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大專公開一級男子籃球員在賽季期體能表現的變化:先發與替補球員的差異探討
    (2023) 黃聖富; Huang, Sheng-Fu
    目的:探討大專公開一級男子籃球員,在賽季期間先發與替補球員於不同階段的體 能表現差異。方法:15名大專公開一級男子籃球員,賽季期進行24場比賽結束後,將最 多先發次數與上場時間球員定義先發 (n=5,每場平均上場時間為24.8 ± 2.8 分鐘),其餘 則為替補球員 (n=10,每場平均上場時間為8.2 ± 7.0 分鐘)。賽季期共進行19週,參與者 每週進行1-2次阻力訓練,總計26次訓練,阻力訓練強度設定在80%1RM以上。所有球員 分別在賽季期三個階段進行體能測驗,體能測驗內容包含負重蹲舉、仰臥推舉、反向跳、 深蹲跳、20M衝刺、5-10-5、T-test敏捷、無氧動力等測驗。結果:無論是先發或替補球 員,在賽季期三個階段的負重蹲舉、仰臥推舉、反向跳、20M衝刺、5-10-5、T-test、疲 勞指數皆有顯著差異 (p<.05);其中,上下肢肌力表現、5-10-5與T-test隨著賽季期逐漸提 升;相反地,反向跳與20M衝刺則隨著賽季期逐漸下降,但先發與替補兩組別間在任何 階段上,體能表現皆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賽季期每週1-2次阻力訓練,強度設定 80%1RM以上可以提升運動員在肌力與敏捷表現,但無法維持爆發力表現。此外,先發 球員並不會受到上場時間較長的因素,導致在賽季期體能表現下降的情況。
  • Item
    瞬間變速訓練對30公尺衝刺速度之影響
    (2012) 張家瑋
    力量和速度的結合即是爆發力,爆發力為體能的基本要素之一。目的:探討瞬間變速訓練對30公尺衝刺速度之影響,找出瞬間變速刺激的主要影響效果,並與文獻中以往訓練的成效做對比,提供教練與選手做為參考訓練上的參考依據。方法:受試者為台灣師大甲組田徑選手12名,以滑輪拉繩式訓練器進行瞬間變速訓練,並利用 SEIKO STORP WATCH 精工秒錶、Load cell 壓力測試器、3D加速規及Biopac MP150多功能生物訊號訊號處理系統擷取:1.瞬間變速刺激後不同休息時間30公尺衝刺結果。2.瞬間變速刺激效果內不同衝刺次數結果。3.再次刺激後30公尺衝刺結果。本實驗所得的各項資料以SPSS 19.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相依樣本t-test 比較受試者瞬間變速刺激動作瞬間拉力、加速度及30公尺衝刺成績之差異,本研究之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瞬間變速訓練可產生較大加速度(7.4%)及力量(65%)(p<.05);瞬間變速訓練立即效果可使30公尺測驗成績進步0.1秒(2.7%)(p <.05);五分鐘保留效果可使30公尺測驗成績進步0.07秒(1.7%)(p <.05);十分鐘保留效果可使30公尺測驗成績退步0.02秒(-0.04%)(p >.05);再刺激後可使30公尺測驗成績進步0.06秒(1.3%)(p <.05);身體組成與30公尺測驗成績的進步率均無相關性(p >.05)。結論:瞬間變速訓練可提供較佳之訓練效果,更能幫助選手提高較高的動作加速度,即產生較大的力量, 瞬間變速刺激可做為上場前5分鐘內熱身準備運動。
  • Item
    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 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之影響
    (2014) 劉冠麟; Guan-Lin Liu
    問題背景:儘管多數教練與學者支持「全關節活動節角度」 (full range of motion, FRM)的阻力訓練原則,但是「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LRM) 的訓練方式也獲得少數學者的支持。LRM的訓練在重量負荷上佔優勢,而FRM的訓練在總作功量上佔優勢,由於強度與運動量會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適應,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肌肉適能與身體組成的影響值得去探討。目的:探討8周不同關節活動角度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對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的影響。方法:參與者為17位無阻力訓練經驗的健康男性大學生(年齡 21.8 ± 1.6歲,身高 173.1 ± 3.4公分,體重 69.4 ± 9.4公斤),在完成肌力測驗後配對分組,分別進行為期8周,每周2-3次(共22次)的全關節活動角度 (n=8,F組) 與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n=9,L組) 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 (10RM,3組)。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進行FRM與LRM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測驗 (10RM) 、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的測驗。統計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比較2組別在訓練前後10RM肌力、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p ≤ .05。結果:8周的阻力訓練後,F組與L組在全關節和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上下肢肌群爆發力皆顯著提升 (p< .05) ,但F組在全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顯著大於L組,而L組則在限制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 (20.0 ± 11.9% vs. 40.0 ± 13.3%) 、限制關節之仰臥推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和15.5kg (28.6 ± 11.0% vs. 15.3 ± 10.1%) 和下肢肌群爆發力的增加百分比 (9.7 ± 5.9% vs. 4.7 ± 3.1%) 皆顯著大於F組 (p < .05) ;在身體組成方面,兩組別在訓練後肌肉量皆顯著增加,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 (p > .05) 。結論:8周FRM及LRM的阻力訓練皆可提升健康男性大學生的肌力、爆發力和肌肉量,然而,LRM的訓練方式在增加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和提升下肢肌群爆發力的效果較FRM的訓練方式顯著;FRM的訓練方式僅在增加全關節之蹲舉肌力的效果較LRM的訓練方式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