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279
-
Item辯論課對於提升英語即席口語能力的實證研究(英語學系, 2015-09-??)本文為檢驗英語辯論課程對大學生即席口語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並將其與傳統口語課程的效果做對比。本研究在一所研究型大學進行實驗,收集英語辯論課與傳統英語口語課學生期初與期末英語即席演講內容,並進行差異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辯論課對於學生即席演講的詞彙豐富性和句法複雜度有顯著提升,且其效果比傳統口語課更加顯著。本實驗證實了Cognitive ContentEngagement 理論,並顯示外語論辯活動是內容教學與外語教學的理想結合。本研究建議英語辯論課程應納入大學課程體系,如此英語辯論就不再局限於辯論社團的少數精英學生,而能嘉惠一般學生,以比傳統口語課程更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即席口語能力。
-
Item臺灣學生與美國學生電子郵件溝通時的問題 與交涉策略:網路寫作教學之啟示(英語學系, 2011-09-??)本質性研究探討臺灣學生在與美國學生電子郵件往返時所使用的交涉策略。本研究共有二十九位臺灣與美國學生參與,多元資料收集了學生的電子信件、反思日記、面談與問卷資料。透過文辭分析與資料交叉比對結果顯示,臺灣學生在與美國學生互通電子郵件時面臨了四大問題:權力、文體、社交距離、與修辭。聚焦於臺灣學生,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出臺灣學生慣用的文字與非文字的交涉策略,並對第二外語網路寫作教學提出建議。
-
Item文法糾正對第二語言寫作效益之後設分析(英語學系, 2014-09-??)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將文法糾正對第二語言寫作成效之量化研究進行統整。雖然過去已有不少後設分析研究探討文法糾正之效益為何,但是Truscott (2007) 是過去後設分析研究裡唯一採用較嚴謹的設計條件進行分析的研究,而他宣稱文法糾正對於學生未來的寫作表現有小的負面影響。然而,他的後設分析卻只分析5 篇研究,並且沒有考量相關的中介變項。本後設分析研究之目的為(一)增加符合設計條件的研究,即擴增Truscott (2007) 的分析範疇,從5 篇增至26 篇研究,以及(二)考量中介變項的分析來檢視Truscott 的結論。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中介變項裡的回饋範圍(集中與非集中回饋)對學生的文法正確性有顯著的影響。不論集中與非集中回饋研究進行分析時,結果呈現小而正面的效果量 (d = 0.444)。而只針對集中回饋研究時,則呈現大且正面的效果量 (d = 0.851)。根據本研究結果,我們建議(一)與其混合所有文法糾正的種類,來回答文法糾正是否有效這種廣泛的問題,不如承認現今研究的確證實有些方法或狀況是有效的;(二)在未來的研究裡致力於探討文法糾正效益之關鍵因素為何。
-
Item雙語言及雙文化意識之養成(英語學系, 2013-06-??)本研究建議實施混成翻譯教學法,以加強學生雙語言及雙文化之意識。此教學法分成三階段:(1) 語內翻譯乃是將自然漢語文本改寫成控制性漢語;(2) 語際翻譯藉由機器將控制性漢語文本譯成英語;及(3) 後機器翻譯編輯。課程之始,教師必須提供控制性漢語規則,作為改寫文本之指引。經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翻譯/改寫文化用語比句法及文法層面更為困難。然而,經翻譯訓練後,學生譯文錯誤已大幅減少。此證實英語教學中實施語內及語際混成翻譯教學法之效益。
-
Item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認知過程裡的詞組處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2012-03-??)近期研究顯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 (ESL) 學習者在處理語言時,能夠如同第一語言使用者,展現對於詞組的內在處理優勢。本研究旨在驗證這項優勢,探究以英語為外語 (EFL) 學習者是否也能夠顯現這項優勢。這項探究的必要性在於,相較於ESL學習者,EFL學習者通常依賴書面式的語言輸入,而詞組在書面語言裡通常未被清楚地標明。三十位臺灣英語學習者參與這項實驗,當他們閱讀實驗材料 (包含詞組或詞組的最後一個字的句子) 時,眼球移動及凝視點等資料被即時地追蹤與記錄。研究結果指出,受試者在處理語料庫擷取出的字串時,展現了明確的優勢,但在處理諺語時則否。依據這些結果,我們說明EFL學習者如何藉由頻繁的語言接觸習得詞組,並根據探索式模式 (Gibbs, 1994),討論EFL學習者學習英語諺語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