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3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減輕體重意圖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1-12-??) 呂昌明; 楊昭慧; 王淑芳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依據,驗證其在減重行為上的適切性。以78位體重過重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收集其對減重行為的信念、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 等資料。研究發現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預測行為意圖(R=.732)。同時也發現某些減重信成與行為意圖間具有顯著相關,並根據研究結果對 體重過重者之減重教育提出建議。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學童母親運動行為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06-??) 呂昌明; 郭曉文; 王淑芳; 林旭龍; 李碧霞本研究驗證跨理論模式對了解運動行為的有用性及在控制潛在的干擾因子,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分別與運動階段的關聯性。以臺北市國小學 童母親為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最後取得有效樣本611人。研究對象被歸類為不同的運動階段後,控制其人口學的差異,以比較三個社會心理變 項。樣本的平均年齡為38.7歲,在運動階段的分類上有7.9%的人為無意圖期、26.9%的人為意圖期、48.1%的人為準備期、6.6%的人為行動 期、10.5%的人為維持期。在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及運動決策權衡的量表上,無意圖期的學童母親得分最低,維持期的學童母親得分最高;但在知覺運 動障礙上則相反。不同的運動階段,在整體的社會心理變項(p<.001)及個別的社會心理變項(p<.001)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各社會心 理變項之解釋變異量從6%~20%。這些發現支持跨理論模式的有用性,並提供教育者作為發展不同的運動階段介入以促進身體活動之參考。Item 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06-??) 賴香如; 李碧霞; 吳德敏; 趙國欣; 呂昌明; 卓俊辰; 蔡雅惠; 陳美昭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現況,以及其間的關係。研究母群為九十三學年度就讀台北市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採多階段分層隨 機抽樣,抽出六行政區12所學校,48班學生,採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收集資料,有效樣本1,343名,回收率為99.41%。所得資料以t檢定、卡方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屬中間偏正向;男生身體自專高於女生;而女生社會自尊高於男生。七年級的身體自尊高於八年級。BMI過輕者 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專和社會自尊均高於正常者及過重者。 二、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男生外表適應低於女生,其餘六因素約顯著高於女生。 三、研究對象中44.5%從事規律運動,且男生高於女生,七年級高於八年級。 四、除了女生之外表適應與整體自尊、身體自尊無關外,男、女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社會自專與身體意象均呈正相關。 五、不論男、女,規律運動者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的男生,其身體自尊和社會自尊高於獨自運動者。經常與 他人一起運動的女生之身體自尊高於獨自運動者。 六、有規律運動者的身體意象較無規律運動者高;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的男生除了健康評價,其餘身體意象六因素均高於獨自運動者。Item 臺北市某國小學生家長節約用水意圖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2-12-??) 呂昌明; 郭秀珠; 楊昭慧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瞭解研究對象對節約用水的信念、行為意圖,及其相關性。以407位國小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收集其對節約用水的行為意圖、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其信念等資料。分析發現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解 釋行為意圖35.1%的變異量,而且外在變數中的教育程可以不透過模式內變項,直接的行為意圖。同時也比較有、無意圖者在各信念方面的差異,並對實施節約 用水教育提出建議。Item 應用改變階段模式於運動行為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1-12-??) 林旭龍; 呂昌明本研究運用自我研發之結構式問卷(內含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與知覺運動利益三個分量表)、Marcus & Simkin (1993)之運動階段分類量表作為工具,其目的旨在驗證跨理論模式中之改變階段模式應用到運動行為上時,能否區別運動自我效能、有關運動的決策權衡等心 理變項之差異。研究對象係以國內大學女生73名經簽署同意書之自願者為對象,接受儀器配戴之活動量消耗監測(另篇探討)以及與本論文有關之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所研發之結構式問卷量表,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k’s α=.87~.89)、兩週後再測信度(Spearman rho=.77~.90)與構念效度,可用於影響大學女生運動行為心理變項(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與知覺運動利益)之施測。Marcus & Simkin (1993)所研發之運動階段分類量表亦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信度(K-R=.84)、再測信度(The Kappa coefficient of agreement=.81)與效度。而跨理論模式中之改變階段模式具有良好之效度,可區別影響運動行為之心理變項(Pillai’s Trace=.793, F(12,204)=6.106, p<.001, multivariate η2=.264)。