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21
  • Item
    運用社群媒體於消防隊員之健康飲食行為介入成效研究
    (2023) 張斯蘭; Chang, Ssu-Lan
    消防員工作除三班制外,亦隨時需要出勤,因此,藉由社群媒體進行營養教育是可以克服消防員輪班以及隨時出勤的限制。本研究旨在運用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 作為本研究之基礎,利用社群媒體進行介入,藉以探討其對於新北市某二分隊消防隊員的健康飲食知識、自覺健康狀態、慢性疾病自覺罹患性、慢性疾病自覺嚴重性、健康飲食自覺障礙、健康飲食自覺利益、行動線索、自我效能以及健康飲食行為。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立意選取新北市某二個消防分隊共80位消防員參與研究,其中一分隊隊員40位參加者為實驗組(社群媒體組),另一分隊40位參加者為對照組(傳統手冊組);實驗組加入社群媒體進行12周介入,介入策略包括:電子書、簡易料理食譜、線上教練、餐點照片上傳、集點活動。對照組則是給予健康飲食手冊一本。研究結果顯示,社群媒體介入後,研究對象在「健康飲食知識」、「自覺健康狀態」、「自我效能」、「健康飲食行為」等變項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另外,社群媒體組利用多元的課程策略,在滿意度優於傳統的手冊介入。根據本研究結果,未來在推廣利用社群媒體進行營養教育時,可以依照研究對象設計符合個人化的介入策略,實能提升營養教育介入成效,符合現今的精準營養教育模式。
  • Item
    以混合研究法探討樂智AI桌遊對輕度認知障礙長者之成效
    (2023) 林利珍; Lin, Li-Chen
    背景:具有交互功能的技術輔助培訓工具可以改善患有輕度認知障礙(MCI)長者的健康結果。本研究探討基於人工智慧的桌遊針對患有MCI的長者,以改善他們的認知功能、憂鬱程度、一般自我效能和對生活的滿意度的有效性;及這套桌遊的易用性與未來MCI長者的使用意圖。方法/設計:採取準實驗設計。台灣北部八家日照中心或長照據點輕度認知障礙長者的109位參與者,分為實驗組(n=52)與對照組(n=57),實驗組接受樂智AI桌遊,對照組則為維持一般常規活動。將兩組參與者分別完成前後測之問卷調查,包括認知功能(MMSE、ADAS-Cog)、憂鬱程度、一般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E)分析資料。樂智AI桌遊的可用性通過系統易用性量表(SUS)進行評估與分析未來使用意圖。結果:GEE分析顯示,實驗組在 MMSE(P<0.001)、ADAS-Cog(P<0.001)、憂鬱程度(P=0.018)、一般自我效能(P<0.001)與生活滿意度方面(P=0.001)均有顯著改善,這些影響持續了三個月。另外,SUS的平均分數為87.50,表明參與者的評價非常好,且未來使用意圖高。 結論:這項研究的結果支持基於交互式人工智慧的桌遊在改善機構化長者的認知功能、憂鬱、一般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方面的有效性。參加者對課程的評價非常好。建議長期護理機構的管理人員可以採用基於人工智慧的桌遊作為培訓工具,以協助健康促進計劃,以減少機構老年人認知和心理健康惡化的可能性。
  • Item
    藥師的醫病共享決策、健康素養與用藥諮詢能力執行之研究
    (2023) 楊忠穎; Yang, Chung-Yi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軍醫院藥師背景、醫病共享決策知識及態度、健康素養知識及技能、用藥諮詢能力執行的現況與其關係。本研究於民國111年調查國軍醫院藥師,使用自擬式結構問卷,採電子問卷方式,共計收案206位藥師。研究結果如下:一、藥師對醫病共享決策為正向,藥師醫病共享決策知識與態度在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具備教師證書藥師的醫病共享決策知識及態度得分較高。二、藥師用藥諮詢能力傾向經常執行,藥師學歷越高、具備教師證書藥師,及在醫學中心執業的藥師,其藥師用藥諮詢能力執行愈佳。三、藥師醫病共享決策知識與態度、健康素養知識與技能、及用藥諮詢能力執行呈顯著正相關。四、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藥師醫病共享決策知識及態度得分越高其健康素養技能越佳。五、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藥師健康素養技能得分越高其用藥諮詢能力執行越佳。依上述結果,建議強化藥師醫病共享決策及健康素養之教育訓練,以提升藥師用藥諮詢能力執行。
  • Item
    教保服務人員健康教學介入研究—以「健康促進學校」之「生活技能」策略融入
    (2022) 陳慧玲; Chen, Hui-L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教保服務人員健康教學之現況,分析其健康教學需求;以視力保健為例,建構發展教保服務人員以「健康促進學校」之「生活技能」策略融入健康教學之課程方案,並探討其介入之成效。首先,問卷調查教保服務人員健康學現況,隨機抽樣任職於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為503份,可用率為90.14%,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其次,執行介入研究採兩組前測、後測、追蹤測實驗設計,介入組35位教保服務人員,對照組42位教保服務人員。介入組接受四次課程,每次三小時,共12小時研習課程,以結構式問卷收集研究對象在「健康教學策略認知」、「健康教學策略態度」、「信心程度評量」上之變化情形,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教保服務人員利用「特定活動」與「隨機教學」執行健康教學最多,執行最多主題「個人衛生」,教學方法運用較多「示範實作」、「遊戲法」、「角色扮演」,教學評量實施較多「平時的觀察」與「上課參與表現」,教材資源使用最多「故事繪本」;健康教學遭遇最多的困難「缺乏健康課程的專業諮詢、教學輔導之管道與資源」,輔導最需要「教學媒材資源提供」、「專家輔導諮詢」 以及「互動式網路諮詢平台」。介入課程後之實驗組在「健康教學策略認知」、「健康教學策略態度」、「信心程度評量」等均顯示後測成績比前測高,且實驗組在健康教學之認知、態度與信心程度等後測分數顯著優於對照組,並且介入活動對於健康教學策略態度有良好的延宕成效。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可以多舉辦健康教育研習,以幼兒健康議題主軸,加強「教學媒材資源提供」、「專家輔導諮詢」 以及「互動式網路諮詢平台」。開設生活技能為健康教學策略之培訓課程,讓更多幼兒教保服務人員能參與推動健康促進幼兒園計畫,真正落實應用於幼兒園。未來研究建議,實際進行幼兒園介入健康促進模式之行動研究。
