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索紅斑性狼瘡的共病症-全人口病例對照與世代研究(2021) 陳瑞鴻; Chen, Jui-Hung目的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會影響多重器官之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因臨床表徵不一,要能及早正確診斷SLE是一大挑戰。鑒於SLE延遲診斷之相關高經濟負擔、低生活品質及加重疾病嚴重程度,為了及早發現潛在可改變或可預防的風險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與SLE有正、負相關性的共病症,並建構相關共病症和SLE之間的關係路徑。另依據與SLE有正、負相關的共病症之結果,我們分別選取與SLE正相關之甲狀腺機能亢進及負相關之糖尿病進行世代研究,以進一步闡明甲狀腺機能亢進與SLE和糖尿病與SLE之間的關係。 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使用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及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進行病例對照與世代研究。於病例對照研究中,病例組研究對象為2010到2013年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中新診斷SLE病患(ICD-CM-9 710.0),並以該病患第一次被診斷為SLE之日期為研究基準日。另以性別、年齡、投保單位的城鄉別及健保投保薪資級距等特性進行1:1真實配對以選取對照組,SLE病例與對照組之間以卡方或T檢定來檢驗人口學差異。再以研究基準日往前追溯1年以前、2年以前、…、9年以前被診斷之疾病,使用多變項條件邏輯斯回歸及逐步篩選法來篩選顯著相關共病症。我們更進一步利用路徑分析建構診斷1年以前相關共病症和SLE之間的關係路徑模型。另我們使用全人口資料進行世代研究以探討第二型糖尿病與SLE之間的關係,也進一步以世代研究探討甲狀腺機能亢進對SLE的影響。 結果 經由多變項條件邏輯斯回歸及逐步篩選法,在研究基準日1年以前,總計有23項過去共病症與SLE有相關,其中19項為正相關,4項為負相關。19項為正相關的共病症可被歸類為多個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其中包含皮膚、血液、肝臟、牙齒、眼睛、甲狀腺、肺臟及心臟。4項為負相關的共病症則與糖尿病及懷孕相關症狀有關。於SLE診斷1年以前的最後修正模型中,蕁麻疹(ICD-9-CM 708)及糖尿病(ICD-9-CM 250)處於關係路徑模型路徑上層位置,蕁麻疹及糖尿病相對其他相關共病症對SLE的影響力更大,且分別為正相關及負相關之共病症。蕁麻疹與SLE為正相關的共病症(勝算比= 1.35, 95%信賴區間= 1.17–1.56, P< 0.001) , 而糖尿病則為SLE負相關的共病症(勝算比= 0.55, 95%信賴區間= 0.43–0.69, P < 0.001)。 在探討第二型糖尿病與SLE關係的全人口世代研究中,校正相關共變量後,第二型糖尿病與SLE的發生率呈現負相關(危險比= 0.77, 95% 信賴區間= 0.68–0.87, P < 0.001),而此結果也與我們的病例對照研究一致。而在探討甲狀腺機能亢進與SLE關係的世代研究中,Cox迴歸分析顯示甲狀腺機能亢進與SLE的發生率呈現正相關(粗危險比=1.88, 95%信賴區間= 1.04–3.38, P = 0.036) 。但此相關性於校正其他潛在干擾變項後減弱。 結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展示了與SLE有相關的共病症及其關係路徑,研究結果支持甲狀腺機能亢進為SLE正相關的共病症,我們應對罹患多器官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提高SLE罹病的警覺。然而糖尿病於此研究中為SLE負相關共病症。未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去闡明其中可能的機轉以利更進一步了解紅斑性狼瘡的病生理機轉。Item 吸菸糖尿病人戒菸意圖相關因素之研究(2015) 葉朱實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目的在了解吸菸糖尿病人的戒菸行為意圖。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醫學中心有吸菸的糖尿病人,以橫貫式調查進行研究,樣本數共120份。研究結果如下:1.個人背景因素,男生109人、女生11人,平均54.5歲,糖尿病病史平均7.1年,有合併症者佔25%。 2.本研究對象未來2個月內可能或一定會戒菸者佔33.3%,沒有意圖及不確定者佔66.7%。3. 研究對象的態度和行為意圖的相關最高,知覺行為控制是其次,主觀規範最弱,三者與行為意圖有顯著水準,都呈現正相關。4.研究對象的戒菸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乘積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乘積和,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乘積和有顯著水準,皆達正相關。5.複迴歸分析,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讓整體解釋力達R²=65%,顯示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對戒菸行為意圖的預測力強。 綜合而言,吸菸的行為是複雜的,只有1/3的病人會戒菸,建議醫療人員給與不想戒菸的病人不管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應放入更多有效衛教策略,甚至法規更強力介入,病人的行為才有可能改變。Item 第2型糖尿病病人轉換胰島素治療之實驗研究-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2010) 蔡明燕; TSAI, MING-YA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胰島素治療及衛教對第2型糖尿病病人之糖尿病認知、胰島素治療態度及糖尿病治療滿意度之影響及短期效果。 