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1279
  • Item
    文法糾正對第二語言寫作效益之後設分析
    (英語學系, 2014-09-??) Chian-Wen Kaoa; David Wibleb
    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將文法糾正對第二語言寫作成效之量化研究進行統整。雖然過去已有不少後設分析研究探討文法糾正之效益為何,但是Truscott (2007) 是過去後設分析研究裡唯一採用較嚴謹的設計條件進行分析的研究,而他宣稱文法糾正對於學生未來的寫作表現有小的負面影響。然而,他的後設分析卻只分析5 篇研究,並且沒有考量相關的中介變項。本後設分析研究之目的為(一)增加符合設計條件的研究,即擴增Truscott (2007) 的分析範疇,從5 篇增至26 篇研究,以及(二)考量中介變項的分析來檢視Truscott 的結論。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中介變項裡的回饋範圍(集中與非集中回饋)對學生的文法正確性有顯著的影響。不論集中與非集中回饋研究進行分析時,結果呈現小而正面的效果量 (d = 0.444)。而只針對集中回饋研究時,則呈現大且正面的效果量 (d = 0.851)。根據本研究結果,我們建議(一)與其混合所有文法糾正的種類,來回答文法糾正是否有效這種廣泛的問題,不如承認現今研究的確證實有些方法或狀況是有效的;(二)在未來的研究裡致力於探討文法糾正效益之關鍵因素為何。
  • Item
    辯論課對於提升英語即席口語能力的實證研究
    (英語學系, 2015-09-??) Jing He
    本文為檢驗英語辯論課程對大學生即席口語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並將其與傳統口語課程的效果做對比。本研究在一所研究型大學進行實驗,收集英語辯論課與傳統英語口語課學生期初與期末英語即席演講內容,並進行差異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辯論課對於學生即席演講的詞彙豐富性和句法複雜度有顯著提升,且其效果比傳統口語課更加顯著。本實驗證實了Cognitive ContentEngagement 理論,並顯示外語論辯活動是內容教學與外語教學的理想結合。本研究建議英語辯論課程應納入大學課程體系,如此英語辯論就不再局限於辯論社團的少數精英學生,而能嘉惠一般學生,以比傳統口語課程更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即席口語能力。
  • Item
    臺灣學生與美國學生電子郵件溝通時的問題 與交涉策略:網路寫作教學之啟示
    (英語學系, 2011-09-??) Yichun Liu
    本質性研究探討臺灣學生在與美國學生電子郵件往返時所使用的交涉策略。本研究共有二十九位臺灣與美國學生參與,多元資料收集了學生的電子信件、反思日記、面談與問卷資料。透過文辭分析與資料交叉比對結果顯示,臺灣學生在與美國學生互通電子郵件時面臨了四大問題:權力、文體、社交距離、與修辭。聚焦於臺灣學生,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出臺灣學生慣用的文字與非文字的交涉策略,並對第二外語網路寫作教學提出建議。
  • Item
    雙語言及雙文化意識之養成
    (英語學系, 2013-06-??) 史宗玲; Chung-ling Shih
    本研究建議實施混成翻譯教學法,以加強學生雙語言及雙文化之意識。此教學法分成三階段:(1) 語內翻譯乃是將自然漢語文本改寫成控制性漢語;(2) 語際翻譯藉由機器將控制性漢語文本譯成英語;及(3) 後機器翻譯編輯。課程之始,教師必須提供控制性漢語規則,作為改寫文本之指引。經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翻譯/改寫文化用語比句法及文法層面更為困難。然而,經翻譯訓練後,學生譯文錯誤已大幅減少。此證實英語教學中實施語內及語際混成翻譯教學法之效益。
  • Item
    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認知過程裡的詞組處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2012-03-??) Ping-Yu Huang; David Wible; Chi-ting Chou
    近期研究顯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 (ESL) 學習者在處理語言時,能夠如同第一語言使用者,展現對於詞組的內在處理優勢。本研究旨在驗證這項優勢,探究以英語為外語 (EFL) 學習者是否也能夠顯現這項優勢。這項探究的必要性在於,相較於ESL學習者,EFL學習者通常依賴書面式的語言輸入,而詞組在書面語言裡通常未被清楚地標明。三十位臺灣英語學習者參與這項實驗,當他們閱讀實驗材料 (包含詞組或詞組的最後一個字的句子) 時,眼球移動及凝視點等資料被即時地追蹤與記錄。研究結果指出,受試者在處理語料庫擷取出的字串時,展現了明確的優勢,但在處理諺語時則否。依據這些結果,我們說明EFL學習者如何藉由頻繁的語言接觸習得詞組,並根據探索式模式 (Gibbs, 1994),討論EFL學習者學習英語諺語的困難。
  • Item
    Fostering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etween EFL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Affordances and Challenges
    (英語學系, 2014-06-??) Mei-Hui Liu, Robert C. Kleinsasser
    This study explored affordances and challenges when fostering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etwee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Seventeen EFL preserviceand six EFL inservice teachers at different schools were involved in a web-based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board that promote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Multiple data sources from this10-month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potential of enhanc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t the cross-tiers as they increasingly engaged with this onlin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hepreservice teachers gradually explored teaching issues and the inservice teachers became devoted to integrating the information being shared. Most teachers reported that they experienced collaborativeinteraction, reflective practice, and emotional support that impacted upon their instructional ideas and/or practice; despite limitations regarding deeper level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everal concernsor difficulties seemed to hamper some teachers from frequently joining the community. This cross-tier partnership offered insights and understanding for EFL teachers about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how they dealt with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issues.