  • Item
    提昇護理人員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介入研究—自我效能融入翻轉教學策略之應用
    (2022) 邱靖雯; Chiu, Ching-Wen
    背景:研究證實結合藥物與非藥物疼痛處置在處理病人疼痛有很好的成效,但在台灣尚未將非藥物疼痛處置納入護理的正規教育中。目的:本研究目的乃發展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訓練課程,探討運用此課程對護理人員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技能、態度、自我效能與行為之成效。方法:以準實驗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採方便取樣,樣本來自台灣某醫療體系二家醫院之護理人員,對照組及實驗組各 40人。實驗組接受5小時的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課程,對照組無特殊介入,僅與實驗組同時間點接受後測。二組於介入措施前後皆填寫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態度、自我效能量表與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行為之情況調查,及M手法按摩與坐姿拉筋運動技能測驗,另外實驗組增加課程學習滿意度的調查。採用 GEE 分析檢驗翻轉教學介入對於非藥物疼痛處置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行為之成效。結果:二組在前測的知識、態度與自我效能得分皆無顯著差異。在「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訓練課程」介入後,結果顯示能提升護理人員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態度、技能與自我效能。實驗組在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種類與執行天數改變也顯著優於對照組。故翻轉教學訓練課程介入能提升非藥物疼痛處置的行為表現。此外實驗組的課程學習滿意度為96分,認同翻轉教學課程介入能增強其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行為的自信心,而且在技能的學習也較有深刻記憶。結論/建議:本研究證實翻轉教學有助於護理人員學習非藥物疼痛處置,建議未來可以再持續追蹤護理人員於臨床實務的執行,及對於病人照護的影響。也建議台灣的護理學校教育能將這二種非藥物疼痛處置(芳香療法與M手法按摩)列入課程內容,讓護理學生能及早接觸相關的知識,當進入臨床時能運用在病人個別性的照護。
  • Item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預測民用航空產業員工預防COVID-19行為之研究
    (2023) 房家儀; Fang, Chia-Yi
    2019 年COVID-19的出現,航空運輸被認為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除了航空勞動力首當其衝外,少有研究探討航空公司員工在面臨未知傳染病威脅時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航空產業員工COVID-19預防行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況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以便利抽樣方式進行網路及紙本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計583 份。對於COVID-19知識在性別、職務、工作前須檢測上呈現顯著。獨立樣本t檢定、ANOVA結果顯示在對COVID-19預防行為上不會因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而有所差異。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指出,研究對象的預防行為與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以及自我效能呈正相關,其中以自我效能 ( p<.001) 最具相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健康信念上與自覺嚴重性及自覺障礙性呈正相關、與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預防行為等則呈現負相關。以預防行為作為依變項,透過線性迴歸分析,可以解釋的變異量為59.5%(R2= 0.595),且變異數分析達統計顯著。在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及健康信念模式、行動線索對預防行為有顯著影響,其中以行動線索、自覺利益性影響力最大。總體而言,這些結果表明,儘管存在差異,但預防行為的執行率非常高,同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結果也顯示心理健康有受到影響。
  • Item
    高血壓病人用藥素養與用藥依從性之相關性探討
