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2
Browse
2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對外華語近義詞研究:中、英「切」類動詞之語料庫分析、心理實驗研究及教學語法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蕭惠貞本文主要探討英語「切」類動詞(Verbs of Cutting)及其漢語之對應詞、近義詞,如「剪、割、切、剁、砍」等漢語「切」類動詞之近義詞與動詞分析研究。奠基在前人的研究上,以語意分析、心理實驗的方法設計四個實驗。結果發現,「力道」(FORCE)確為漢語切類動詞的顯著語義特徵,而與之最相關的動詞為「砍、剁、劈」;漢語切類動詞中僅有「削」具有方向(DIRECTION)這個語意特徵;工具(INSTRUMENT)和物體(OBJECT)軟硬的特性對漢語母語者切類動詞選用上皆有影響,工具不同選用的動詞也不同,而物體的軟硬與特徵不同,出現的動詞也不同;且物體(OBJECT)對漢語切類動詞選用的影響大於工具(INSTRUMENT);在切分事件結果的描述上,漢語母語者傾向使用較為具體描述形狀的補語來描述其結果,而非只是以「斷、開」來描述;另外,也多用「把字句」來描述切類事件,「工具」常出現在描述語句中。最後,結合以上的實驗結果,參照現行的華語教材,我們嘗試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即語義特徵、意象圖式,結合教學語法的分級,提出華語教學建議。Item 華語多義詞詞彙網建置(一)-教學試驗、詞彙學習與數位教材設計(單一整合型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12-31) 蕭惠貞; 關芳芳; 鄭錦全本研究計畫旨在(i)建立一個適合華語教師與學習者的詞彙學習網(即:華語多義詞詞彙概念網)2,及(ii)瞭解華語學習者詞彙擴充的學習狀況。本計畫現階段的研究範圍僅著重在常用的動詞類型:單純詞(與其延伸之複合詞或詞組),動詞選取主要來源是常用華語教材《中文聽說讀寫》Level I 第一冊和《華語教學基礎詞庫1.0版》。我們先從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Academia Sinica Corpus)、中文詞彙網(Chinese WordNet)與中文詞彙特性描述系統(CWS)中擷取頻率、搭配詞與近義詞資訊,並找出其常共現的搭配詞彙與語境(context),然後再透過認知語義學的分析,包括框架語義學、隱喻/轉喻、原型理論等等,來探究一詞多義(polysemy)之詞彙間的關聯性、特徵和(句式)語境。除了凸顯詞彙其語義限制,此心智概念圖也將列出其常見複合詞、近義詞、同形異義詞等用法,供學習者自學參考。透過實地施測與評量,我們也希望瞭解學習者自我學習的策略(如:掌握詞彙的使用與意義的聯想)。最後,這些教學材料也將發展成數位化的學習教材。整體而言,本計畫的具體貢獻主要為:(i) 以教學為導向的多義詞詞彙概念網的建置,(ii)在動詞多義詞詞彙網中,語境(句式)的建置,以供教學者與學習者參考及自學,(iii)實際的教學施測、評量,來探討學習者的詞彙學習狀況。Item 跨語言分析研究:中、日、泰「切」類動詞之心理實驗研究及教學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蕭惠貞本研究為漢語、日語、泰語「切」類動詞之跨語言研究,主要探討中、日、泰之「切」類動詞(Verbs of Cutting)對應詞彙及相關近義詞,如漢語之「剪、割、切、剁、砍、削、劈」等動詞分析。有鑑於過去跨語言研究東亞文獻著墨甚少(cf. Majid et al. 2007; Bohnemeyer, 2007),而且相關的中文跨語言研究大都停留在詞語對應、詞義的制約層面,本研究將從認知(cognitive-based)與描述 (descriptive approach) 的角度,擬結合心理實驗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來比較分析結果,探討跨語言動詞詞彙的差異,並進一步提出針對日籍和泰籍之華語學習者在華語「切類」動詞學習之議題與建議。 本計畫為兩年計畫中的「第二年計畫」,延續前一年的計畫 (中、英「切」類動詞之詞彙差異處,執行中計畫NSC 100-2410- H-003-085),主要重點著重於兩方面:(i) 跨語言分析:「切」類動作動詞語言成分之對比分析,與(ii)方向(direction)/形狀(shape)(結果)等語義成分的心理實驗測試(Chen, 2007; Koenig et al. 2008)。 本計畫,為期一年,將探究高頻且語義複雜的Cut Verbs動詞,其語義成分包含「致使義」、「工具」、「力道」、「接觸」(cf. Gao and Cheng 2003)。