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為例(2019) 李翠蓉; Lee, Tsui-Ju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以臺北市大同區列冊的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共計125份,研究工具包括社會人口學資料、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及幸福感量表。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平均值得分由高至低之排序為營養、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以營養分量表為第一,而排名最低為運動。 二、 研究對象在自覺經濟情形足夠者,幸福感得分較高;主要經濟來源如為靠社會補助者,幸福感得分較低。 三、 研究對象自覺經濟狀況較好的人,有較佳的幸福感。 四、 研究對象在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幸福感構面上呈顯著的正相關。 五、 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分量表,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壓力處理、營養與幸福感皆呈顯著的正相關。亦表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次皆會影響幸福感,其中自我實現越與幸福感為高度相關。 六、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幸福感之預測效果,可以解釋幸福感總變異量的感70.9%,顯著的預測變相為「婚姻狀況」、「自覺經濟狀況」、「主要經濟來源」、「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生活型態中「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及「運動」等七項。 本研究建議社政、衛政及老人福利團體等工作人員在推動政策上,建立高齡長者師資庫,活用他們長年的知識、經驗與技術來貢獻社會,除了可以提供經濟來源,同時增加社會參與豐富生活內涵,提昇自我價值感,完成自我實現,以增加幸福感。Item 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調查之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為例(2017) 朱珮綺; Chu, Pei Ch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臺北市萬華區列冊的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共獲得有效問卷292份,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屬性資料、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分數介於中等以上,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構面中,以營養得分最高,其餘依次為自我實現、壓力管理、人際支持、運動行為及健康責任,其中以健康責任的得分最低。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三、研究對象之顯著預測變項是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的年齡、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子女數及自覺健康狀況等五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29.3%。 本研究建議社政、衛政等工作人員在推展相關政策上,應依照獨居老人個別性之健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資源整合服務,期望促進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及提升其生活品質。 關鍵字: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狀況。Item 獨居老人身體活動量與憂鬱傾向之關聯性探討-以臺北市萬華區為例(2017) 林珍玉; Lin, Chen-Yu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萬華區獨居老人身體活動量與憂鬱傾向的現況,進一步分析社會人口學特質、身體活動量與憂鬱傾向的相互影響情形。 以2016年3月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列冊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一對一訪談問卷資料蒐集,總共發出206份問卷,回收165份問卷,回收率為80.1%。本研究之結果歸納如下: 一、 本研究在不同年齡、獨居時間、主要經濟來源、疾病有無與罹病數之獨居老人與身體活動量上達顯著差異。年齡越大、獨居時間越久、接受政府經濟補助與罹患一種慢性疾病以上之獨居老人身體活動量較低。 二、 本研究在不同年齡、獨居時間、主要經濟來源、疾病有無與罹病數之獨居老人與憂鬱傾向上達顯著差異。年齡越大、獨居時間越久、接受政府經濟補助與罹患一種慢性疾病以上之獨居老人憂鬱傾向較高。 三、 獨居老人在不同身體活動量與憂鬱傾向達顯著差異。以高身體活動量之憂鬱平均分數0.94分低於身體活動量足夠之憂鬱平均分數2.08分與身體活動量不足之憂鬱平均分數7分,顯示身體活動量越高,有助於降低憂鬱傾向之程度。 四、 獨居老人憂鬱傾向的預測可以透過社會人口學特質之性別-女性、婚姻狀況-已婚、經濟來源-接受政府補助、罹病數及身體活動量進行預測,預測憂鬱傾向變異量為39.9%,透過此研究可以看出性別-女性、婚姻狀況-已婚、經濟來源-接受政府補助、罹病數對憂鬱傾向呈現正相關,身體活動量對憂鬱傾向呈現負相關。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從政策面著手,積極提供休閒活動參與之機會並提供相關心理衛生教育及諮詢管道;而獨居老人本身則可以透過日常運動以提高身體活動量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