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對健康行為及代謝症候群之影響-以台灣某計程車隊駕駛為例(2023) 呂淑青; Lu, Shu-Ching計程車駕駛是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但因工作型態的關係不易接受傳統的衛教方式,故本研究想探討透過行動健康照護模式的介入,了解是否能提升計程車駕駛的相關健康行為及改善其代謝症候群的生理數值。本研究以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結合PRECEDE-PROCEED模式中「前傾因素」、「增強因素」和「使能因素」,三個月的時間針對計程車駕駛完成問卷前測、後測及生理數值收集以進行分析。共完成收案92位計程車駕駛具有至少一項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子或BMI≥25,分派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8位以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十二週,介入前給予問卷、計步器、測量體位(身高、體重、腰圍)和生理數值(血壓、血糖、總膽固醇)以及利用社群媒體建立Line 群組,作為提供訊息並上傳活動記錄和溝通的管道;對照組44位給予傳統衛教手冊,介入前給予問卷、測量體位和生理數值,兩組在三個月後進行後測。主要的統計分析方法為廣義估計方程式。研究結果顯示,給予代謝症候群高風險的計程車駕駛行動健康照護模式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運動量,但飲食行為和代謝症候群的相關生理數值並未達顯著改善,可能與介入時間較短及需更多的配套措施才能改善飲食行為和代謝症候群生理數值。本研究建議,針對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給予符合需求的預防性衛生教育並結合行動裝置及社群軟體的行動健康照護模式是值得推廣的衛生教育方式。Item 高中體重過重新生代謝症候群預防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2012) 何唯美; Wei-Mei Ho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體重過重新生代謝症候群預防行為與背景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及自我效能的關係。以臺北市四行政區之公立高中體重過重新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出樣本,再以結構式自填問卷進行調查,總計發出424份問卷,得有效問卷306份,回收率72.2%。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從事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的得分(45.24分)高於中間值,顯示其預防行為偏正。 二、 研究對象之「代謝症候群知識」為中等程度(68.9%),自覺代謝症候群嚴重性和利益性偏高,但罹患性和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偏低,且預防代謝症候群的行動線索偏少(x= 3.86),主要以電視和媒體為主。 三、 研究對象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與自覺代謝症候群罹患性(r= -.176)及障礙性(r= -.365)呈負相關,但與代謝症候群知識(r= .145)、自我效能呈正相關(r= .406)。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及自我效能可共同解釋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28.4%的變異量,其中重要變異量為性別、父親職業、代謝症候群知識、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障礙性及自我效能,又以自我效能影響力最高。Item 代謝症候群民眾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桃園市某行政區為例(2015) 鄭郁蓁; Yu-Chen Cheng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以探討桃園市某衛生所之代謝症候群民眾對攝取健康飲食的知識、態度、自覺障礙、自我效能、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隨機取樣方式,抽樣240名代謝症候群民眾,實得有效問卷225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知識會因曾參加衛教課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態度會因性別、運動、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自覺障礙會因性別、工作型態、吸菸、運動、外食頻率及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自我效能會因工作型態、吸菸、運動、外食頻率及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飲食行為會因性別、工作型態、吸菸、運動、外食頻率及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年齡」與「自覺障礙」、「自我效能」及「飲食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知識」、「態度」、「自覺障礙」、「自我效能」、「飲食行為」彼此之間有顯著關係。 三、「自我效能」及「自覺障礙」可解釋「飲食行為」的總變異量53.6%,「自我效能」為主要預測變項,其次為「自覺障礙」;自我效能把握度越高,飲食行為越好;自覺障礙越高,飲食行為越低。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研究(2012) 周慧美; Hui-Mei Chao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對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知識、態度與健康行為現況及其影響的相關因素。研究對象為100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八、九年級學生,採比率隨機分層集束抽樣。研究工具以自填結構式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四部份,共獲得有效問卷348份。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代謝症候群知識題結果顯示為中上程度,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方面偏正向,健康行為方面,學生採取「有時做到」至「經常做到」的健康行為。 二、背景變項與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關係,結果顯示 1.「年級」、「學業成績」及「知道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代謝症候群知識有顯著性差異。 2.「家庭社經地位」及「知道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有顯著性差異。 3.「性別」、「年級」及「學業成績」與採取健康行為來預防代謝症候群有顯著性差異。 三、「代謝症候群知識」與「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二者間有正相關,表示學生的代謝症候群知識越佳,其代謝症候群態度越正向;「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與「健康行為」二者間有正相關,顯示學生的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越正向所採取的健康行為越好。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性別」、「七年級」及「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能有效預測健康行為。Item 台灣地區成年人社經地位、外食頻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2015) 徐佑禎; Xu, You-Zhen代謝症候群為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的前端因子,是現代重要之健康議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成年人社會人口學特質(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工作狀況、家庭收入)、外食頻率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本研究使用民國93至97年度的第三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樣本為我國接受抽樣調查的20-64歲之成年民眾,共計1,753人。統記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樣本的每週平均外食頻率(外食餐數佔所吃餐數的百分比)為36.3%,患有代謝症候群者共529人(30.2%)。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男性(OR=1.44)、36~50歲的中年族群(OR=1.40)、全職工作(OR=1.02)等變項與較高的外食頻率顯著相關;男性(OR=3.25)、年齡增加(OR=3.91)、低教育程度(OR=0.49)、工作為家管(OR=2.26)、低家庭收入(OR=0.65)等變項與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有關。而本研究未觀察到外食頻率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本研究發現的外食頻率及代謝症候群高危險族群,可做為未來健康促進介入的參考,另建議社區健促策略或公共政策應致力於減少因社經地位差異所造成的代謝症候群風險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