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2022) 林郁蓉; Lin, Yu-Ju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變化與個人背景以及個人行為等影響因素的關係。以 104 學年就讀於雙北市五年級學童為研究母群體,進行兩年的追蹤調查,並以自填式結構問卷為研究工具,共計分析2143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研究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童中高自尊1544人,升六年級有234人自尊降低,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學業表現不佳、自覺健康程度低、有喝酒行為和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六年級學業表現變差、自覺健康程度變差、家庭經濟變差以及被他人霸凌增加者較容易有自尊降低。國小五年級低自尊597人,升六年級有287人自尊提升,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五年級自覺健康程度高和沒有被他人霸凌者,以及五年級升至六年級自覺健康程度變好、喝酒行為減少和被他人霸凌減少者較容易有自尊提升。建議學校持續協助學業表現較低的學童、營造友善校園防制霸凌、強化成癮物質預防教育等,以改善國小學童自尊。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及肥胖風險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2023) 黃于倩; Huang, Yu-Chien
    此研究為深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並進行肥胖風險之研究,母群體為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採立意取樣以三峽區和鶯歌區某國小之111學年上學期之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出613份問卷,施測結束後,收回587份問卷,回收率為95.8%,扣除遺漏、填錯問卷,實際有效問卷為384份,有效回收率為65.4%。統計方法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史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複迴歸分析及邏輯斯回歸等方法分析。綜合分析研究結果之重要發現如下:一、 研究對象家庭以低社經地位居多(36.2%),身體質量指數以正常占多(61.7%),關於含糖飲料消費因素方面,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以住家距離便利商店五分鐘以內較多(71.9%) 、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為0元最多(40.1%)、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以「手機」最高分(mean=2.94)、購買條件以「喜歡的口味」最高分(mean=3.89)。二、研究對象平均每星期含糖飲料總攝取量達2008.76cc。三、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優於「低社經地位」。四、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分別與攝取含糖飲料行為(頻率)呈正相關,顯示研究對象對於含糖飲料認知越高、態度越正向、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越高、其攝取含糖飲料不良行為頻率越少。五、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含糖飲料的購買條件與攝取含糖飲料總量有正相關,顯示當研究對象可支配的零用錢越多、接觸的訊息來源與頻率越多、購買條件考量越多,其攝取含糖飲料的量也越多。六、研究對象的「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對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解釋力最大,全部的預測變項可解釋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總變異的47.0%。七、男性的肥胖風險比女性來得高(OR=0.361);購買的便利性相比,住家離便利商店距離五分鐘內的肥胖風險比距離6-11分鐘以上來得高(OR=0.529),其他變項則是未達統計顯著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家庭高社經地位對攝取含糖飲料的行為表現優於低社經地位,但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對於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的解釋力最高,代表研究對象可以相信自身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學校要再強化健康生活技能的教學,並和家長及社區合作營造支持性環境;然而不同於本研究之假設,攝取含糖飲料行為和肥胖風險沒有正相關,因此未來的研究建議可讓研究對象連續紀錄一週,實際喝的市售含糖飲料名稱、容量及數量,以利研究者轉換成喝的總熱量,更能精準比較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肥胖之風險。
  • Item
    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
    (2008) 林怡杉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許玉霞的網路素養問卷以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民國97年12月,以隨機抽取方式抽取台北10所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有1260位學生參與,回收1082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玆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學童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人使用過網路,其中又以男生較多。 二、國小網路素養整體得分中等,網路法律知識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網齡、社經地位、父母使用狀況、時間、次數、地點、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差異 四、年級、學業表現、網齡、家庭社經地位、家中電腦網路設備、地點、時間、次數、使用活動、功能、動機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素養具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越高,相對的其網路沉迷傾向越低。 六、網路素養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 Item
