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黑翅鳶與紅隼的種間競爭與長期族群趨勢
    (2022) 陳冠豪; Chen, Kuan-Hao
    黑翅鳶(Elanus caeruleus)為棲息於平原開闊環境的日猛禽。由於台灣過去缺乏棲息於平原環境的留棲性日猛禽,在2001年出現首筆繁殖記錄後,黑翅鳶很快佔領此棲位,族群快速增加並在2010年遍佈全台平原地區,可能與類似棲位的物種發生競爭。紅隼(Falco tinnunculus)為來台度冬的平原性猛禽中數量最多的物種,與黑翅鳶有相似的棲位,但過去並無研究探討黑翅鳶出現對紅隼的影響。本研究分三部分,首先整理2003至2017年台灣8座機場的鳥相監測資料、ebird資料庫2000至2019年的目擊記錄,以及2014至2020年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資料,瞭解2物種歷年的數量變化。第二部分則從食性及覓食活動時段來探討棲位重疊的程度,並使用Pianka's index進行分析。第三部分以標本測試黑翅鳶與紅隼發現入侵者時的反應。結果發現,無論機場或是ebird資料,度冬紅隼的數量均呈現逐年減少,黑翅鳶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新年數鳥則因監測年份有限而無法反應長期的族群趨勢。齧齒類為兩種猛禽最常見的獵物,分別佔黑翅鳶與紅隼獵物生物量的94.3%和61.6%。Pianka's index以頻度計算的結果為0.74 ,以生物量計算的結果為0.97,顯示兩物種在食性上有很高的重疊度。Pianka's index以覓食活動時段計算的結果為0.89,顯示兩物種的覓食時段有很高的重疊度。行為互動實驗發現黑翅鳶對出現於領域內的入侵者皆會攻擊,但在度冬前期(10至12月)對紅隼有最高的攻擊頻度(紅隼2.9次 vs. 黑翅鳶1.1次),且會隨著紅隼逐漸北返(1至4月)而下降(紅隼1.5次 vs. 黑翅鳶0.8次);紅隼僅記錄會對紅隼進行驅趕。本研究顯示,黑翅鳶對入侵者的攻擊行為提高平原環境的競爭壓力,在棲位高度重疊的情況下很可能促使紅隼轉而尋找其他地區作為度冬地,最終導致來台度冬的紅隼數量減少。
  • Item
    臺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棲地及食性資源利用區隔之比較研究
    (2011) 張立宜; Li-Yi Chang
    資源利用的區隔,常被視為共域的相似物種之間能夠達成共存的方法,透過比對群聚間在共域及異域分布時對資源利用區隔的情況,有助於瞭解物種競爭的機制作用在哪些層面。本研究自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間,於合歡山、能高山、雲稜及小雪山等地區調查研究臺灣山椒魚(Hynobius formosanus)與楚南氏山椒魚(Hynobius sonani)兩物種彼此間在棲地選擇及食性方面的資源利用之差異,並探討這兩種山椒魚群聚間資源利用區隔的策略。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在共域或異域分布區,臺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彼此間利用的棲地林相類型皆存在著資源利用區隔的現象,而在棲地遮蔽物大小、基質類型及食物類型的利用則沒有顯著的差異。楚南氏山椒魚在異域分布區的林相棲位寬度較窄 (Ba=0.000),在共域分布區則較寬 (Ba=0.973),顯示楚南氏山椒魚在共域分布區的族群,其利用特定棲地林相類型之專一性降低。在生態棲位重疊度方面,共域分布的臺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彼此間以林相棲位重疊度最小 (O=0.772),但是物種在資源利用上可能受限於環境資源的可得性,因此生態棲位重疊度可能與物種的棲息環境有較高的關聯性,而與個體自身對資源之選擇的關聯性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