  • Item
    EFL Students’ Decision-Making and Criteria Use in Peer Review: Influence of Teacher Writing Belief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2012-09-??) Jingjing Ma
    This exploratory case study examined one English teacher’s writing belief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such beliefs and practice on six selected Chinese EFL university students’ decision-making and criteria use in peer review. Data sources includ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document analysis, think-aloud protocols and stimulated recall.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ed that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emphasis was consistent with his writing beliefs about important qualities for good English expository writing and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write.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 were found to affect the focus of students’ decision-making and criteria use during peer review by reinforcing students’ original beliefs, helping construct new ones, or directly drawing their attention to particular elements of peers’ writing.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rationality (Tudor, 2001), the effect of teacher influence is examined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 Item
    跨文化語用與新聞英文教學: 以報章雜誌標題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2012-12-??) 謝健雄
    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之語言使用者或族群之間的溝通議題。文獻中尚無從跨文化語用視角探討新聞英文教學之研究。為補其不足,本文導入近年刊登於知名期刊之跨文化語用研究,以《芒刺》雜誌、《紐約時報》、《紐時週報》、《英文中國郵報》之標題或文本為例,推論並說明這些標題文本對臺灣英語學習者閱讀的理解難度與語用效度。過程中發現這些標題或文本的特色與英語跨文化語用情境有關,包括母語英語、國際英語、外語英語之語用情境。最後根據標題文本特色及語用情境提出新聞英文之教學觀與教材教法的建議。
  • Item
    韓國部分沈浸式幼稚園學童韓英雙語發展過程中之概念差異
    (英語學系, 2014-12-??) Stephen P. van Vlack
    韓英雙語幼稚園在南韓為新興現象,尚待廣泛研究。透過與雙語發展文獻的比較,本研究針對15 位曾就讀至少一年八個月部分沉浸式英語幼稚園之學童,探究其概念發展歷程。參與研究的學童分別針對八個英、韓對應的單字(總共16 個單字),以繪圖的方式表達其「意義」。單字的選擇顧及單字與情境的關連性,以及具體或抽象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針對前述相對應的英、韓單字所畫出的圖意,差異率很高;此結果顯示:這些參與者不侷限於運用其優勢語言的概念,而是正處於依據其幼稚園的學習經驗,以弱勢語言仲介概念的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韓國幼稚園英語學習者之概念發展歷程,有可能與其他雙語研究所提出之徑路相似。
  • Item
    Teaching Vocabulary Through K.K. and Dictionary Phonetic Symbols to Taiwanese Elementary Student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 2012-06-??) 林和蕙; Ho-hui Lin
    此研究是運用質化研究的方式,以行動研究去探討KK音標與字典音標運用在臺灣小學的字彙教學上的效應。文藻外語學院的六個學生老師──兩個擔任教學者,四個擔任助教,參與本研究。參與研究的學生,來自於南臺灣兩所小學內的兩個班級。研究步驟是以van Lier (1994) 的行動研究循環為模式,此模式改編自Kemmis與McTaggart (1982) 的組織架構。參與教學的老師進行每月一循環,持續三個月的行動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老師擁有極大的興趣在增進學生拼字的正確性,雖然教育部希望小學階段,學生建立的是基礎溝通的能力 (也就是學生聽與說的技能) (教育部,2003,2006)。結果也發現,在使用音標輔助字彙教學時,使用KK音標的老師比字典音標的老師遭遇到更多音標混淆的問題。而最典型的例子則是把 [ə] 錯讀成 [e]。在老師們引用行動研究討論小組中的解決方案,嘗試去解決問題後,學生們的平均總評量也達到80%的正確率。
  • Item
    一位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自我民族誌:何處是隧道的盡頭?
