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產蜘蛛抱蛋屬植物之系統分類研究(2021) 楊明真; Yang, Ming-Jen蜘蛛抱蛋屬(Aspidistra)植物於全世界約170 多種,被認為是目前單子葉植物中物種增加最迅速的類群之一。長期以來,臺灣產蜘蛛抱蛋屬多被處理為三個分類群,但部分類群的區分仍有學者持有不同觀點。此外,過往對本屬植物的分類均以形態特徵為主,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分子標記已成為分類學研究有效的分析方法,然而臺灣產蜘蛛抱蛋屬目前仍未有針對不同類群遺傳分化的研究與完整的物種親緣關係探討。本研究以 Lu et al. (2020) 的分類研究結果為假說,使用轉錄組分析(RNA-seq)釐清本屬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再利用形質分析評估不同類群之間相對重要的特徵,以微衛星分子標記探討不同類群之間的遺傳組成。首先,親緣關係結果顯示臺灣本屬物種為一單系群,其中大武蜘蛛抱蛋(A. daibuensis)的東部群最早形成,而薄葉蜘蛛抱蛋(A. attenuata)為最晚分出的類群;且物種分群與假說一致,大武蜘蛛抱蛋的東部群與南部群為不同的兩類群。其次,形質分析結果中,花部特徵的柱頭角度、花藥著生高度、裂片的寬度以及雌蕊長與雄蕊著生高度比值可做為區別特徵。長藥隔蜘蛛抱蛋(A. longiconnectiva)與大武蜘蛛抱蛋東部群具有相似的遺傳組成,與親緣關係分析結果,長藥隔蜘蛛抱蛋與霧社蜘蛛抱蛋(A. mushaensis)有較接近的親緣關係不一致。最後,結合親緣分析、遺傳結構分析與形態分析結果顯示大武蜘蛛抱蛋之東部群與南部群為不同的兩類群。本研究確認臺灣產蜘蛛抱蛋屬應包含五個類群,並建議將大武蜘蛛抱蛋的南部群處理為新的分類群。Item 以形態與分子證據探討紋黃蝶在台灣之分佈(2010) 簡琬宣; Wan-Hsuan Chien紋黃蝶(Colias erate formosana)在台灣全年分布於中高海拔地區,過去認為高山族群屬於台灣特有亞種;而北部的低海拔地區出現時間則以秋、冬為主,有文獻認為也許源自日本。然而紋黃蝶在北部確實出現的季節、個體來源目前無相關研究。本研究針對北部低海拔的族群進行生態、成蝶形態、族群遺傳等,各方面相關研究,探討台灣產紋黃蝶之分布。 於幼生期方面,在15~28℃發育的時間隨溫度遞減而花費時間增加。此外,C. erate的食性測試,除了已知的寄主菽草(Trifolium pretense)外,還發現紫苜蓿(Medicago sativa)、印度草木樨(Melilotus indicus)可被幼蟲利用;另外,餵食田菁(Sesbania cannabiana)的幼蟲,則發生存活率降低與羽化成功率低的現象。檢驗日本和台灣低海拔、中海拔共三個地區的樣品,利用形質單變數分析與主成分分析,各地區樣品無法區分,亦無法將北部低海拔族群歸群於任一類群。野外族群調查於2008~2010年進行,結果顯示低海拔樣區在夏季及秋季有紋黃蝶族群記錄;武陵農場則是每次調查都有記錄。本研究利用分子技術(序列分析、SeAFLP、微衛星)探討低海拔個體來源。從COI、EF-1α序列資料,顯示族群間遺傳多樣性低,定序資料無法提供解決;而透過SeAFLP和微衛星實驗,得知台灣低海拔和中海拔族群間缺乏分化(Fst< 0.05),反應基因交流頻繁,可推測兩族群間的阻礙小、移動頻繁。Item 喜岩菫菜複合群之親緣關係與分類研究(2008) 余惠如; Hui-Ju Yu喜岩菫菜複合群 (Viola adenothrix complex) 包含兩個在形態上非常相似的類型,即喜岩堇菜 (Viola adenothrix var. adenothrix) 與雪山菫菜 (V. adenothrix var. tsugitakaensis ),兩者皆為台灣特有類群,前者主要分布於中海拔 (1000~2500 m),而後者主要分布於高海拔(2500~3900 m)。本研究利用形質分析與分子標記探討此複合群的親緣關係與分類問題。 利用87個樣本進行形質分析,共測量19個形態特徵。根據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顯示在兩類群間有6個特徵 (基瓣寬、萼片寬、花軸長、側瓣鬚毛數、葉厚、葉長/葉寬) 具顯著差異;綜合區別分析(discriminate analysis) 與歸群分析 (cluster analysis) 的結果顯示兩類群在形態上已有區分為二的趨勢,但仍存有不少中間型個體。 分子分析共使用226個樣本,合併葉綠體trnV-trnM與trnG-trnS兩片段進行分析,共獲得21個變異位點,可組成21個單套型。根據AMOVA的結果顯示在喜岩菫菜與雪山菫菜間僅有2.58%的變異(P=0.17),且兩類群共有單套型佔全部樣本比例達73.45%,顯示兩者分化程度低。推測造成形態與分子資料呈現如此趨勢,可能是此二者為近代分化,現仍處於譜系分化不完全(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的階段。 Tajima’s D test與mismatch distribution的結果及基因樹呈現星狀結構,推測喜岩菫菜複合群近期經歷了族群擴張。 綜合形質與分子資料分析的結果,本研究支持台灣植物誌第二版(Wang and Huang, 1993)將雪山菫菜視為喜岩菫菜的一個變種之分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