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4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研究 —清宮正統派地景畫的產生及政治意涵(2015) 張筠; Chang Yun《西湖十景圖》目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由康熙朝著名的詞臣畫家王原祁所繪。如果與地圖對照,《西湖十景圖》標註的地名,似乎反映西湖十景的真實位置。展開畫卷,景點先是西湖東北側的「錢塘門」,畫家像是沿著西湖岸繪製各岸景觀,以逆時鐘的方向環繞,如同環湖行走,觀者逐一遊覽各個景點,最後回到出發地,沿途美景即形塑了這幅長卷山水。《西湖十景圖》在王原祁的作品中顯得特殊,因為它不僅是畫家現存的山水長卷裡,少數具有實景元素的創作,也是臣字款作品中,罕見的長卷形式。王原祁選用透過傳統名家的風格去詮釋地景,更為了符合皇室喜好而重組構圖及設色。 本篇研究分成三個面向,闡述《西湖十景圖》具有的政治意涵。首先筆者分析《西湖十景圖》畫卷的圖像來源。王原祁不只挪用董其昌以來的仿古山水描繪地景之外,同時借鏡歷代西湖圖像及中國輿圖的傳統。即便董其昌山水畫並不重視實景,但王原祁仍試圖採取其他圖繪傳統,促使畫作貼近「真實」的西湖地理,觀者可辨識景點的所在位置。其次討論製作《西湖十景圖》的歷史脈絡,康熙皇帝在南巡過程中,對西湖的觀感從負面轉變為正向積極的,此際《西湖十景圖》反映康熙朝新的景觀建設和文化意象。王原祁地景作品有別於清初流行的明遺民地景畫,日後這類正統派地景畫受到皇帝重視,在清宮佔有一席之地。促使王原祁在《西湖十景圖》之後,仍為皇帝創作多幅巡幸地景及行宮繪畫。文章最後以《西湖十景圖》為主軸,探討王原祁正統派地景畫的影響力。《西湖十景圖》是清宮制景文化的開端,繪畫不只是日後清宮修築西湖景觀建設的基本藍圖,又乾隆南巡時曾為畫中的重要景點立碑,並圖繪紀念。另一方面,《西湖十景圖》構圖影響清宮的長卷地景創作,仿古概念也延伸到乾隆朝的正統派地景畫。此外王原祁正統派地景畫的收藏狀況,也說明乾隆如何透過正統派風格和共通主題,傳達兩代祖孫情誼,象徵對康熙宮廷大業的繼承。 透過《西湖十景圖》的研究,本文希望重申王原祁的重要性。奠定於康熙的品味及思想,王原祁為清宮帶來新型態的地景畫。《西湖十景圖》傳達出清帝對江南政策的文化態度轉變,其正統派地景畫作品之影響更延至乾隆朝。Item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冊》研究:南京意象之形塑(2016) 張瀚心; Chang, Han-Hsin本研究關注到蘇州畫家赴外地發展的研究面向,嘗試藉由文伯仁(1502-1575)繪於隆慶壬申年(1572)的《金陵十八景圖冊》之探討,釐清其製作脈絡和明代當時南京風氣之可能關聯性。相較於大量以南京景點為吟詠對象的詩文創作,和南京景點相關的圖像繪製,似乎發展得較為緩慢,直至十六世紀中期以後,方有蘇州畫家文伯仁以金陵勝景為描繪主題的勝景圖冊( famous sites album)問世,至於南京當地畫家,遲至十七世紀以後才較為關注此類圖像之創作,故南京此類圖像創作之肇始,實為蘇州畫家,而非南京畫家。 根據本研究之考察,乃認為《金陵十八景圖冊》的生成脈絡,實和明代南京地方意識的興起、南京對自身地景的關注,以及南京文壇的發展有所連繫,並且從此套未明確指出受畫對象的畫家自題和圖像內容等線索審視之,《金陵十八景圖冊》極有可能是出於文伯仁自身寓居南京的生活經歷,以及對於明代中晚期競爭激烈的書畫市場的敏銳觀察,進而繪製的作品,而非純粹受旅遊風氣影響之下的產物。有鑑於此,本研究自《金陵十八景圖冊》作品本身出發,探討畫家文伯仁如何運用自蘇州習得的繪畫傳統,並以其畫筆詮釋和塑造南京之形象。Item 董邦達與乾隆朝巡幸地景畫—以盤山圖繪為中心的研究(2015) 吳佳燕; Wu, Chia-Yen清代宮廷山水畫中,有一類作品專門描繪帝王巡幸所經之地,包括行宮與周遭景致,甚至還有地方名勝以及人跡罕見之地,這些作品均屬地景畫的表現類型,呈現出高度實景性質,於建築的描繪也大多細膩,但畫面上罕見人跡,也不描繪巡幸隊伍或地方風俗,更未涉及宮廷儀制與事件描述。這類作品多為帝王敕命製作,由具備詞臣身份的畫家繪製,不僅如此,作品多配有御製詩句,而詩句內容也以描述地景為主。這類作品數量龐大卻未見專文討論,因此,本文以乾隆朝詞臣董邦達的盤山系列圖繪為主軸,採用其所繪製的《田盤勝概》十六開冊頁、《盤山十六景》卷、《欽定盤山志》中的〈圖考〉四十幅,以及《雕紫檀龍紋多寶格》中收納的《御製靜寄山莊八景詩圖》冊八開等作品為主要材料,將之定位為「巡幸地景畫」的類型,談論其中的風格來源、製作與使用脈絡。 乾隆身為帝王,不僅一生中三十二度巡經盤山,更在山上營建行宮,親自為各處宮宇景點命名。董邦達身為乾隆朝前半的重要詞臣,曾多次奉命遊覽盤山,過程中必須圖繪盤山並參與纂修《欽定盤山志》。君臣之間不僅有互動,雙方更在盤山文化產出的過程中扮演了「共同創作者」的角色。本研究針對乾隆朝盤山圖繪進行全面性的整理,深入了解董邦達的地景畫範式與風格的影響力,透過種種盤山書寫與圖繪,來定位乾隆朝盤山的意義與使用,了解乾隆加之於盤山的新面貌,以及其所欲營造的王道氣象。 「巡幸地景畫」於帝王與詞臣而言,並不僅僅是單純任務交付與奉命完成而已,在帝王巡幸過程中,詞臣扈從身旁,除了與之詩文應和、探尋勘景、即景作詩、即景作畫之外,扈從巡幸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意涵。對乾隆而言,當其出巡之際,詞臣能於成群結隊伴於身旁,便意味著「王道之治」的成功,使得詞臣心悅臣服。「巡幸」一方面可鞏固疆土,另一方面也是天下太平的象徵,而巡幸地景畫就是體現帝王統治天下成功的最佳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