    (英語學系, 2015-09-??) Jiun-Iung Lei
    本文藉由自我民族誌來剖析我長久以來所繼承的殖民遺產。此自我民族誌講述了我身為一位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故事。根據我的回憶及直接觀察,此自我民族誌描述一個細微的自我邊緣化過程,而其中權力結構彼此交互作用,並以多元的樣貌呈現。此外,我運用後現代主義者的理論,來檢視在此自我民族誌中的個人經驗。
  • Item
    EFL 學童適應語音變異之初探性研究
    (英語學系, 2014-12-??) Chieh-Fang Hu
    本研究探討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童調整辨識詞彙方式以處理說話者語音變異的能力。實驗設計採前測―實驗處置―後測模式,120位四年級學童隨機分至兩組。兩組學童聽一個英文故事,故事包含六個英文假字。語音變異組聽到假字(如ging)指涉的對象為已知且名稱類似的物品(如king),故事中的假字透過實驗操控,成為已知詞彙的非典型發音。控制組聽到同樣的假字,但假字所指涉的對象為新的、未知名稱的物品(如獨角外星人)。結果顯示:兩組學生於前測時都不選擇已知名稱的物品做為假字的指涉對象;後測兩組表現則有差異,語音變異組的學童選擇已知名稱的物品做為假字指涉對象的頻率增加,顯示語音變異組的學童辨識故事說話者所說詞彙的方式產生變化,以因應該說話者的語音變異。此外,較能因應說話者語音變異做調整的學童,其聲韻記憶、聲韻覺識、詞彙量的表現也較好。文末針對EFL 學童如何適應說話者的語音變異做出討論與建議。
  • Item
    將評量回饋意見融入寫作修改教學以促進學生文稿之修改
    (英語學系, 2015-03-??) Shu-Chen Huang
    外語教師常對學生習作草稿給予個別書面回饋,這類回饋常未能使學生改好文章,部分原因在於給評的方式不能充分溝通訊息。近來有研究直接教學生修改,有效提升了學生文稿的品質。本研究融合上述兩種方法,將針對學生草稿的評語整合到寫作修改教學之中,整理出寫作修改教學內容,教學後由學生修改文稿,修改前後的文稿邀請兩位評分員獨立給分,另以開放式問題於課程平臺蒐集學生對此學習經驗的意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每次的修改都較之前的草稿有顯著的進步,其中文章內容及架構的進步幅度優於文法及用字,然而沒有資料可證明學生在進入下一回的寫作及修改練習時,亦有同樣明確的進展。
  • Item
    注音符號對英語聽力字彙學習的影響
    (英語學系, 2011-09-??) Aleck Shih-wei Chen
    文字表徵 (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 對於聽力字彙學習的影響常見諸文獻,惟母語文字之於第二語言聽力字彙學習的影響卻鮮有研究。本研究探討注音符號對於臺灣小學一年級學生在英語聽力字彙學習上的影響。注音在音素形素上的單一對應關係使得學童能在母語學習上獲得可靠的視覺輔助。然就學習英語而言,此種輔助可能因為中、英文在音韻系統上的差異,反使注音所連結的中文音韻與在英語音韻產生競爭,進而妨礙英語音韻的習得。本研究就音韻相關能力、注音拼字、與英語聽力字彙學習測試了115位小一學童。結果顯示注音拼字與英語聽力字彙學習有獨特的相關。惟其相關的方向因學童的英語能力而有所差異。對於尚未學習英語的學生而言,注音有助於英語聽力字彙學習。對於英語已有基礎的學生而言,注音卻有礙於英語聽力字彙學習。進一步的共變數分析結果支持上述的迴歸分析結果。亦即,對於前者,注音拼字能力強者,英語聽力字彙學習能力亦強。對於後者,注音拼字能力強者,英語聽力字彙學習能力反弱。文尾就此種結果對於理論與教學上的意義加以討論。
  • Item
    完美主義與英語寫作焦慮之關係初探: 以數理資優高中女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2012-03-??) Yung-nan Chiang
    以往的研究顯示,不同構面的完美主義與各種的負面情緒以及第二語言口語焦慮相關。然而,這些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第二語言寫作焦慮,因為研究發現第二語言寫作焦慮不僅和其他非第二語言的焦慮不同,也和第二語言口語焦慮不同。因此,本研究以156位數理資優高中女生為對象,探討完美主義和英語寫作焦慮的關係。研究的結果顯示,整體的完美主義與整體寫作焦慮和它的兩個構面有顯著的正相關。除了父母期望和個人標準這兩個構面外,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完美主義的其他構面中。根據研究結果,作者討論如何在教學上降低不同類型完美主義的學生的寫作焦慮,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議。
  • Item
    以語料庫文步分析TED 演說架構:真實語料與簡報教學
    (英語學系, 2015-12-??) Yu-jung Changa , Hung-Tzu Huang
