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從《太平經》看道教對黃老理論的附會與轉化
    (國文學系, 1995-03-??) 陳麗桂
    隨著文景治術的過去,道家一系黃老統御理論表面上不再被講求,數術、方技一脈的黃老學說日益昌熾。它們以道家養生論為主軸,結合了戰國以來流行的氣化宇宙論、陰陽五行說與神仙方術,籠罩了東漢近百年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各層面,甚至孕育出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從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的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到印證。《太平經》以先秦道家的養生論為主,結合了黃老道家的精氣說、形神論、乃至陽尊陰卑的陰陽大義,幾經轉化、附會,由本體而宇宙,而養生,終於側入神學、方術之途,導出修煉形、神的方術、仙說,成為道教修仙與長生不死說的理論基礎。
  • Item
    黃老帛書裡的道法思想
    (國文學系, 1990-03-??) 陳麗桂
  • Item
    黃老與齊學(一)
    (國文學系, 2002-06-??) 陳麗桂
    黃老之學源生於田齊稷下學宮。稷下學宮遠繼姜齊七百餘年之立國風教、文化傳統與經濟實力等富厚基業,近因政權漂白與領導統御的切身需求,構造了以黃帝為標記,《老子》學說為主體,陰陽學說為輔助,並兼融儒、墨、名、法的外王大論。它們將這個主體內容朝向適合齊人風格的方向去改造:治身、治國並論,天道、政道相貫。就本體言,它們將「道」氣化,並下降於天地間,又從而分生理,衍生法。就應用言,它們將「道」術化。一方面以「時」去取代《老子》的先後問題,強化《老子》的柔後哲學,使成「因循」、「時變」之術。另一方面它們轉化《老子》清靜、儉嗇之道為虛無靜因的統御原則與「深囿」的督核術,並結合刑名,以為無為君道的內容。同時參採儒墨道德之論與兵家作爭之旨,利用陰陽五行的架構,去推行政教,十足地顯現了齊國與齊文化包容博大、崇功貴物,尚權變,重外王、闊達誇誕的質性與風格。
  • Item
    黃老思想的體現
    (國文學系, 1994-03-??) 陳麗桂
  • Item
    《春秋繁露‧遁天之道》所顯現的養生之理
    (國文學系, 1998-03-??) 陳麗桂
    董仲舒上承荀學「外王」的理想,開展出漢代儒學「外王」的大格局。現存董仲舒的著作理論,幾乎全是相關於「外王」的內容,通篇言「內聖」者僅《春秋繁露》的〈循天之道〉一篇。 該篇依循董氏「天人合一」的思想總綱,與黃老之學因天道以論人道的基本模式,以「氣」為基元,從一年四季「二至」的滿盛與「二分」的調制之德,去推闡「中和」的養生之理,乃至房中之術。其所反映的「內聖」思想,非關傳統儒學的道德陶煉; 而是上承《管子、內業》、《呂氏春秋.重己》,而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房中醫書、張家山出土《引書》, 乃至漢代著名醫書《黃帝內經》一系相呼應的黃老養生之經,十足的道家「內聖」之理。其所提煉出的「中和」之道,與〈中庸〉所言亦始異而終同,凡此,一方面顯現出「黃老」思想在秦漢間影響之深遠、廣大;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漢代儒學對時代思潮所作的吸收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