研究對象為南部某醫學中心第2型糖尿病病人,共68位,實驗組37位,對照組31位,實驗組接受胰島素治療衛教及轉換胰島素治療,三個月追蹤,有6位退出研究,共62位完成前測及後測問卷。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育程度不同糖尿病治療認知有顯著差異,不識字顯著低於國小、國中、高中、專科/大學以上學歷,國小學歷糖尿病治療認知低於專科/大學以上學歷。 二、研究對象之糖尿病治療認知在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及低血糖部分答對比率較高,關於胰島素的認知不足。 三、第2型糖尿病病人對於胰島素治療普遍存在對個人失敗的感受及對自我注射感到焦慮。大多數糖尿病人認為「使用胰島素,表示我的糖尿病已經變得更差」,其次認為「使用胰島素,表示著我用飲食及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控制我的糖尿病已經失敗」和擔心「我怕用針注射我自己」,已婚者胰島素治療態度的心理阻抗較低。 四、胰島素治療與衛教能提升研究對象糖尿病治療知識,降低對胰島素治療負向態度,對疾病失敗、害怕打針、生活限制、及害怕低血糖負向態度明顯改觀。轉換胰島素治療後,糖尿病治療滿意度增加,認為現在糖尿病的治療比過去滿意,對自己糖尿病情況感到比過去滿意。 胰島素治療與衛教介入能降低負向胰島素治療態度,但提供胰島素治療相關衛教時,需瞭解個案的感受,接納個案的負向情緒及態度,減少胰島素的心理阻抗。Item 糖尿病患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之效果研究(2006) 徐一萍; Shiu,yi-ping本研究旨在瞭解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現況,並探討「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對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影響,並進一步暸解糖尿病患者對該介入課程之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台北縣市、基隆市、桃園縣所屬糖尿病友團體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招募自願參加者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接受三天共十五小時之「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介入,對照組不介入。在教學介入前一週,以問卷收集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現況,並於介入後一週內進行後測,以瞭解教學介入的成效和過程評價。 研究資料以卡方檢定、獨立t檢定、配對t檢定、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偏高,對糖尿病控制的利益性持正向意見,自覺控制糖尿病的障礙為中等程度,執行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情形為中低程度,對糖尿病控制的自我效能屬於中等程度。 二、「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對於提升糖尿病患者之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等方面達顯著效果,但對於改善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的效果不顯著。 三、「年齡」、「職業狀況」、「罹病年數」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知識成績之顯著因素;「性別」和「教育年數」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成績之顯著因素;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成績之顯著因素;「年齡」和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成績之顯著因素;「性別」和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成績之顯著因素。 四、「教學策略」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顯著因素。 五、教學前的「糖尿病知識」為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知識成績的顯著因素;「性別」和教學前的「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為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成績的顯著因素;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和「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為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成績的顯著因素。 六、有九成以上的學員表示喜歡「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課程」,認為這個課程有幫助、能符合需求,而且學習氣氛和時間掌握都良好。 整體而言,透用「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的介入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顧的相關知能,建議未來能進行相關研究深入探討,並將此策略推廣運用於各糖尿病病友團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