功能失調、習慣性睡眠效率、睡眠總時數、使用安眠藥。 三、研究對象的整體疲勞程度屬於中等程度,各構面得分由高到低為服務對象疲勞、個人疲勞、工作過度投入。 四、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性別、消防年資、職稱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女性、消防年資11-15年及職稱為隊員或小隊長者表現較佳。 五、研究對象的疲勞程度會因為教育程度而有顯著的差異,其中教育程度為大學者高於教育程度為專科者。 六、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睡眠品質呈負向關,代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越低者,其睡眠品質越差(即總分越高)。 七、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疲勞程度呈負相關,代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越低者,其疲勞程度越高;睡眠品質與疲勞程度呈正相關,代表睡眠品質越差(即總分越高)者,其疲勞程度越高。 八、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以及睡眠品質總分可解釋疲勞程度總變異量的22.4%,其中睡眠品質總分是最佳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健康促進計畫推動、政策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期望能提升消防人員整體健康狀態。
  • Item
    新北市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24) 陳晏如; Chen, Yen-Ju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小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的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差異,並得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相關,以及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幸福感之預測力。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國小教師14,765人,抽樣方式採用分層抽樣和立意取樣法,總計發送554份電子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46份,回收率98.5%,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和階層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整體幸福感呈現中度正相關(r=0.574,p=0.000),研究對象的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教學年資、年所得、居住情形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都可有效預測幸福感(R2=0.433,F=19.051,p=0.000),在控制研究對象背景變項的狀況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單獨解釋總變異量2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之後,可以顯著的預測幸福感,因此,國小教師應該養成正向的態度,還有透過學校組織的鼓勵與支持,讓國小教師能夠擁有良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增加教師自身的幸福感。
  • Item
    精神科住院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基隆市精神專科醫院為例
    (2023) 何建鋒; He, Jian-fo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基隆市兩家精神專科醫院住院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相關因素,研究工具採用結構式問卷進行個案資料收集。問卷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屬性」、「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生活品質問卷」等四個部分。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基隆市兩家精神專科醫院病房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共發出112份問卷,取得有效問卷112份。資料分析以SPSS for Windows 23.0中文版進行建檔及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精神科住院患者之自覺健康狀況屬中上程度。二、精神科住院患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整體屬中上程度,各層面量表得分排序以適當營養為最高,其他依序為人際關係、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最低為運動。三、精神科住院患者之生活品質整體屬中上程度,各範疇得分排序以生理健康為最高,其他依序為心理健康、社會關係,最低為環境。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社會人口學屬性中的教育程度、參與治療活動頻率、障礙等級及疾病診斷有顯著差異;與自覺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五、生活品質與社會人口學屬性中的障礙等級及疾病診斷有顯著差異;與自覺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六、精神科住院患者社會人口學屬性、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形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結果如下:(一) 社會人口學屬性與生活品質:「婚姻狀況」與「心理健康」結果呈現負相關,「參與治療活動頻率」與「環境」結果顯著正相關。(二) 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自覺健康狀況一」、「自覺健康狀況二」、「自覺健康狀況三」及整體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各範疇結果皆呈現顯著正相關。(三) 健康促進生活形態與生活品質: 「適當營養」、「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關係」、「運動」、「壓力處理」及整體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各範疇結果皆呈現顯著正相關。七、精神科住院患者之生活品質複迴歸分析結果如下:(一) 生理健康範疇:最重要的預測因子為「壓力處理」,與「障礙等級」的聯合預測力共可解釋45.8%的變異量。(二) 心理健康範疇:最重要的預測因子為「自我實現」,與「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及「障礙等級」的聯合預測力共可解釋44.5%的變異量。(三) 社會關係範疇:最重要的預測因子為「壓力處理」,與「障礙等級」的聯合預測力共可解釋44.6%的變異量。(四) 環境範疇:最重要的預測因子為「壓力處理」,與「障礙等級」、「婚姻狀況」及「參與治療活動」的聯合預測力共可解釋57.6%的變異量。本研究結果期望可以藉由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可於未來我國精神照護政策對於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介入時的參考。
  • Item
    中高齡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
    (2021) 連翊妤; Lien, Yi-Yu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中高齡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臺北市萬華區年齡45到64歲的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採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發出4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0份,回收率達95%。使用SPSS for Window23.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分析。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屬性資料、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分數介於中等以上,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構面中,以壓力管理得分最高,其餘依次為營養、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其中以運動行為的得分最低。二、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明顯關聯性。三、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顯著正相關。四、研究對象之顯著預測變項是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的年齡、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子女數及自覺健康狀況等五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62.6%,其中以「疾病史(有 vs 無)」的影響力最高,有20.8%。
  • Item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之間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2021) 田小燕; TIEN, Hsiao-Yen
    目標:本研究調查新北市烏來區原住民族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相關性及各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方法:針對烏來區原住民族人口數2918位分布於四個部落(忠治、烏來、信賢、福山),於2019年8月7日至2020年7月31日執行家戶第一階段碳13尿素呼氣試驗並完成造冊共計340案,採橫斷式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逐戶家訪收集資料,有效問卷回收93.54%。結果: 一、 研究對象於「高教育程度」、「高收入」、「已婚」與「與親屬同住」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較佳。幽門螺旋桿菌非感染者在健康控握、社會支持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得分高。 二、 研究對象在「內控」與「自我實現」、「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皆呈現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在「年齡」、「教育程度」、「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增加整體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65.3%。 結論: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在「年齡」、「教育程度」、 「健康控握」 、 「社會支持」 、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其中尤以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解釋力得分最高(β=0.572,t=12.828,p<0.001)可為主要預測變項。 關鍵字:原住民族、幽門螺旋桿菌、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 Item
