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整體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2023) 賴鼎富; Lai, Ting-Fu背景: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可能因事故、器官老化或罹患疾病,經歷暫時地或永久地「失能 (Disability)」的風險較高。增進身體活動為過往預防失能的主要手段,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多自主運用的時間,可自行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根據人體晝夜規律 (circadian rhythm) 之理論,身體活動的時間點可以作為校正周邊時鐘的校時器 (zeitgeber),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高齡者進行身體活動之合適的時間點對於肌肉功能表現之關聯。研究目的與方法:本論文將以臺北市居住於社區的高齡者或醫院門診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運用三軸加速規 (triaxial accelerometer),來測量其「整體」身體活動量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量佔比 (包含:「輕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探討其與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包含:「握力」、「基本移動能力」、「走路速度」與「下肢肌力」) 之關聯性。本論文將分為兩個研究,研究一探討「整體」與「不同時段」之輕度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二,使用「等時替代模型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analysis)」,進一步探討在「整體」或「特定時段」以三十分鐘的輕度身體活動或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相同時間的靜態行為與功能性體適能之關聯性。結果:在研究一,整體的每日平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與握力表現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向相關。在不同時段的分析結果則是發現,下午時段的輕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而晚上時段的輕強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及六公尺步行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在研究二,整體時間、下午時段與晚上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握力、三公尺起走測試、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五次坐站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結論:高齡者在整體或特定時段 (特別是早上或下午) 進行身體活動或進行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確實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在有正向相關,未來的健康促進活動或相關衛教策略可以著重在建議高齡者在日常生活或白天時段當中盡量以任何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以預防肌肉功能下降並預防失能。Item 身體活動量與青少年攻擊行為之關係-以同儕連結作為中介或調節因子(2022) 林品翰; Lin, Pin-Han攻擊行為跟身體活動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因此是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研究證實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有相關性,但兩者間機制仍不明確。另外同儕連結可能透過中介或調節作用影響兩者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北市與桃園市國高中生攻擊行為的現況,及瞭解個人背景因素、身體活動及同儕連結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以及在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同儕連結扮演的角色。使用「堅毅理論之跨文化比較:青少年攻擊行為、物質使用及心理困擾之研究」中台灣地區第三波的資料(2020年九月至2021年一月),共136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和複迴歸之交互作用項,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重點如下:一、 男性在肢體攻擊行為、非肢體攻擊行為、身體活動三個分項得分、身體活動總分,及負向同儕連結之平均值,均顯著高於女性。女性之正向同儕連結的平均值顯著高於男性。二、 身體活動三個分項得分與總分均與肢體攻擊行為有顯著正相關,負向同儕連結與肢體攻擊行為及非肢體攻擊行為都有正相關。三、 在控制其他條件下,負向同儕連結會同時作為非肢體攻擊及肢體攻擊行為的危險因子。身體活動與正向同儕連結會分別作為非肢體攻擊與肢體攻擊的保護因子。而男性的肢體攻擊行為也會較女性III 顯著的高。 四、 就同儕連結對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的調節效果方面,對非肢體攻擊行為及肢體攻擊行為來說,隨著負向同儕連結的增加,身體活動總分與非肢體攻擊或肢體攻擊行為的關係會減弱。 五、 就同儕連結對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的中介效果而言,費力身體活動會提高負向同儕連結,進而提高非肢體攻擊與肢體攻擊行為的頻率。對於肢體攻擊行為來說,正向的同儕連結可以做為保護因子。 身體活動可能透過提高負向同儕連結,進而增加攻擊行為的發生,而正向的同儕連結能作為此機制中的保護因子。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影響因素之建議及未來研究之改進,以減低國高中校園內的攻擊事件發生。Item 職場員工客觀測量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風險之研究(2022) 許心妤; Hsu, Hsin-Yu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與其相關疾病是21世紀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之一。肥胖已被證實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肺部疾病等有相關。近年來,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工作型態的改變(以坐在辦公室為主) 以及娛樂活動的改變 (如看電視、打電動),職場員工的身體活動量減少及靜態行為增加,皆可能增加肥胖的風險。據此,本研究欲探討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之關聯性,以作為未來職場健康促進策略擬定之基石。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2020年8月至10月間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取樣;本研究對象選取桃園市某生技公司員工為本研究調查之母群體,結合線上問卷及三軸加速規測量身體活動量與靜態行為,共有51筆有效樣本。