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153
-
Item跨越隱喻的鴻溝——論森舸瀾道家容器隱喻研究的開創性與可議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1-03-??)美國漢學家森舸瀾(Edward Slingerland)是以「概念隱喻理論」解析中國哲學文本的先行者,他將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跨域應用至中國先秦子書的解讀,引起中西學界高度的關注和探討。森舸瀾之首部代表作《不費力的行動:「無為」的喻意以及早期中國的精神理想》(Effortless Action: Wu-wei as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Spiritual Ideal in Early China)係針對「無為」之概念為考察核心而展開,本文考察森舸瀾著墨最多的道家隱喻─「容器」隱喻,分四部分評述:一、以「容器」隱喻「自我」;二、「控制自我」如「控制物體」;三、以容器概念解析《莊子》的「內外之分」;四、森舸瀾對「封」、「閉」及「無郤」的強調和翻譯問題。盼藉由譯介森舸瀾對先秦道家的隱喻解析,呈現並揭示當代西方概念隱喻研究在中國哲學領域的新議題與研究動向,另方面也期能探討異域文化進行交流研究時所引發的翻譯問題、異同問題、詮釋問題及會通問題。
-
Item《莊子》詮釋的原因與方法:明末內丹家程以寧的答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0-09-??)《南華真經注疏》是一部明末時以內丹角度去研讀《莊子》的註解。其作者程以寧闡述了一種罕見於莊子詮釋歷史中的原創詮釋學方法:他將《莊子》看作內丹經典,而他的註解目的則在於揭示其內丹精義。為了支持他的解釋,程以寧必須創造一個新的作者莊子的形象,讓他不但成為了太上老君的化身,還為了給世人揭露一條藉由寓言走向成仙的道路而著了一部《南華經》。因此程以寧的目的在於解釋這些寓言和象徵,從而提出他認為唯一能讀懂莊子本意的方式。程以寧的註解作為一個功德所為,除了為提出《莊子》的真義,也為了獲得太上老君的幫助以完成他自己的內丹實踐。
-
Item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傳統的創作取向藝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未能為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有效、合理、又實質的方針。由於缺乏有力的活動指引,藝術教育不易在以智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重視,因而產生諸多弊端。當今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科學,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同視之」。並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瞭解與鑑賞,實兼顧感性與理性能力的培植。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個藝術領域,而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量方法得到證實」。這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容、活動和評量,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葛利爾(Greer, 1984)便把這種藝術教育取向之特質定名為「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觀念確立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案都以此理念為基礎。近七年來更由蓋迪中心的努力推展,成為當今藝術教育思想之主流。然而究竟當今學校藝術教育有多少能反應、實施DBAE之理念教學?基於探究實際與理論的銜接性、本研究以比較文化實徵研究法,有系統的進行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剖析。 本比較文化實徵研究係試圖了解中、美兩國各年齡層學生在學校實施藝術教育後,如何構成一種體系去影響文化力量。因此進行藝術鑑賞領域-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三層面的學習成效測驗,以驗證是否學校藝術教育能具體提供涵蓋廣泛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內容。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中美兩國國小二、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共1201名。其中臺灣學生722名,美國學生479名。根據學科之內容及本質設計並配合最適當的教學評量法,而採取筆試與視覺辨識法進行測驗。 中美兩國學生測驗結果顯示: 一、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學科綜合總平均分數,在兒童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學生藝術鑑賞之知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增加。 本研究結果提供並驗證皮亞傑學派兒童知覺發展與美感判斷及藝術知能層面發展在比較文化實徵上獲一定而確認的一致性。 二、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測驗分數大體上在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雖基於發展心理學與兒童藝術發展階段發現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然而若能透過美感教育,藉由積極適切完善的教學,亦能促進並提昇學生之審美反應水準。 三、根據統計分析顯示,美國學生在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之藝術鑑賞測驗分數皆高於中國學生之分數。 國內藝術鑑賞教學績效不彰與觀念偏差之存在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國內缺乏藝術鑑賞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國內中小學階段藝術課幾乎侷限於藝術創作的傾向,不過藝術教育還有其它重要層面。學習鑑賞視覺藝術,學習瞭解藝術在當代和過去文化中如何發揮功能也都很重要。學習從審美觀點來看視覺形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需要透過藝術課程的安排教導與學習,始能獲得複雜的審美認知技巧。美國自從蓋迪中心努力推展全國藝術教育八年來已顯現生機與績效。 (三)國內各級學校皆缺乏專業的藝術教師,且職前教育缺乏涵蓋廣泛整體性的藝術鑑賞領域課程,師資進修管理也極其有限。 (四)專業師資在藝術鑑賞領域之教學品質低落。 (五)藝術教育在一般教育中不被重視及不正常化。 依據本文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作為落實並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參考。 一、確立並提昇藝術教育在一般學校之地位與品質。 二、正視藝術鑑賞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藝術學習心理發展之特徵,設計適當的藝術課程。 四、積極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職前訓練課程。 五、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並改進教學和評鑑的方法。 六、研究並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教育理論。 七、設置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中心,以提昇各級學校之藝術教育品質。
-
Item親親尊尊:北魏靈太后的價值取向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1-09-??)北魏靈太后於蘭陵公主殺婢節解案中,展現了得不受成文法拘束而任意行使權力的一面,那案中的靈太后又何以做出有利於蘭陵公主的裁決呢?是基於給如親近皇族這類親尊者以特權的「經典」動機,還是對公主投以「同為女性」的愛護呢?首先,本文藉由北海王元詳及京兆王元愉案,說明從靈太后之夫宣武帝時期,即靈太后進入宮廷以來,帝國便至少在公開宣傳上能引以為豪地無視成文法典而予對皇家親尊之人物以特權,即使涉及謀反亦然。其次,本文歸納靈太后當權後處理趙郡王元謐與胡氏夫妻、盧道虔與濟南公主夫妻、汝南王元悅、高陽王元雍、高聰、元叉、侯剛等案,認為靈太后不但沒有逆轉皇權給親尊者(以皇族為中心但不限於皇族)特權的傳統,反而變本加厲,同時靈太后於男女關係上也予親尊者以極大的自由,如此,也就與靈太后於殺婢節解案中應是較關注於其與蘭陵公主親近而與劉輝疏遠,並非執著於劉輝不忠或男性欺侮女性等的觀點,若合符節。
-
Item《孝經述議》藏本文獻整理與思想價值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2-03-??)《孝經述議》是劉炫為《古文孝經孔安國傳》撰寫的經解著作,為僅存的隋代經學著作,內容多涉及魏晉南北朝經學的關鍵議題,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本文藉由體系整理林秀一等前賢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深入探究《孝經述議》的思想宗旨和經解特徵,釐清《孝經述議》是將《孝經》當作孔子自身體認實踐孝道孝行的經典,蘊含孔子對歷史「治亂興亡」的經驗總結,闡釋孝既是體現天地人倫之道,亦是人之性情所生、自然可行的善行。如此獨樹一幟的思考方式,足以體現出其理論思辯與現實引導的意義,能夠體會《孝經述議》對六朝富含思辯性的玄學思想汲取之同時,對《孝經》本身「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宗旨,做出歷史實踐意義的新詮釋。至於《孝經述議》駁辯百家,以成自家之論的義疏學特徵,亦顯現六朝至隋唐過渡期經學整合的顯著特徵。還有相關《孝經述議》的發現與整理,皆足以展現《孝經述議》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思想地位與價值,為現今學界提供傳統經學研究的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