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外來種緬甸小鼠與原生種赤背條鼠空間分布差異及其可能機制
    (2022) 劉冠綸; Liu, Kuan-Lun
    外來種入侵常伴隨原生種的消失,這種外來種和原生種空間分布區隔的現象,可能肇因於外來種的競爭(driver model),但也可能是因為兩者分別適應不同人為干擾程度的棲地,原生種因為棲地受干擾而消失,外來種進而利用這些空缺的棲地(passenger model)。然而過去研究鮮少綜合田野調查及操作型實驗以釐清背後的機制。外來種緬甸小鼠首次於 1999年在花蓮吉安鄉被記錄到,2007-08 年時已入侵到吉安鄉南邊的壽豐鄉,在緬甸小鼠持續向南入侵的期間,與之體型相近的赤背條鼠則有分布逐漸減少的趨勢。為了瞭解緬甸小鼠的入侵現況,緬甸小鼠和原生種赤背條鼠空間分布差異,及造成差異的可能機制,本研究於 2020-2021 年在花蓮縣四個行政區(由北到南: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及鳳林鎮),共選擇 64 個樣點(共 7,488 個籠夜)進行調查,並測量樣點內微棲地和樣點周圍土地利用狀況,同時進行室內、野外覓食競爭實驗以及毛髮碳氮同位素食性階層分析以探討兩種鼠類的競爭關係。結果顯示緬甸小鼠已擴展到鳳林鎮中部,而赤背條鼠則主要僅分布在鳳林鎮北部,2007-2008 年在壽豐鄉的赤背條鼠族群幾乎都已經消失,空間分析的結果顯示兩者有空間分布區隔的現象。毛髮碳氮同位素分析發現緬甸小鼠和赤背條鼠的食性階層相近,兩者可能競爭類似的食物資源。Redundancy analysis顯示兩物種偏好不同的棲地,赤背條鼠偏好周圍有較多灌木及草地的棲地,而緬甸小鼠則在周圍有較高人口數及建築物的樣點最常出現。室內取食實驗顯示兩鼠種間幾乎沒有攻擊或打鬥行為,緬甸小鼠的存在與否也不會影響赤背條鼠的覓食狀況,但是相較於同種,赤背條鼠對緬甸小鼠會展現較多防禦行為;而野外覓食實驗發現赤背條鼠比緬甸小鼠更傾向進入食物箱中覓食,也更願意在食物資源少時繼續進食,與緬甸小鼠會把食物資源密度消耗到赤背條鼠無法生存的預期不符。本研究發現緬甸小鼠和赤背條鼠分別適應不同人為干擾程度的環境,此外,緬甸小鼠的存在會增加赤背條鼠的防禦行為,有機會影響赤背條鼠的生理表現,因此兩物種在空間分布上區隔的狀況可能同時受到人為環境干擾以及緬甸小鼠入侵的影響,未來應探討其他可能的影響因子,如捕食者和寄生蟲,以更完整的得知赤背條鼠分布範圍縮減的原因。
  • Item
    入侵與原生淡水龜的數感認知比較
    (2021) 林鳳君; Lin, Feng-Chun
    烏龜能辨別數量嗎?這個問題不只是認知心理學的範疇,更與行為生態息息相關。例如雄性會選擇加入雌性個體比較多的群體;領域的佔有者也會依據入侵者的數量決定要逃跑還是奮力一搏,這些行為的決策都奠基於動物具有數量感知能力。在魚類、鳥類和哺乳類上都已有大量研究投入,唯獨爬行動物是否能辨別數量,研究仍非常罕見。在第一章我以臺灣原生淡水龜種斑龜為研究對象,共分為兩個實驗:實驗一為一系列比率由低到高的順序進行的五組測驗;實驗二則是包含共三十二種數量組合的混合測驗。訓練斑龜基於「大於」的抽象規則來辨別數量,而非認特定數量或圖形。研究結果顯示,斑龜能夠成功辨別本研究最難的數字組合:九比十,也發現其數感認知表現符合韋伯率,即兩數量間的比率越高則代表辨別難度越難因此表現變差。另外其表現隨著天數而顯著提升,顯示斑龜具有學習能力。第二章我用全球百大入侵種之一的紅耳龜進行與第一章一樣的實驗,發現當面對必須靈活運用抽象概念的測試時,入侵種的數感表現優於原生龜,顯示紅耳龜可能有較佳的行為彈性。本研究中烏龜所展現的優異數感能力接露爬行動物的認知能力很可能是被嚴重低估的,也暗示其生態行為決策機制可能並不簡單,本論文也是首度試圖透過數感能力連結認知能力與入侵生物學的研究。
  • Item
    蕉弄蝶屬之分子親緣關係探討與屬內兩種入侵農業害蟲之來源檢測
    (2013) 顏嘉瑩; Chia-Ying Yen