    (2023) 蕭雅媛; Hsiao, Ya-Yua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高血壓病人之用藥素養與用藥依從性之相關性,為橫斷性研究,採便利性取樣,以台北市及新北市各鄰里社區三高篩檢站、里民活動中心為研究場域,收案對象為確診高血壓之成年病人,實際完成問卷之受試者為386人。問卷調查採用遵循醫囑領藥與使用藥品量表(Adherence to Refills and Medications Scale)、中文版用藥素養量表(Chinese Medication Literacy Measurement (ChMLM))作為測量工具,以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分別探討影響用藥素養、用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在問卷調查研究結束後,獲取7位受試者同意,進行後續質性訪談,以深入探討可能影響用藥素養及用藥依從性之因素。研究結果如下:一、 研究對象之用藥素養平均得分為12.20分,答對率為71.8%,答對率最高為非處方藥項目85.6%,平均得分為4.28分,答對率最低為廣告藥品項目47%,平均得分為1.41分;用藥依從性總得分為18.04分,用藥依從度平均得分為11.46分,按時領藥遵從度為6.58分。二、 由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得知,可預測用藥素養之背景變項為教育程度,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之受試者的ChMLM平均得分顯著高於教育程度為國小及國中之受試者。可預測用藥依從性之背景變項為年齡、是否有高血壓家族史、每日使用高血壓藥物次數、每日使用高血壓藥物顆數、自覺健康狀態。在年齡方面呈現負相關,即每增加一歲得分減少0.16分(β=-0.16, p<0.05 );在家族史方面呈現正相關,有家族史之受試者得分顯著高於無家族史受試者(β=0.10, p<0.05 );每日使用高血壓藥物次數使用兩次及三次受試者得分顯著高於使用一次受試者 (β=0.18, p<0.05 );每日使用高血壓藥物顆數一顆以上受試者得分顯著高於一顆以下(含)受試者得分(β=0.16, p<0.05 );自覺健康狀態普通、不好及很不好之受試者得分顯著高於自覺健康狀態很好及好(β=0.15, p<0.05 )。 三、 研究對象之用藥素養與用藥依從性沒有顯著相關性。 四、 根據質性訪談歸納出可能影響受試者用藥依從行為的因素包括:擔心未定期服藥會引起其他併發症、遵從醫師指示以及自發性健康管理。
  • Item
    運用等時置換模型探討高齡者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
    (2023) 連又旻; Lien, Yu-Min
    研究目的:促進輕強度與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並減少靜態行為,對於高齡者的生理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的提升有著正向促進的效益。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同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組合對於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無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輕強度或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和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著重探究輕強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之不同時間組合與失能風險的關聯性。研究方法:220位65歲以上的高齡者 (平均年齡:76.91歲) 納入於本研究並進行分析。以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wGT3X-BT) 測量日常生活中的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每日靜態行為時間。高齡者之失能風險測量則運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之量表進行評估。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使用等時置換模型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在高齡族群中,靜態行為與較高的失能風險有顯著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均與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性。運用輕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 (勝算比=0.658, 95% 信賴區間=0.457-0.949),然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則並未發現相關性。在不同強度身體活動之時間組合中,每一組取代靜態行為的身體活動組合均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顯著關聯性。研究結論:為達到預防失能的目標,本研究建議高齡族群需多加累積日常生活中輕強度的身體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以及可以結合輕強度身體活動與其他強度的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建議未來研究可運用縱貫性研究設計,來檢驗本研究之發現。
  • Item
    探討COVID-19後疫情時代護理、長照與公衛相關科系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之影響因素
    (2023) 洪慈慧; Hung, Tzu-Hui
