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477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關係行銷理論探討醫美產業共創價值之研究
    (2024) 唐珮馨; Tang, Pei-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透過關係行銷來建立醫美產業中代理商、醫院與醫生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並共創五種價值。醫美產業面臨快速變化和高度競爭,B2B關係行銷成為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策略。本文分析了關係行銷中關係、公平性、承諾與信任的重要性,並共創出功能性、情感性、社會性、知識性和情境性五種價值。這些價值的共創,有助於構建穩固的合作基礎,實現各方的長期共贏。功能性價值確保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可靠性;情感性價值通過聯繫和關懷增進忠誠度;社會性價值提升聲譽;知識性價值滿足專業學習需求;情境性價值彰顯專業實力。這些價值結合使關係行銷在醫美產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長期互惠的合作。企業應提前告知合作夥伴產品的優缺點,提供建議和支援,以增強理解和信任,降低風險,提高決策質量。使用網絡社群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強合作夥伴的信任和忠誠度。共創價值需要雙方具備技術和資源整合能力,有共同意願實現目標,並通過持續互動和交流來創造更大價值。因此,價值共創是一個跨組織的管理議題,強調合作策略和價值社群的重要性。代理商、醫院與醫生通過持續的溝通、教育培訓、行銷支持和產品活動,增強合作關係,提高競爭力,共同創造價值。
  • Item
    跨境化粧品廠商維持品牌權益之挑戰
    (2024) 吳慧生; Wu, Hui Sheng
    當今全球化的市場中,假冒、劣質和非授權進口的化粧品泛濫成災,這些商品不僅危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正競爭環境。從長遠來看,市場上真假難辨、低價競爭以及劣質品淘汰優質品的現象,對於品牌的權益和持續經營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聚焦於未經授權進口的水貨化粧品,透過質性訪談方法對品牌經營者進行深入訪談。本研究旨在揭示化粧品從進口到上市的整個流通過程中,現行法規對於管理化粧品產生的爭議,以及這些法規如何影響甚至侵害包含智慧財產權在內的品牌權益。研究發現,各國之間化粧品法規標準不同,在優良化粧品GMP制度標準也剛開始建立,化粧品具有非耐久財特性使其不應被視為一般耐久財商品來管理。目前關於跨境進口化粧品的中文標示要求,本應由國外原產國廠商製作或授權再製作,但由於我國化粧品法規的管理要求,卻恐法規仍與各界標準認知尚未健全,讓水貨進口業者在未取得完整資料授權的情況下,就可以製作無管理依據且資料不完整的中文標示,改變了產品實體的最原始狀態、品質認知與價值。這種行為對品牌經營而言,與未獲授權生產假冒商品的行為無異,也將對消費者和品牌權益造成了不可預期的損害。本研究的結論強調了低價非授權商品背後所可能隱藏的風險,並建議對現行化粧品管理法規的疏漏之處進行迅速修正。通過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法規制度,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化粧品品牌的權益和消費者的產品品質安全,也將促進品牌的永續發展和整個行業的健康成長,從而創造一個更加安全、透明和有競爭力的環境。
  • Item
    高級訂製服已死?以資源基礎理論分析探討博之國際服飾有限公司之全球市場競爭優勢
    (2023) 吳博仁; Wu, Po-Jen
    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又稱高級時裝,擁有歐洲宮廷貴族之血統,還具有高不可攀之昂貴價格。精緻之研發布料和由頂級匠人之精湛手工藝呈現。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高級訂製品牌克里斯汀•拉克魯瓦(Christian Lacroix)宣告破產,全球籠罩在“高級訂製服已死”之傳聞裡,蔓延至今。本論文之目的是探索高級訂製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之方式,旨在了解客戶和公司高層管理人士對高級訂製服未滅亡原因之看法,特別以博之國際服飾有限公司之競爭優勢為案例。基於資源基礎理論之觀點,對訪談數據之分析確定了六項資源——異質性、不可移動性、價值性、稀有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做為博之國際服飾有限公司在全球市場上保持競爭力之關鍵成功資源。所選案例之具體關鍵成功資源包括 1)薪酬創新(即股東制), 2)生產流程創新(即循環互助模式) 3)領域創新(即隨時隨地解決方案),最後 4) 技術創新(即產品多樣化)等等。本研究最後建議,為了公司之可持續發展,它應該更好地利用技術來增強虛擬系統(例如線上服務和線上訂購系統)、人才培育(全球獵才)和全球品牌知名度之提升。
  • Item
    創新職業籃球聯盟之發展分析
    (2022) 范偉琪; Fan, Wei-Chi
    台灣體壇在經歷20年沒有職業籃球聯賽的潛沉後,2020年夏季有強調「二十年磨一劍」的P. LEAGUE+聯盟(稱PLG台灣職業籃球聯盟)再起,「台灣職業籃球聯盟」原本是因應COVID-19疫情下的產物,目的在於幫助台灣先前征戰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ASEAN basketball league, ABL)的球隊,能夠在疫情封境情況下尋找出路與舞台,進而懷抱更大的理想、願景與使命希望能促成台灣職籃再起,且為了有別現有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 SBL),「台灣職業籃球聯盟」於是應運而生。本研究透過創新擴散理論,了解台灣籃球環境該如何打造出專業的職業籃球聯盟,經由球團的營運模式、球員的運動專業以及球迷的觀賞體驗,探討PLG如何延續這股熱潮成為永續經營的職籃品牌。 本研究針對台灣職業籃球營運的創新擴散理論特性,透過相對利益,相容性和複雜度進行質化探討,並以球團,球員及球迷的發展概念一致性作為調節變數,進行創新特性與體制理念中,對各個變數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本研究透過文獻資料歸納法及焦點團體法兩種方式建構分析模式和衡量指標,研究範圍設定為台灣職業籃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