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
    (2005) 林麗鳳
    本研究以中部某技術學院,九十二學年度入學之四技一年級新生為 對象,應用結構式問卷追蹤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與其相關影響因 素,共得有效資料1027 份,結果如下: 一、運動階段的分布與移動 前測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分布為:無意圖期14.6%,意圖期42.6%, 準備期23.5%,行動期10.5%,維持期8.8%。六個月後追蹤,依據運動 階段前後移動的結果歸類為:穩定的活動者13.0%,進步者30.0%,退 步者30.6%,坐式生活態型者26.5%。 二、身體活動量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男生高於女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階段有顯著 相關。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身體活動量依序為:穩定的活動者> 進步者>退步者>坐式生活型態者。進步者的身體活動量,為後測高於前 測,退步組則為後測低於前測。 三、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 研究對象在運動改變方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等均隨著運動 階段的提升而增加,運動障礙則相反。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穩定 的活動者在運動改變方法和運動享樂感有顯著地增加;進步者運動改變 方法、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運動利益等均顯著增加,而運動障礙顯 著減少;退步者在運動改變的方法、自我效能均顯著降低,而運動障礙顯著增加;坐式生活型態者則均無顯著的差異。 四、預測運動階段的因子 預測前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方法、性別、 等三個變項,解釋力為34.3%。 預測後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 方法,居家運動工具量、男生、運動傷害、自覺健康等七個變項。解釋 力為40.1%。 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課程安排方面:以興趣選項的方式安排體育課,並考慮學生性別 的差異,提供多元的選課機會。 二、課外活動方面:增加多元的運動相關社團,健康體能促進班,提 供同儕支持的機會。 三、建議學校能依據教育部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訂定促進 學生健康體適能活動的政策與實施方案,增加實行規律運動環境 的可近性,提昇學生實行規律運動的動機與實行率。 四、未來的研究者,可依據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加以區 隔,尤其是坐式生活型態者,進行促進身體活動的介入計畫,並 評估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