資料分析利用SPSS 23.0進行平均數、標準差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研究調查結果發現「連續30分鐘久坐時間3.5小時/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正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180分鐘/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負相關;表示身體活動時間越多,靜態時間越少,肥胖風險越低,因此未來在職場健康促進策略,可著重於增加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量,減少各項久坐時間及增加中斷久坐行為,以有效預防肥胖風險之發生。Item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2012) 吳昀陞; Yun-Sheng Wu本研究主要在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雙北市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分層隨機抽樣643位金融業員工,實際回收533份,回收率為83%。以問卷方式收集金融業員工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身體活動量和個人背景等資料。 資料分析採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及邏輯式迴歸。 結果發現:身體活動量足夠者為57.8%。知覺行為控制因素能顯著預測身體活動意圖;自覺健康狀況與身體活動意圖能顯著預測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身體活動意圖能顯著預測工作和家務身體活動量、娛樂、運動和休閒活動量以及身體活動總量。再以路徑分析探討各變項的關係發現,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身體活動意圖,間接影響身體活動。 研究者建議增加金融業員工的控制信念與知覺力,排除身體活動障礙因素,增加運動自我效能,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企業並應規劃合適的健康促進計畫,以促進金融業員工健康。Item 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之教學效果研究(2007) 洪昭宇; Hung, Jau-Yue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的教學成效,以及瞭解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國中生健康體能可能的影響。 研究採不等組準實驗研究設計,以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四班共計143人,分派為兩組進行八週(含前後測)每週四十五鐘、不同型態的健康體能課程教學。實驗組於資訊群組教室接受『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教學,對照組則以一般傳統口述、討論及動作示範等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並於介入前後進行『青少年健康體能認知、態度及身體活動問卷』的施測及健康體能檢測,最後研究有效樣本為136人(實驗組67人,對照組69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發現如下: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方面,社經地位、年齡及族群差異未明確影響受試者的健康體能認知、健康體能態度、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能。在性別部份,女生健康體能認知前測分數顯著高於男生。 二、在健康體能認知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有所提升。排除前測影響後發現,研究對象健康體能認知前測得分在76分以下時,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能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明顯增強研究對象健康體能認知。 三、在健康體能態度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有所提升。排除前測影響後,發現研究對象健康體能態度前測得分在54分以下時,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能明顯增強研究對象的健康體能態度。 四、在身體活動量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有所提升。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能明顯提升研究對象身體活動量。 五、在健康體能表現方面,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及對照組皆沒有明顯提升。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較一般健康體能課程,無法明顯提升研究對象之健康體能。 綜合上述結論可知八週的資訊融入式健康體能課程具有明顯提升國中生健康體能認知、態度以及身體活動量的教學效果。Item 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國中為例(2009) 詹慧冠; Hui-Kuan Chan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間的關係。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以台北市松山區97學年度第一學期普通般國中生為樣本,抽取15班共521位學生,有效問卷498份,回收率為96﹪。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實際體型分佈以「適中」者居多,「肥胖」者最少。但多數研究對象卻自覺體型屬「過重」,且期望是偏瘦的體型。 二、研究對象的「性別」、「體型」、「內外控傾向」、「重要他人看法」、「傳播媒體影響力」與身體意象有關係。其中女生對自己外表評價及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較低,較重視自己的外表且對體重過重關注程度也較高,身體意象較男生差;愈傾向內控者其對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較高,身體意象較正向;體型愈輕者其身體意象較正向;受重要他人看法與媒體影響力愈大者,對外表滿意度愈差、愈注重外表打扮、對體重過重的關注愈高、對身體各部位滿意度也愈差,身體意象較負向。 三、研究對象的「性別」、「實際體型」、「自覺體型」、「重要他人看法」、「傳播媒體影響力」、「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中的「節制飲食」有關係;其中女生比男生較能節制飲食,且此行為並非只出現在實際體型過重或肥胖者,當研究對象自覺體重過重時也會出現節制飲食行為,研究對象愈重視重要他人看法、受傳播媒體影響力大者、身體意象愈負向者,愈較能節制飲食。另外,在體重控制行為中的「身體活動」與研究對象的「性別」、「實際體型」、「自覺體型」、「外表評價」、「身體意象」有關,其中以男生、實際體型及自覺體型適中者、對自己外表愈滿意、身體意象較正向者愈會從事身體活動。 四、研究對象之個人與社會因素及身體意象預測「節制飲食」時,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28﹪。其中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自覺體型」、「內外控傾向」、「重要他人看法」、「傳播媒體影響力」、「身體意象」,而以「身體意象」最具影響力。