    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 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2010) 謝素珍; Su-Jen Hsieh
    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各相關變項之關係,主要運用Ajzen和Fishbein (1980)的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來驗證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母群體為台北市立東門國小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高年級全體學童,採分層集束抽樣,並以班級為抽樣單位,取得有效樣本共318份。研究工具包括開放式引導問卷及結構式問卷。 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絕大多數的國小學童有從事垃圾減量的意圖。 二、八成以上的國小學童對垃圾減量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師長、同學及環保團體支持其從事垃圾減量,而他們也願意依從其意見;至於沒時間和太累時,則是學童最不想從事垃圾減量的障礙因素,顯示學童會因時間控管不善而影響其從事垃圾減量的意願。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四、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垃圾減量意圖的整體解釋力為31%,其中態度影響力最大,自我效能次之,主觀規範最小。 五、外在變項中的垃圾減量知識、年級、自己回收頻率能直接影響垃圾減量意圖。 六、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論結合自我效能,更能適切預測垃圾減量意圖。
  • Item
    影響學童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縣某國小為例
    (2010) 張筱婕; Chang Hsiao-Chieh
    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台中縣某國小四、五、六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法(Cluster sampling)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306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9年1月11日~1月15日止。研究重點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運動習慣為91.5%,其中規律運動習慣比率為71.24%,每次有達30分鐘以上為85.6%;每週運動次數達3次以上比率為82.7%,其中每週運動次數達5次只有34.3%;每次運動時間以30分鐘~未滿一小時,佔32.8%,顯示研究對象對於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改進的空間 。 二、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自覺運動利益,認為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健康、增進體能及改善體格;自覺運動障礙的得分則偏向中低程度;社會支持因素方面,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社會支持因素方面,師長支持度高於中間值,家人及同儕的運動社會支持均偏低。 三、研究對象性別若為男生、年級為六年級、有參與補習、並有參與校內外社團和校內校隊者,有較高的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四、研究對象在認知因素之自覺運動利益和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五、邏輯斯迴歸模式分析顯示有參與校內運動社團的學生,以及利益性認知越好、自我效能越高的時候,越能增進規律運動行為。
  • Item
    國小學童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與效能研究
    (2007) 張美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學童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及效能現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九十五學年度就讀台北市某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依年級分層,採隨機集束抽取11班285名學生為樣本。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284人,有效回收率99%。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和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結果如下: 一、約七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有氣喘史;氣喘相關知識答對率為59.03%,但對氣喘誘發成因、運動與氣喘關係的認識不足,亟待加強。在氣喘相關經驗上,約四分之一曾親自幫助過氣喘的朋友或同學。研究對象同儕關係良好。 二、研究對象對氣喘同儕之關懷態度為正向,且效能佳。同儕關係、氣喘相關經驗、氣喘知識與對氣喘同儕關懷態度、效能均為正相關。 三、同儕關係和氣喘相關知識可解釋對氣喘同儕關懷態度23.8%的變異量;同儕關係、氣喘相關知識、氣喘相關經驗及個人氣喘史可解釋對氣喘同儕關懷效能36.3%的的變異量。 最後,提供學校有關學童對氣喘同儕關懷情意介入實務和研究之建議。
  • Item
    國小學童「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效果之實驗研究
    (2006) 胡小萍; Hu,Hsiao-P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急救知識、急救態度、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國小學童對於該介入課程之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分別進行三組不同急救教育策略介入研究,以士林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自願參與者為自我導向組,另挑出性質相近的四個班分別進行資料自學及未介入組別。在實驗介入前,研究對象同時接受前測,藉以瞭解研究對象的背景並作為介入效果的評量基礎,後測則在課程結束後進行,以瞭解介入產生之立即效果;三個月後之後後測,則為評量介入產生的短期效果。