    手術室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
    (2021) 李佩璇; Lee, Pei-Hsuan
    摘 要 個人生活習慣與行為對於健康狀態有相當的影響。至今有許多研究探討護士健康狀況與生活型態的關係,但在這些研究中比較少針對一些特殊單位進行調查。本研究為一橫斷式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醫學中心手術室護理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及其相關因子。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發放200份自填結構式問卷,取得有效問卷173份,回收率為86.5%,研究結果如下: 一、手術室護理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等以上,分量表由高至低依序為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管理、營養、健康責任與運動。 二、自覺健康狀態與工作壓力為中高程度,各壓力來源以職業危害暴露為高,其他依序為職場關係互動、工作生活衝突、醫院制度、工作緊湊與人力短缺壓力。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年齡、輪值夜班、自覺健康狀態、工作壓力顯著相關。整體模式能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解釋總變異量31.3%,主要預測變項為自覺健康狀態、人力短缺壓力、年齡,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態最具影響力。 基於以上發現,建議管理者推動健康運動、改善醫院制度及監控職業安全以促進手術室護理師整體的健康。
  • Item
    成年網路使用者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
    (2020) 蔡佳芯; Tsai, Chia-Hsin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網路使用者之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並且加入相關個人背景因素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自覺健康狀況和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等作共同探討。 方法:以20歲以上使用網路之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其個人背景資料、健康資訊搜尋行為、自覺健康狀況,另使用網路健康素養量表(eHEALS)、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量表(HPLP-S)作為測量工具,並採用便利性抽樣,以網路問卷進行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493份。 結果: 一、研究對象具有中上程度的網路健康素養能力以及中等程度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二、不同教育程度、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的人在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以教育程度較高、自覺健康狀況良好、重視健康、健康資訊搜尋行為頻率較高的人其網路健康素養能力較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較為正向;在年齡上,以20-49歲網路健康素養能力較佳,50歲以上則是擁有較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三、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 四、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資訊搜尋行為和網路健康素養能顯著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以自覺「健康重視程度」的預測力最大,能積極預測所有6種層面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建議:提升成人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有助於提升其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針對不同年齡層,可著重在促進青壯年族群的健康生活型態以及加強中老年人的批判性素養,此外,也須強化健康資訊的傳播及把關健康資訊的品質。
  • Item
    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專科護理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2020) 鄭瓊琳; Cheng, Chiung-L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台北市某醫學中心之專科護理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工具係使用自覺健康狀態量表、職場疲勞量表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之全體專科護理師為對象,採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發出21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3份,回收率達91%。使用SPSS for Window 23.0 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分析,進而比較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於自覺健康狀態、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與分布情況,並探討其相關性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態屬於中等程度。 二、研究對象整體職場疲勞屬於中高疲勞程度,得分最高為「個人疲勞」。 三、研究對象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等程度,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 四、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顯著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顯著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於預測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達顯著差異,可解釋21.1%之變異量。
  • Item
    急診護理人員自覺健康狀況、疲勞感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
    (2020) 朱浚鎂; Chu, Chun-Mei
    本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的急診室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議題,研究工具係使用社會人口學背景、自覺健康狀態、疲勞感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問卷式量表,在2019年十月期間共發出150份問卷,最後回收統計樣本129名,有效回收率達86 %,並使用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態、疲勞感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分布情形,並探討其相關性及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子。本研究結果摘述下: 一、 研究對象對於自己健康狀況的評值有普通的評價、在疲勞感得分最高為「工作疲勞」、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 二、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兩者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疲勞感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兩者之間呈顯著負相關。 四、 研究對象的年齡、婚姻狀況與自覺健康狀態與在預測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皆達顯著差異,可解釋26.9%的變異量。
  • Item
    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
    (2012) 陳虹蓁; Hung-chen, Chen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在不同社會人口學背景下,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及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工具包含職場疲勞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符合全國一般大學聘任資格之專任教師作為研究母群體,採立意抽樣,利用網路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取得有效問卷378份。以SPSS 17.0 for Windows與AMOS 8.0統計軟體進行信、效度分析(結構方程模式)、摘要性統計、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斯皮爾曼相關係數、複迴歸分析)。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 (一)大學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低程度。而其中各面向得分最高為「自我實現」,依序為「人際支持」、「營養行為」、「壓力處理」、「運動行為」,最低為「健康責任」。 (二)大學教師「個人疲勞」、「工作疲勞」、「服務對象疲勞」、「工作過度投入」平均分數皆高於全國受僱者常模平均分數,故大學教師屬於過勞高危險群。 (三)自覺健康狀態、工作控制、個人疲勞、服務對象疲勞為影響大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 (四)自覺健康狀態、職級、教育年資、每週工作工作時數、承接計畫數、助理數、罹患慢性疾病數、所屬公私立學校、心理負荷、工作控制皆是影響大學教師職場疲勞相關因素。 (五)大學教師的個人疲勞、服務對象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