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灣週邊海域三維流場資料庫擴建及海洋數值模式研建(I)
    (2004-05-28) 楊穎堅; 唐存勇; 吳朝榮
    蒐集、彙整並分析國內現有研究船(海研一、二、三號、水試一號、達觀艦)之船碇式都卜勒流剖儀2003年以前之所有觀測資料、以及國內各單位由國科會所支助在台灣週邊海域所測得之錨碇海流資料,擴建海測局目前海流資料庫之規模;並以此資料庫內容為驗證資料,發展台灣週邊海域度海洋環流、潮流數值模式,提高台灣週邊海域海流預報品質。第一年研究計畫成果,資料庫部分已完成資料蒐集與分析,並且將其提供至海軍海洋測量局,擴建其海洋資料庫之規模。海洋環流模式部分,已完成台灣周圍海域海洋環流粗網格(1/4度)模式之發展,並配合高解析(0.5度*0.5度)的美國國家航空及太空總署的Quick Scatterometer 衛星所測量之海表面風場資料,完成積分。目前正在進行發展細網格(1/10度*1/10度)模式。潮流模式部分,亦已完成粗網格(1/4度)模式之發展與積分,目前也正在進行發展細網格(1/12度*1/12度)模式。模式之驗證部分,目前也已參考海流資料庫所蒐集之歷史資料以及中央氣象局之全國水位資料。模式所的之海流資料(洋流+潮流),已經開始支援海軍之部分任務,例如操演、救難、搜索等任務。
  • Item
    颱風對海洋溫度場與流場之影響---數值模式研究
    (2004-05-20) 梁文德; 吳朝榮; 莊文思; 唐存勇; 楊穎堅
    此研究所採用之海洋數值模式為美國邁阿密大學發展的海洋數值模式 MICOM(Miami Isopycnic Coordinate Ocean Model0,模式範圍為95度E-160度 E及20度S-45度N,水平解析度約0.25度。模式結果已成功運用於南海,用以解釋 1997-2001年間南海海洋溫度場與流場之年變化、年際變化、1997/1998 聖嬰事 件影響及黑潮於呂宋海峽入侵南海之動力機制。此次研究利用上述結果,改以解 析度為0.5度*0.5度的QSCAT(NASA Quick Scatterometer;1999/09-2003/120衛 星風場資料積分,探討西太平洋颱風對海洋溫度場與流場之影響。初期以日平均 風場所驅動之模式結果顯示,SST下降約2-7度C,溫度下降程度取決於颱風風場 之對稱性、強度與移動速度,以及海洋斜溫層深度與颱風前之SST。其中若颱風 風場呈現明顯之不對稱性時,雖為強烈颱風,其在開闊海洋(open ocean0不易造 成顯著之SST下降,只能使海流水平速度增強,而無法形成有效之水平輻散 (horizontal divergence0作用,產生Ekman Pumping效應。而當颱風引起 Ekman Pumping 效應時,深度可至500m以上,SST下降現象往往可維持一週以上。相反 地,若SST產生明顯之下降,颱風強度則易於減弱。另以Wukong颱風 2000/09/05-2000/09/10經過南海時為例,SST於颱風經過後,溫度最大降低約 7-8度C,雖與衛星SST 觀測結果相似,但因其為日平均風場所驅動之結果,部分 區域SST 下降程度與觀測值仍有差異,而颱風實際路徑則呈反時鐘方向之曲線, 日平均風場無法實際呈現真實路徑,因此會中將進一步以高頻風場驅動積分模式 結果,探討颱風對南海海洋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