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焦秉貞仕女圖繪研究(2013) 童芃; Tung Peng本文聚焦焦秉貞現存的四件仕女圖繪,分別從人物形象、空間營造及藝術手法等部分切入,逐步釐清這些作品在盛清宮廷以及中國傳統仕女畫譜系中的定位。經本文研究,焦秉貞的仕女圖繪不但繼承了傳統仕女畫既有的主題,更重要的是,焦秉貞將晚明以來,文人筆記小說中對於觀看美人的陳述,一一具體呈現,顯示出焦秉貞的仕女圖繪與傳統之間的深刻鏈結。 除了回應傳統的審美品味外,焦秉貞也援引了西洋圖示的構圖及透視技法,使他的仕女圖繪具有前所未見的新奇效果。特別是對於線性透視法的使用,並非僅是受到尚奇心理的驅使,焦秉貞依據每件作品各自的成畫目的,有意識的選用不同的透視技法,以便加強作品或規鑑或賞玩等功用。於此同時,從焦秉貞作於不同時期的四件仕女圖繪對於線性透視法的使用差異,也可看到畫家為了減緩透視法對中國觀者所造成的視覺衝擊,逐步調整進而取得平衡的過程。 時至乾隆年間,仍可在其他清宮畫家的仕女畫作上,見到焦秉貞的藝術風格及表現手法,可見焦秉貞確實為清宮創造了一種新型態的仕女畫典型。換言之,從康熙四十年左右起,一直到乾隆初年,清宮的仕女圖繪長達四十年的時間,幾乎都是由焦秉貞所主導。由此可知,焦秉貞之於中國的仕女圖繪,不但作為傳統的延續者與革新者,更是盛清宮廷仕女圖繪典範的立基者。 此外,透過本文對於清初山東地區基督宗教發展概況的爬梳,以及對於泰安岱廟壁畫的研究可知,在康熙初年,作為一位山東的教徒,可能自有學習西法的管道。因此,同樣身為山東教徒的焦秉貞,其對於西洋技法的學習很有可能是始於入宮之前。若重新思考清初西洋文化與宮廷之間的互動過程,也許正是因為有一批同焦秉貞一樣,在入宮前便有接觸西洋文化背景的官員,成為兩種文化相遇時的緩衝,才使得清宮與西方之間的交流產生更多對話的可能。Item 蔣廷錫(1669-1732)《畫群芳擷秀冊》研究(2018) 蘇雅芬; Su, Ya-Fen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畫群芳擷秀冊》為康熙皇帝與蔣廷錫(1669-1732)共同製作的書畫冊頁。這件作品以十二種花卉為主題,每一開的書畫皆使用不同顏色的色箋紙製作,右側為康熙皇帝書寫歌詠花卉的詠物詩詞,左側為蔣廷錫所繪的花卉畫。由於本作品作於色箋紙上,因此在視覺呈現顯得較為特殊,設色也出現非傳統中國繪畫的特徵。除此之外,作品主題增加塞外花卉的題材,亦非傳統詩詞與繪畫常見的主題。 本文以《畫群芳擷秀冊》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繪畫、書法和作品內容切入,逐步釐清這件作品在清朝花卉畫的定位。《畫群芳擷秀冊》的繪畫風格及媒材的選擇呈現康熙朝宮廷藝術對於顏色的重視,且試圖在設色上融合中國繪畫風格及當時可見的「海西法」,呈現新的視覺效果。康熙皇帝在《畫群芳擷秀冊》書寫的的書法風格及內容,呈現康熙皇帝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掌握漢文化,以個人的書法和詩詞能力,傳遞自己欲收編天下人才的訊息。作品主題亦反應康熙皇帝在統治中期意圖調整中國傳統知識體系,加入帝國新元素,建構出適合滿清帝國的新文化。文章最後以《畫群芳擷秀冊》討論蔣廷錫在清朝宮廷繪畫的重要性,認為蔣廷錫是建立康熙朝花卉畫中西折衷風格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