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65
Browse
9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能源國家型人才培育自由導向整合型計畫---建構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徐昊杲; 馮丹白; 林炎旦本研究計畫旨在透過非制式教育的方式,配合計畫所建構之節能減碳實作體 驗課程教材、可操作式再生能源教學教具/實驗模組以及能源教育數位資源平台, 藉由師資培訓營與學生體驗營,進行教學,以提高大專院校學生與國小學生之節 能減碳素養,並建立能源相關基礎概念與能源科技知識。因此,本研究欲達成之 目標如下: 1. 編製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教材。 2. 開發可操作式再生能源教學教具/實驗模組。 3. 建置能源教育數位資源平台。 4. 培訓大專院校學生成為能源種子教師。 5. 推廣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達成國小學生能源素養的提升。 為達成研究目的並增進對研究主題的認識,本研究先針對能源教育相關研究 等文獻加以探討,具體瞭解其內涵,以作為發展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指標與學 習概念圖的基礎,繼而發展節能減碳實作體驗課程教材、可操作式再生能源教學 教具/實驗模組以及能源教育數位資源平台,藉由師資培訓營與學生體驗營進行節 能減碳之推廣課程,並利用問卷調查法檢視課程之成果。本研究預期在三年內完 成,依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與結論,提供參考。Item 「能源與環境」非制式教育計畫---建構能源之體驗課程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7-31) 徐昊杲; 林炎旦本研究旨在培養師資培育學生具有能源素養,成為未來的優秀能源講師,並透過學習、實作的過程,培養小學生節能減碳知識及素養,以期讓未來的師資與主人翁具體實踐節能減碳。因此,本研究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1. 發展國小能源實作與體驗的單元課程。 2. 配合國小能源實作與體驗課程,發展能源種子推廣師資培訓課程。 3. 培訓師資培育學生成為能源種子教師。 4. 推廣能源實作與體驗課程,達成國小學生能源素養的提昇。 為達成研究目的並增進對研究主題的認識,本研究先針對能源教育的相關研究等文獻加以探討,以作為發展能源實作與體驗課程的基礎。同時發展能源實作與體驗師資培訓課程以及國小學生種子課程,在全國北、中、南、東四區,進行10~12場次能源實作與體驗課程推廣,在靜態與動態兼具的學習環境下親身體驗能源科學,同時發展參與者之社會溝通技巧,以促進不同背景參與者之交流,並利用問卷調查法及追蹤訪問檢視課程之成果,歸納研究發現與結論。Item 應用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對高職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藝術領域之學習成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07-31) 徐昊杲; 朱之祥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對高職不同學習風格學生之「藝術生活」學習成效;研究以高職部定必修一般科目,藝術領域之「藝術生活」課程為基礎,發展一套專屬藝術生活的多媒體教材,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施予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後,分析不同教學方法和不同學生特質交互作用下所呈現的學習成效,研究並考量教學方法及學習風格兩個因素,透過二因子實驗設計來探討其交互作用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提供往後教學之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計畫欲達成之主要目的如下: 第一年: 1.發展配合藝術生活課程使用之「電腦輔助多媒體教材」。 2.發展「學習風格量表」、「藝術生活學習成效測驗量表」。 第二年: 1.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高職學生在藝術生活課程的學習成效之影響。 2.探討接受「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的高職學生在藝術生活課程學習成效上的差異。 3.探討接受「傳統教學」的高職學生在藝術生活課程學習成效上的差異。 4.探討接受不同教學方法與不同學習風格高職學生其交互作用在藝術生活學習成效之差異。 為達研究目的並增進對研究主題的認識,針對學習風格理論、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理論與實務及學習成效的概念與相關研究等相關文獻加以探討,具體瞭解其內涵,輔以高職部定必修一般科目「藝術生活」為主,採用準實驗研究。本研究預期在二年內完成研究,依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與結論,供教育主管機關制訂教育政策和相關人員之參考。Item 技術創造能力測驗編製---電機電子技術創造能力量表編製(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5-07-31) 徐昊杲Item 以課程設計導向培養高職學生符合產業需要之技術創造力方案---培養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符合產業需求之技術創造力課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7-31) 戴建耘; 徐昊杲本研究為「以課程設計導向培養高職學生符合產業需要之技術創造力方案」整合型三年計畫之電機與電子群計畫。