所取得的資料以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配對t檢定、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到的結果如下: ㄧ、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急救知識」及「自我效能」的後測及後後測得分之增進,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二、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急救態度」的後測及後後測之得分改變,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預期急救行為」之後測得分之增進,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於後後測得分則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四、「教學策略」是影響學童之急救知識、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的顯著因素,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在「急救知識」及「自我效能」的立即及短期效果皆優於資料自學及對照組,在「預期急救行為」的立即效果優於資料自學;但三組在「急救態度」的立即及短期差異不顯著。 五、經不同急救教育介入後,「性別」、「年級」及「受傷經驗」是實驗結束時或實驗結束後三個月急救知識、急救態度、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的影響因子。 六、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的評價方面,有高達七、八成的學童表示喜歡教學內容,且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方式對自己有幫助;對課程的整體感覺認為是好的,且認為非常符合自己的需要。 整體而言,藉由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方式,能有效的提昇緊急救護的相關能力。因此,建議針對本研究應用的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提供實務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小學童菸害防制多元計畫介入成效評估:整合行為改變模式之應用
    (2018) 黃素妃; Huang, Su-Fei
    背景:預防學童避免菸品危害是公共衛生優先議題,本研究應用整合行為改變模式評量國小學童菸害防制介入之成效。方法:採準實驗研究設計,立意取樣新北市2行政區8所偏遠國小3-6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其中 4所學校進行菸害防制多元介入計畫,另4所學校對照組則持續常規活動。以自填式問卷蒐集介入前(T1)、介入後(T2),並探討6個月後(T3)的延宕效果。結果:共510位參與研究,94.1%學童從未吸菸(即使一口都沒),有64.5%學童暴露二手菸。以GEE分析菸害防制多元介入計畫之成效,結果顯示進步的有:學童的菸害知識(T2: β = 0.65, p< 0.001, T3:β = 0.41, p = 0.027),不吸菸的行為意圖(T3: β =0.50, p = 0.045),拒吸二手菸自我效能(T2: β =4.55, p = 0.010)。然而學童在吸菸決策利益、決策障礙、社會模範、社會壓力、不吸菸的自我效能、二手菸暴露、拒吸二手菸的行為意圖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結論:在幾乎所有學童不吸菸,但二手菸暴露仍高的情況下,本菸害防制多元介入計畫仍具部分成效,本研究有助於提供未來推動菸害預防教育多元介入計畫之參考。
  • Item
    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7) 謝之華; Hsieh, Chih-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經多階段抽樣法抽出臺北市16所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以自填式結構調查問卷蒐集資料,有效問卷共1273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一週平均使用平板電腦上網及智慧型手機(含上網)的時間為10.67小時。九成研究對象對使用3C產品之風險感知高,七成研究對象表示家長有限制其3C產品使用時間,研究對象有時或經常採取3C產品使用之視力保健行為。 二、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中之性別、課業表現、家庭居住型態、3C產品使用時間、3C產品使用的風險感知、電子健康素養及家長3C產品使用時間管教與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呈現顯著相關。 三、 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性、課業表現較佳、父母共同生活、3C產品使用時間較短、對3C產品使用風險感知較高、電子健康素養較佳及家長有限制其3C產品使用時間,能有效預測使用3C產品之視力保健行為。
  • Item
    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之探究
    (2016) 商雅雯; Shang, Ya-Wen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依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3年發表「富裕國家兒童主觀幸福感」報告中的指標,分析「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3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中675位經濟弱勢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樣本,其中一至三年級採訪談式問卷、四至六年級採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以降低低年級學童認知能力不足影響問卷效度的可能。 分析結果如下:一、結果顯示57.2%的經濟弱勢學童是由單親媽媽撫養照護、父母親高教育程度的比例相對較低。二、主觀幸福感不絕對受經濟弱勢因素影響。三、主觀幸福感在性別與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男女學童主觀幸福感在與同儕間溝通互動情形存在落差、且隨年級升高而降低。四、不同年級之生活滿意與教育主觀幸福感層面上均達顯著差異。五、獨生弱勢學童主觀幸福感與非獨生學童,在生活滿意面向達顯著差異。六、健康主觀感受對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不明顯。七、弱勢學童之主觀幸福感與生活滿意、關係、教育主觀感受及健康主觀感受間皆存在顯著相關。 經濟弱勢學童之所需不僅是物質資源上的支援,包含心理、教育等面向,有賴於整體社區協助與介入,以及政策的支持。本研究所採用之資料庫及測量指標因施測對象差異,結果無法進一步比較與推論,依據結果呈現現況並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相關單位改善建議,以期能給予未來臺灣的主人翁一個幸福的童年,奠定美好生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