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3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學童營養教育介入效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9-05-??) 劉貴雲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運用「社會學習教學技巧」與「一般教學技巧」對學童飲 食認知、飲食自我效能及飲食行為(蔬菜水果、低營養密度點心及含糖飲料攝取)的影響, 並比較二種教學技巧在營養教學上之差異性。本研究採「不等的前測一後測控制組設計」, 以四年級四個班級 105 名學童為對象。 實驗組接受採用示範、技能訓練、自我控制及增強 的社會學習教學技巧;對照組則接受一般的教學方法(講述、問答、小組討論爭)所設計的 教學活動。在教學介入前,二組接受前測,經過四週教學(八個單元)結束後進行後測(立 即效果),八週後再實施後後測(短期效果)。以卡方考驗、考驗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 處理, 所得重要結果如下:1. 社會學習教學技巧能立即增進學童的飲食認知、飲食自我效 能及蔬菜水果的拆取,同時低營養密度點心的攝取頻率也降低;經過八週後,飲食認知、蔬 菜水果及低營養密度點心攝取的介入短期效果仍持續。 2. 一般教學技巧能立即增進對照組 學童的飲食認知,經過八週後,介入的短期效果仍持續。 3. 由教學後的立即影響來看,社 會學習教學技巧對增加受試者飲食自我效能、蔬菜水果攝取及減少含糖飲料攝取的教學成效 頗著優於一般教學技巧;經過八週後,社會學習教學技巧的營養教育效果在飲食自我效能及 蔬菜水果攝取上仍有顯著性的效果。Item 「民以食為天」(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06-??) 劉貴雲; 蘇富美在已開發國家中,現代人與食物的關係裡最常呈現的課題是營養不均衡或是營養過剩,因此也成為當前的營養教育中認知與行為改變的核心。這種介入策略包含一種 前提假設是:「人們有東西吃,只是不知道怎樣正確的吃」,因此營養教育強調「吃什麼,會形成怎樣的你」。然而「你有能力,就可以這樣吃嗎?」富裕社會裡的 過重問題及減重訴求,與貧乏地區的一餐難求、飢童眼神形成強烈對比;土地、糧食資源分配不均,物種、能源的耗竭等生態環境的危機,在在提醒營養教育者,重 新思索並反省我們習以界定的「人與食物」的關係。本研究嘗試統整並建立具有在地關懷的生態取向營養教育課程理論基礎。在九十二學年度,選擇台北地區的某一 所國民中學為對象,與學校教師團隊形成伙伴關係,透過充權策略,共同發展出「民以食為天」生態取向營養教育課程。經由過程及總結性的評量,研究成果確認應 用充權策略的課程發展模式之可行性,對教師個人與專業的深刻影響,最重要的是透過理論與實作,數據與生命經驗的反覆對話,教師與研究者對教育及營養教育的 觀點與如何落實生活環境有進一步的省思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