本研究旨在以電機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為導向建構高職電機與電子群學生符合產業需要之技術創造力,探討高職電機與電子群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之模式。 本計畫將進行產業所需之電機電子技術創意力之指標建構、課程內涵探討、教材教法開發、數位學習內容開發及教學實驗評量,以達成以下之目的:1.探討符合產業界需求之電機電子技術創造能力指標,提供總計劃分析,以建立整體技術能力指標。2.藉總計劃建立之數位平台,實施數位學習、數位量測機制,提供總計劃建構高職技術創造能力之數位學習機制。3.提供電機與電子群子計劃之學習成效,提供總計劃建立高職技術創造力培養之課程模式。 為達研究目的,本計劃分三年進行,研究之設計兼採質性與量性研究,在量的研究工具主要為電機電子技術創造力測驗暨吳靜吉創造力測驗。第一年藉由對產學專家進行焦點團體方式,建構電機電子技術創造力能力指標,編製融入式啟發學生電機電子技術創造力課程教材,開發電機電子技術創造力數位學習內容。第二年進行實驗教學,並持續編定課程教材。第三年繼續進行上半年實驗教學,並於第三年下半年進行質性與量性之總評量,歸納、分析並評價高職學生電機電子技術創造力培訓之模式。Item 亞太地區成人職業進修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96-01-01) 饒達欽; 邱天助; 徐昊杲; 林益昌; 翁上錦; 林炎旦; 吳玉鈴Item 高職實施「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對學生問題解決態度及學習行為困擾之影響(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4-07-31) 徐昊杲本研究旨在提昇高職學生在專題製作上問題解決的能力及減少學習行為之 困擾。研究者發展一套「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並同時發展「問題 解決態度量表」、「學習行為困擾量表」及「專題製作評分標準量表」等研究工具, 經過實驗處理來評定高職學生在專題製作課程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為期兩年,具體之研究目的如下: 第一年: 1. 發展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設計。 2. 發展專題製作評份量表、問題解決態度及學習行為困擾之量表。 第二年: 1. 探討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對高職學生在問題解決 態度之影響。 2. 探討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對減低高職學生在專題製 作課程的學習行為困擾之成效。 3. 探討接受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的高職學生在專題製 作課程學習成效上的差異。 4. 探討接受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的高職學生在專題製 作課程問題解決態度、學習行為困擾上的差異。 5. 探討接受專題製作-問題解決之「得勝課程」的高職學生在專題製 作成效與問題解決態度、學習行為困擾的關係。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擬先就「得勝課程」、問題解決態度、學習行為困擾、 問題解決能力等主題進行文獻探討,具體瞭解其內涵,輔以焦點團體座談,設計「得勝課程-問題解決」之專題製作課程單元;透過德懷術,發展專題標準評分 量表;及專家座談,發展問題解決態度及學習行為困擾量表,並進行其信、效度 考驗。第二年為實驗設計,安排公私各一所學校中的兩個班級進行實驗,將其資 料比較分析彙整。最後綜合研究結果,據以提昇高職學生在專題製作上問題解決 的能力及其減少學習行為困擾。 本研究預期在二年內完成研究,依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與結論,供教育主 管機關制訂教育政策和相關人員之參考。Item 技術創造能力測驗編製---電機電子技術創造能力量表編製(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4-07-31) 徐昊杲本研究旨在編製電機電子技術創造能力量表,以瞭解國中至大學年齡階段 受試者的電機電子技術之性向與電機電子技術創新設計能力。具體言之,本研 究目的有三: 一、編製電機電子技術創造能力量表評量工具,並進行評分標準訂定、信效 度考驗、與常模建立,以及撰寫指導手冊。 二、編製電機電子技術性向測驗表,並進行信效度考驗、與常模建立。 三、編製電機電子技術創新能力測驗表,並進行信效度考驗、與常模建立。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採一般標準化測驗編製歷程進行,主要工作擬分三年 完成。電機電子技術創造能力量表含電機電子技術性向測驗與電機電子技術創 新能力測驗二部分,本研究將分析電機電子技術性向內涵、相關能力與次能力、 創新技法、電機電子領域創造力的心理表徵方式、以及電機電子創新產品關鍵, 做為題目指標,以電機電子技術內涵為素材,轉化為測驗題目,再為各項考驗 所需之樣本進行施測。有關電機電子性向測驗題目將進行難度與鑑別力分析, 以確定題目內容;電機電子創新設計能力測驗先行訂定評分標準。兩者都將進 行重測信度、評分者信度,其他相關測驗進行效標關聯效度,以及對照團體關 聯效標效度考驗。Item 青年職業訓練中心加強對大專青年專技訓練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996-01-01) 周談輝; 饒達欽; 陳陞坤; 徐昊杲; 林益昌; 翁上錦Item 技術創造能力量表編製---技術創造能力量表編製總計畫(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5-07-31) 吳明雄; 黃嘉勝; 黃馨慧; 徐昊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