經此驗證結果,改變階段模式可用於運動行為影響因子以及介入策略等有關之研究。Item 四種簡易身體活動測量問卷效度、信度之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2-06-??) 李明憲; 林旭龍; 呂昌明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評價四種身體活體問卷的信度與效度,研究對象為自願的大學女生80名,新式的身體活動量儀器RT3 Tri-axial被使用作為效標,三週後以再測來檢測信度,結果發現三日回憶記錄法的效度為Spearman’s rho=0.47 (p<0.001),信度為0.78(p<0.001),Stanford一般身體活動問卷重度活動部份效度為0.29 (p<0.001),信度為0.44 (p<0.001),中度活動部份效度為0.07 (p>0.05),信度為0.77 (p<0.001),Lipid Research Clinics問卷效度為0.02 (p>0.05),信度為0.56 (p<0.001),Godin休閒活動問卷身體活動分數效度為0.32 (p<0.001),信度為0.45 (p<0.001)。另以複迴歸分析發現三日回憶記錄法與Godin休閒活動問卷是RT3 Tri-axial所測得之身體活動量的重要預測變項,本研究結論指出三日回憶記錄法相較於其他三種工具是較佳的身體活動測量方法。Item 產後疲倦與身心情境因素關係(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06-??) 戈依莉; 呂昌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據不愉快症狀理論,探討重要的個人因素、身心情境因素與不同時間序列產後疲倦的關係。立意取樣臺北市三所教學醫院,無母嬰合併症產婦 189位,於產後第3週時填寫以下六個量表:產後疲倦量表、母乳哺餵經驗量表、憂鬱傾向量表、社會支持量表、睡眠量表及嬰兒氣質量表,並於產後第6、9週 繼續追蹤產後疲倦資料。主要結果如下: 一、產後疲倦有90~96%高發生率,程度屬於輕至中度,以身心混合形式最多;對生活造成輕度或中度的影響,並會隨著產後時間遞減。 二、個人因素(高齡、第一胎、分娩方式、家庭社經等級)與產後疲倦無顯著相關。 三、身心情境因素中,憂鬱傾向、母乳哺餵問題、睡眠品質、社會支持低,與產後疲倦呈顯著相關。 四、自變項中憂鬱、嬰兒氣質分別與不同時間產後疲倦有交互作用存在,即「憂鬱傾向」、「磨娘精嬰兒氣質」與產後不同時間序列的疲倦有交互作用,而影響母親 產後疲倦感。 五、本研究架構所選用的個人因素、身心情境因素等因素,能解釋產後三週疲倦全部變異量之31.4%,其中影響最大的四個因素是「憂鬱」、「年齡」、「哺餵 問題」、「分娩方式」;在產後六週時,九項因素能解釋疲倦全部變異量之22.9%,有意義的影響因素是「睡眠品質」;在產後九週九項因素能解釋全部變異量 之15.3%,有顯著意義的影響因素是「餵奶問題」和「嬰兒氣質」。本研究之結果可做為評估產後疲倦之重要依據,進而提升產後婦女之生活品質。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幾點建議:在教育方面將不愉快症狀理論推廣至醫院工作人員、一般民眾及父母;未來研究方面,可針對不同影響因素進行大樣本、縱貫性、 質量並重的施測,並針對特定的影響因素在產後初期設計介入措施,探討降低產後疲倦之效果。Item 國小高年級氣喘學生身體活動介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06-??) 賴香如; 吳德敏; 呂昌明; 吳玉萍; 黃璟隆本實驗研究之目的在設計、執行氣喘學生身體活動教育介入課程並評價其成效。採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立意選取台北市文山區五所國小五、六年級的氣喘學生 為對象,進行七單元24節課程的介入教學。其中實驗組有59名、控制組有110名學生。 研究資料以雙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教育介入後,實驗組運動誘發型氣喘知識進步情形高於控制組 二、教育介入後,兩組在七類運動社會心理變項的改變並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 三、實驗組後後測之星期六身體活動總能量消耗與第六至九級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均高於前測,顯示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對氣喘學生的身體活動產生影響。另外,對照組 後測之三日平均身體活動總能量消耗低於前測。Item 身體活動自我報告量表之效度及信度的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1-06-??) 呂昌明; 林旭龍; 黃奕清; 李明憲; 王淑芳本研究以國內大女生73名經簽署同意書之自願者為對象,旨在探討兩種問卷測量工具(身體活動七日回憶法問卷(7-d PAR)、三日記錄法日誌(3-d PAL))之信度與效度。受測者於研究期間佩帶三度空間加速器(TriTrac-R3D accelerometer),連續監測八天(七個完整日),以瞭解其身體活動之變化狀況,並以此為效標(criterion),探討7-d PAR及3-d PAL之效度。 研究結果顯示7-d PAR之效度為Spearman's rho=.86(P<.001),3-d PAL之效度為Spearman's rho=.81(P<.001)。7-d PAR之兩週後再測信度為Spearman's rho=.97(P<.001)3-d PAL之兩週後再測信度為Spearman's rho=.95(P<.001)。綜合前著「身體活動自我報告量表之效度及信度的研究-以Polar Vantage NV心博率監測器為效標」之研究結果,證實7-d PAR與3-d PAL 均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此兩種量表均可用於大規模之社區調查及流行病學研究,作為組織或群體身體活動量之估計。惟,就施測之便利性言之,以3-d PAL較為便利與節省時間。Item 應用計劃行為理論與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06-??) 呂昌明; 楊昭慧; 謝惠玲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與健康信念模式為研究架構,探討研究對象騎機車戴安全帽的行為、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以248位就讀某工專的騎機車男生為研究對 象,收集本研究所需之相關資料。分析發現本研究受試者的騎機車戴安全帽行為方面,以從不戴者最夕;行為意圖上也以偏向不可能者居多;行為與行為意圖間的相 關達.69(p<.001)。迴歸分析後得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解釋行為意圖51%的變異量,但是,主觀規範的作用不明顯;罹患 性認知、嚴重性認知、有效性認知及障礙性認知可以共同解釋行為意圖15%的變異量,但是,僅嚴重性認知及障礙性認知的影響力達顯著水準。同時也比較有、智 意圖者在各信念方面的差異,提供設計機車交通安全教育策略時的參考。最後,對未來運用計劃行為理論及健康信念模式的相關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