以下為本計畫的主要研究步驟及研究問題為: 一、 藉由切類事件影片描述之分析比較,釐清漢語、日語、泰語「切」類動詞的分類、詞彙化的差異和語法之間的互動關係及此三種語言與英語動詞之細微差異; 二、 透過心理實驗研究,除了探索漢語近義詞動詞中所蘊涵的語義成分,例如方向(DIRECTION)及形狀(SHAPE),我們擬將討論漢語「切」類動詞的相關補語分析、詞彙化問題及相關句式結構; 三、 透過譬喻(metaphor)與語義延伸分析,來探討與「切」動詞相關的延伸動詞語義關聯性,如「切割、割愛、剖析、解剖、割捨、砍硬碟」與基本動詞意義的關係「割、剖、砍」; 在教學應用方面,我們也將進一步提出漢語動詞延伸動詞組詞彙之教學排序建議(cf. 刑志群,2011),供華語文教師及學習者參考。 最後,本計畫也將針對現今常用三本華語文教材做評估分析,進而提出針對日籍、泰籍學習者切類動詞教學排序之範例及說明,以期發展出適用於不同動詞組之常用教材練習。相關研究報告也將陸續在國內外期刊中發表,以期貢獻華語詞彙教學方面的研究。Item 中文關聯詞用法之語料庫分析:寫作偏誤類型與教學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7-31) 蕭惠貞有鑑於對外漢語寫作需求及其重要性,本研究提出 (1) 建構關聯詞(連接詞,connectives)文獻彙整、歸納與評估,(2)對比分析第二外語學習者常見之偏誤類型,(3)提出關聯詞與各類文體之教學應用與教材編寫。就關聯詞來說,先前研究大都致力於句子層面,本研究計畫從篇章的層面 (段落、句群的銜接)切入,探討關聯詞的議題。 本計畫為期三年,主要是針對學習者寫作關聯詞的篇章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分析,並擬以結合語料庫研究(corpus-based)與錯誤對比分析(error analysis),同時進行關聯詞之語義、語用功能分析,更進一步比較英漢關聯詞異同(例如:省略、對照)等現象。本計畫也將針對現有常用華語文教材作深入的評估分析,進而提出關聯詞語用情境與功能之具體描述及說明,以期發展出適用於不同文體(genres)與常用關聯詞之教材練習,供華語文教師及學習者參考。其研究報告也將陸續在國內外期刊中發表,以貢獻華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Item 華語詞彙教學:概念圖與數位學習運用探究(2013-07-14) 蕭惠貞; 周俞珊; 李佳霖本文旨在介紹演示華語詞彙學習網站,運用認知概念圖於華語詞彙教學中,希冀進一步探究本網站自學與導學應用之可行性與優勢。近年來詞彙教學逐漸受到重視 (胡明揚,1997;孫德金,2006),詞彙的多義性一直是對外漢語學習者的難點之一(邢志群,2011;陳建生等人,2011),如何有效地運用教學材料幫助二語學習者學習相關詞彙是本研究主要關心的議題。一方面,本網站的教材內容設計主要從認知語義學理論切入,研發顏色詞與溫度詞彙的學習內容。學習內容結合了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認知模式(ICM)、隱喻(metaphorical)和轉喻映射(metonymic mappings)原則、以及Taylor (1995)語義鏈(meaning chains)機制所描寫之語義聯想途徑建立詞彙群之認知「概念圖」(Novak & Gowin, 1984);另一方面,前人的研究指出配合多媒體視聽教學工具的二語學習,能有效提升二語學習者詞彙學習的效益(Chun et al.,1996; Duquette et al.,1998);因此,本學習網站除以「隱喻」與「轉喻」映射來串連詞彙間的延伸關係,並融入包含視覺與聽覺刺激之情境對話之數位動畫與練習題,希冀幫助華語學習者詞彙學習: 從高頻「基本義」詞彙擴充延伸至「抽象義」詞彙,並鞏固其多義詞的相關詞彙知識,展現華語詞彙教學數位化之優勢。Item 漢語動詞「做」詞彙歧義與教學應用(2013-09-13) 蕭惠貞; 陳昱蓉Item 跨國華語文化溝通教學之設計與實施—以同步視訊為主體之數位學習研究─子計畫三:海外華語學習者支線上學習成效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蕭惠貞Item 華E:歷史文化融入華語教學(教育部, 2011-01-31) 王秀惠; 石蘭梅; 蕭惠貞Item 以海外華裔子弟為對象之文化課程設計與應用(2010-10-15) 蕭惠貞Item 專業華語文教材與教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0-06-01) 蕭惠貞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