    香蕉弄蝶(Erionota torus)與尖翅香蕉弄蝶(E. thrax)皆隸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弄蝶科(Hesperiidae)蕉弄蝶屬(Erionota),為入侵許多國家的外來種農葉害蟲,因其幼蟲除了取食芭蕉科植物(Musaceae)葉片之外,亦具有捲旋葉面製作蟲巢的習性,使植物行光合作用之面積大量減少,阻礙成長,嚴重危害香蕉產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其中香蕉弄蝶於1986年首次在台灣屏東縣九如鄉發現,至90年代早期即已遍布全台。除了危害栽培種蕉類植物之外,本種幼蟲亦可取食原生種臺灣芭蕉(Musa formosana)。然而,香蕉弄蝶與尖翅香蕉弄蝶的飛行能力並不足以飛躍長距離之海洋屏障,且通常活動範圍不會離寄主植物太遠,因此許多研究皆推測其入侵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分別追溯兩種蕉弄蝶之族群來源與入侵途徑並探討台灣香蕉弄蝶之來源為單一產地還是多個產地。此外,蕉弄蝶屬中只有香蕉弄蝶與尖翅香蕉弄蝶的食草為芭蕉科,其於六種蕉弄蝶成員與鄰近之姐妹屬則是利用棕梠科或薑科。本研究在第二部分為了解香蕉弄蝶屬成員之親緣關係以探討此屬的食草利用格局,則以分子證據粒線體DNA的COI和COII基因與核DNA的Ef-1α基因,利用最大簡約法、最大概概似法及貝氏推論法進行親緣關係樹的建立。 第一部分,本研究採集28隻香蕉弄蝶樣本於8個國家,共15個採集樣點,進行粒線體COI與 COII的序列分析,得有10個基因型。其中台灣本島的族群與沖繩的石垣島和與那國島以及中國福建省的族群擁有相同的基因型,由於香蕉弄蝶入侵沖繩的時間較台灣晚,因此此結果支持台灣的香蕉弄蝶是來自於中國福建之單一入侵產地。在尖翅香蕉弄蝶部分,本研究共採集11隻樣本於9個採集樣點,共來自於6個國家,進行粒線體序列分析後,得有6個基因型。研究結果發現,尖翅香蕉在亞洲地區的族群基因相似度與地理距離遠近具有相同模式。第二部分,為了建構香蕉弄蝶屬的成員之親緣關係以及食性演化,本研究採用粒線體與核序列進行分析(COI+COII: 2209 bp; Ef-1α: 1200 bp)。研究結果顯示,香蕉弄蝶屬為單系群,且屬內六種物種皆為單系群。此外,香蕉弄蝶與尖翅香蕉弄蝶亦為一個單系群,顯示以芭蕉科為食草的利用為單一寄主轉移事件。
  • Item
    臺灣島內緣點白粉蝶與白粉蝶粒線體DNA變異研究
    (2004) 李宜欣; Yi-Hsin Lee
    在台灣本島,緣點白粉蝶 (P. canidia (Sparrman, 1768) )與白粉蝶 ( P. rapae crucivora Boisduval, 1836) 皆被視為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蟲。自有採集記錄以來,前者一向被視為原生物種,而後者據推測乃自日本意外引入的外來物種。本研究以粒線體DNA之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分析並比較兩種白粉蝶在島內之族群遺傳結構以及與台灣以外地區族群之親緣關係。根據分析結果,原生的緣點白粉蝶在台灣島內之族群間基因流傳相當順暢 (Nm=1.17-292),其族群內平均基因型歧異度 (h=0.372) 與核酸歧異度 (π=0.00057) 偏低。外來的白粉蝶之島內族群間基因流傳亦順暢 (Nm=0.84-59.67),但各族群內基因型歧異度 (h=0.792) 與核酸歧異度 (π=0.003) 卻較日本族群 (h=0.216, π=0.00039) 為高。這樣的結果顯然並不符合創始者效應的預測。利用鄰近歸群法重建之親緣關係樹顯示,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之白粉蝶基因型呈現互相交錯混雜的狀態。台灣產族群同時擁有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部分基因型。日本之各族群內與族群間之遺傳歧異度亦偏低。因此台灣島內之白粉蝶族群可能由多重入侵事件所建立,其來源地區可能包括中國大陸與日本等地區,而非過去所認為的由日本的單次引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