另外,研究對象之個人與社會因素及身體意象預測「身體活動」時,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23﹪,其中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實際體型」、「自覺體型」,而以「性別」最具影響力。Item 台中縣立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2009) 施秀如本論文旨在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對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台中縣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出11個班級,有效問卷為362份。本研究以「社會支持量表」、「身體意象量表」、「飲食行為量表」、「身體活動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BMI值平均為20.7,在「正常」範圍內,但有53.3%的研究對象是偏向過輕及過重。 二、在身體意象六個層面上,三年級外表評價較佳,男生在外表評價上低於中間值3,而女生在外表評價與體能取向低於中間值3;整體而言,外表評價與體能取向低於中間值3。 三、在身體意象六個層面上,研究對象會在意父母、同儕與師長在外表評價上的看法。 四、男生、女生在飲食行為上,只有均衡飲食狀況較佳。身體活動男生高於女生。 五、體重控制行為在身體意象上體能評價、健康評價、健康取向呈正相關。 六、背景因素之性別、年級、BMI值、學業成績,身體意象之外表評價、外表取向、體能評價、健康評價、健康取向皆能有效預測體重控制行為。Item 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2007) 蔡杏汶; Hsin-Wen Tsai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國中部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其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民國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高雄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一、二、三年級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出13班,採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計467名,研究工具包括身體意象量表、飲食行為量表及身體活動量表,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BMI平均為20.7,屬「正常」,期望體重較實際體重平均要輕4.2公斤,其中女生較男生期望更輕的體重。 二、研究對象有中間偏正向的身體意象,在七個層面中以外表適應得分最高,而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得分最低。男生的外表適應低於女生,其餘因素均顯著高於女生。一年級學生的體能適應與健康適應得分高於二年級學生。BMI過輕者與正常者的身體意象量表得分高於BMI過重者。 三、研究對象在整體飲食行為呈現中間偏負向。女生低熱量飲食技巧高於男生。三年級學生在飲食行為控制上較一年級好。學業成績佔前1/3與中間1/3在均衡飲食狀況上優於後1/3。期望減重者在低熱量攝食技巧上好於期望體重增重者。 四、男生的身體活動得分高於女生。 五、身體意象量表與飲食行為總量表達正相關,表示身體意象好的,會有較好的飲食行為。 六、身體意象的體能評價、身體部位滿意度與身體活動得分達到正相關,表示愈積極從事維持體能與增進體能的方法、對自我身體部位越滿意者,越會特意去進行身體活動。 最後,本論文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關鍵字:國中生、身體意象、飲食行為、身體活動Item 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2011) 石欣蓓; Hsih-Pei, Shih本論文旨在探討國小學童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身體意象的關係及影響。以臺北市某區99學年度第一學期國小高年級為研究母群體,採比率隨機抽樣方式抽出7所學校14個班級,共得有效問卷為377份。重要結果如下: 一、性別方面,男生在外表、動作能力、身體部位的評價及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女生。 二、年齡方面,研究對象的年齡不同其身體意象並無顯著的差異;在身體活動的參與有顯著差異,11歲學生優於10歲學生。 三、本研究對象的BMI平均值在「正常」範圍內,但有近五成是偏向過輕、過重及肥胖。 四、身體活動及身體意象會因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改變,且BMI為過瘦及正常的學生其身體意象優於過重及肥胖的學生。 五、父母、同儕、師長等社會支持層面,均與身體活動及身體意象有顯著相關;在身體活動的部分,以同儕的影響力最大;在身體意象的部份,則以父母的影響較大。 六、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社會支持之師長的看法與身體活動最能有效預測整體的身體意象。Item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16) 鄭宇翔; Cheng, Yu-Hsi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調查新北市某國民中學學生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關聯性。本研究使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所公布「健康促進學校-健康體位」公版問卷,採學生自填式作答,並利用身高體重計測量學生的身體質量指數。研究對象為104學年度新北市某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共發出459份問卷,回收445份問卷,回收率為96.9%,有效問卷424份,有效作答率為95.3%。資料以SPSS for Window 22.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並以邏輯斯迴歸為統計方法分析「動態通學」與各變項之關聯性。結果如下: 一、每週使用動態通學、混合通學及靜態通學的青少年,分別佔30.4%、56.1%及13.5%。 二、性別、年齡、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與動態通學無關聯性。 三、每週達到國內身體活動建議量的比率為73.8%,每週達到國際身體活動建議量的比率為39.6%,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達到國內每週210分鐘及國際每週420分鐘的身體活動建議量,但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無關聯性。 四、青少年過輕、標準、過重及肥胖的比率分別為5.0%、69.3%、10.6%及15.1%,健康體位與性別及母親教育程度有達到顯著相關,且男性比女性有高的機會體位過重及肥胖,但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無關聯性。 對於實務工作,建議學校應採取積極行動以提高學生動態通學之比率,培養女性學生執行身體活動的知識及技能,並加強男性學生健康體位之概念及自我監控之能力,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對於未來研究,建議擴大選取研究對象之範圍,增加研究變項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深入探討動態通學對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影響,瞭解不同階段及地區的差異性,並作為未來學校單位推動動態通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