    簡報製作為學校與職場中必備之溝通能力,而英語簡報技巧也在全球化的今天成為大學英語口語課程裡的重點訓練項目。為了活化教學及加強學習者對簡報文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本研究使用語料庫文步分析法檢視廣受全球歡迎的TED 演說。研究指出TED演說中的七大文步,並依照文步出現之頻率、長度、及模式建構出一基本的演說架構。研究中也討論簡報者如何彈性地運用該架構做出有效的演說,並根據研究成果對簡報教學與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學習者語料庫中語義韻及詞彙短語之縱貫性研究
    (英語學系, 2015-12-??) Eman Elturkia , Tom Salsbury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詞彙短語及其語義韻出現於文章中之演變。經歷超過一年時間的觀察,本研究以頻率為依據建置了一個口說與寫作學習者語料庫,進而取文章中使用頻率最高之詞彙短語,並研究其語義韻。為能研究詞彙短語與其所表達之語義韻之間的關係程度,本研究採納搭配構式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所出現與語意訊息有極度相關的詞彙短語與特定學習者及語言學習者之身分認同有相關聯。另外,研究發現同一組出現之3 至4 字的短語重複出現在特定的時間點用以表達特定的語意。然而,這樣的詞彙短語隨學習者語言能力之發展而有所改變。研究結果顯示,詞彙短語為學習者表達語意的重要角色。
  • Item
    見林又見樹:圖像複雜度、場地依賴/獨立性及英語聽力理解
    (英語學系, 2014-12-??) Hung-chun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視聽力測驗中視覺輔助的圖像複雜度是否影響英語學習者聽力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者本身的場地依賴/獨立性是否影響他們如何運用不同複雜度的視覺輔助。研究對象為255 位來自北部一所專科學校的學生,他們分別完成團體嵌圖測驗及兩份依全民英檢初級測驗所改編之聽力測驗,其中在第二份聽力測驗中,研究對象分別獲得三種不同複雜度圖像中的一種作為視覺輔助工具,包括簡單圖像、複雜圖像和超複雜圖像。研究結果顯示視覺輔助的圖像複雜度顯著影響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表現;整體而言,場地獨立學習者的聽力表現比場地依賴學習者表現更佳。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特別是在初級聽力測驗中,視覺輔助的運用應以複雜圖像為主,而在聽力教學活動中,教師亦應提升學生運用不同視覺輔助的能力。
  • Item
    英語口說評量中的同儕互動:後設分析
    (英語學系, 2014-09-??) Linxiao Wang
    近年來,針對英語口說評量中的同儕互動所做的研究,蓬勃發展;有鑑於此,本研究透過量化方式統合現有文獻,以增加該領域新知。在廣泛文獻搜尋後,九個原始研究被納入本研究計算Cohen’s d,據以估計效果量。本研究首先辨識出常被用於測量同儕互動性的互動特徵(例如,話題管理、發出理解信號、合作及使用疑問句等),這些特徵有助於界定英語口說評量構念。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效果量與時遽增,對話者對互動表現的整體效果量為中度到高度(d 值為0.96)。語言精熟度對同儕互動表現的效果量也是中度到高度(d 值為0.89),而測驗方式的效果量則為高度(d 值為2.29)。除此之外,本研究亦辨識出數個情境(例如,語言和機構背景、第一語言數量)及研究方法變數(例如,精熟度標準、口說測驗類型、與信度測量方式),因而有助於瞭解該領域中最常應用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對未來研究的啟示與建議做結,期能藉此促進英語口說評量中互動研究之進展。
  • Item
    反思第一語言在英文課的角色
    (英語學系, 2014-12-??) Bella Chiou
    外語學習者的第一語言是否應該禁用或利用在教學上,已爭論多時。本研究探討大學生對於在英文課使用中文輔助教學的態度。研究參與對象是臺北某綜合大學966 位選讀英文課的學生。本研究採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參與對象在一般上課時間內填寫問卷。研究結果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獨立樣本t 檢定,分析不同英文程度與大一、大二學生,對英文課堂上使用中文的態度是否具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英文程度較高者對英文課堂上使用中文並無負面態度;程度較低者則回應中文有助於英文的學習。大一、大二學生間的態度則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建議,上英文課時適當使用中文可增進學習效果。隨著學生英文程度逐漸進步,課堂上可逐漸減少中文,並增加英文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