    背景:我國的人口老化速度逐年加快,預估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然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的威脅,可能影響國內長照產業投入意願,因此了解相關科系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有助於未來長照產業人才之投入。目的: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後疫情時代就讀護理、長期照護及公共衛生等健康產業相關科系的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之影響因素。方法:本研究採線上問卷調查法,目標族群為國內年滿20歲以上之護理系、長期照護系、公共衛生系(含醫務管理系或健康事業管理系)等健康產業相關科系的學生,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53份,以SPSS 23.0版套裝軟體進行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遜相關分析、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等。結果:本研究學生之老化知識程度為中等 (M = 7.71, SD = 2.38);對於長照或老化看法偏正向 (M = 25.59, SD = 3.50) ;同理心表現為正向 (M = 35.25, SD = 4.44) ;而對於COVID-19感知的程度偏高 (M = 7.86; SD = 1.54) 。在投入長照產業的計畫行為理論變項的表現上,本研究的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 (M = 9.22; SD = 3.04) 、對於投入長照產業工作態度 (M = 10.80; SD = 2.07) 以及知覺行為控制 (M = 10.25; SD = 2.63) 為中等程度,但主觀規範偏低 (M = 8.71; SD = 2.76) ,而社會心理變項與投入長照產業意圖為低度相關。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產業相關科系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之因素包含「男性」 (β = -0.142, p< .05) 、「對於投入長照產業工作之態度」 (β = 0.481, p < .001) 、「主觀規範」 (β = 0.225, p < .001) 及「知覺行為控制」 (β = 0.214, p < .01) 。 結論:當學生對於投入長照產業抱持正向的態度時,提升重要他人的支持與勝任感,將有助於增強投入長照產業之意圖。因此,建議健康產業科系之教育單位能夠推動在地化產學合作,增加長照單位之參訪、見習機會,並增設高齡長照學實習為必/選修課程,強化學生對在地長照產業的認同,以激發就業的動機。同時,可增設高齡與長照相關通識課程或學分學程,以消除對於長照或老化之刻板印象或偏見,有助於未來長照產業人力的發展。
  • Item
    探討父母婚姻狀況、祖父母支持與青少年焦慮之關聯-以新北市和桃園市之青少年為例
    (2023) 李盈瑩; Lee, Ying-Ying
    研究背景及目的:焦慮已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近年來受到世界各國重視。研究證實父母婚姻狀況與青少年焦慮之間有相關性,祖父母支持有可能在父母婚姻狀況不穩定的情況下發揮保護作用,減少對青少年焦慮的程度。然而,過去研究在探討祖父母支持時,常僅以祖母支持為主,較少將祖父支持納入。因此本研究目的乃探討祖父支持和祖母支持與青少年焦慮之關聯,在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下是否有差異。研究方法:本研究之對象為1,337位新北市與桃園市的國高中生。研究之依變項為焦慮程度,主要自變項為父母婚姻狀況及祖父支持和祖母支持。控制變項為個人背景因素。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分相關、及多元線性複迴歸分析進行次級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一、研究對象過去一週焦慮程度的平均值為1.758(範圍為1至5分)。 二、有77.5% 的研究對象有祖父支持;有94.4% 的研究對象有祖母支持,且祖母支持的平均分數高於祖父支持。 三、有19.5% 的研究對象父母婚姻狀況為非結婚(包括離婚、分居,及未婚)。 四、研究對象的焦慮程度會因性別、學校層級、父親工作狀況、自覺家中經濟狀況、父母婚姻狀況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不會因為父母最高教育程度不同而有差異。 五、研究對象焦慮程度與家庭衝突為正相關;與祖父支持及祖母支持為負相關。 六、根據多元線性複迴歸分析的結果,性別為女生、學校層級為高中職、自覺家中經濟狀況為不好和家庭衝突均為焦慮程度的危險因子。 七、控制背景因素後,在祖父及祖母支持均有的研究對象中,祖父支持為研究對象焦慮的保護因子,尤其在父母婚姻為結婚狀況的研究對象中,祖父支持愈高,研究對象的焦慮程度愈低。八、控制背景因素後,父母婚姻狀況對僅有祖母支持之研究對象其焦慮程度具有調節效果,即當父母婚姻狀況為非結婚的研究對象中,其祖母支持較高時,研究對象的焦慮程度較低,具有緩衝保護的作用。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果發現祖父支持在已婚父母家庭且祖母支持亦存在的情況下,對青少年焦慮有保護效果;祖母支持則是在父母處於非結婚狀態的家庭中具有保護效果。本研究結果有助於未來發展預防青少年焦慮介入方案時,可將祖父母納為介入對象,並發展針對祖父母的教育方案,以促進青少年正向發展的結果。另外,建議未來的研究,可考慮進一步區分父系和母系祖父母的差異,以檢視並比較其對青少年焦慮的影響。由於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似乎是雙向的,建議未來可以透過縱貫研究,利用長時間的追蹤,從中可以更好掌握及觀察研究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演變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