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傅氏鳳尾蕨複合群生物學之研究
    (2007) 黃曜謀; Yao-Moan Huang
    傅氏鳳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為日本、中國、琉球群島、臺灣及越南地區一普遍常綠性蕨類,在臺灣已被證實存在兩個分類群︰P. fauriei var. fauriei和P. fauriei var. minor Hieron.。兩者可藉由孢子大小、孢子囊內孢子數、藏精器內精子數、藏精器大小、生殖行為、及幼孢子體葉子形態來加以區別。測量U. Faurie在1904年所採及並被Hieronymus在1914年所發表的P. fauriei var. fauriei和P. fauriei var. minor模式標本之孢子大小,證實兩者分別為三倍體和二倍體。透過存活植株孢子囊內孢子數及蠟葉標本孢子大小,顯示兩種細胞型在臺灣的分布及其棲地類型:二倍體植株廣泛分布在臺灣及其鄰近島嶼,但未出現在臺灣中部或馬祖地區,相對地,三倍體植株未在台灣南部或台灣中部西側外島被發現,通常三倍體比二倍體生長在較高海拔地區及較冷涼的生育地。此二變種之atpB-rbcL非轉譯區間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兩者該區段基因尚未發生分化現象。根據ISSR分子資料顯示大多數遺傳變異存在於族群之間,少數存在於族群之內。儘管P. fauriei var. fauriei行絕對無配生殖,卻有相當高的遺傳變異,多次獨立起源被視為無配生殖三倍體P. fauriei var. fauriei遺傳變異的主要來源。本研究證實三倍體Pteris fauriei var. fauriei與二倍體P. fauriei var. minor已分化出不同的細微特徵,顯著的生殖隔離模式,及分布和棲地類型的偏好;然而,P. fauriei var. fauriei和var. minor 卻無法由基因 (ISSR) 的相似性來加以區隔。
  • Item
    臺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棲地及食性資源利用區隔之比較研究
    (2011) 張立宜; Li-Yi Chang
    資源利用的區隔,常被視為共域的相似物種之間能夠達成共存的方法,透過比對群聚間在共域及異域分布時對資源利用區隔的情況,有助於瞭解物種競爭的機制作用在哪些層面。本研究自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間,於合歡山、能高山、雲稜及小雪山等地區調查研究臺灣山椒魚(Hynobius formosanus)與楚南氏山椒魚(Hynobius sonani)兩物種彼此間在棲地選擇及食性方面的資源利用之差異,並探討這兩種山椒魚群聚間資源利用區隔的策略。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在共域或異域分布區,臺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彼此間利用的棲地林相類型皆存在著資源利用區隔的現象,而在棲地遮蔽物大小、基質類型及食物類型的利用則沒有顯著的差異。楚南氏山椒魚在異域分布區的林相棲位寬度較窄 (Ba=0.000),在共域分布區則較寬 (Ba=0.973),顯示楚南氏山椒魚在共域分布區的族群,其利用特定棲地林相類型之專一性降低。在生態棲位重疊度方面,共域分布的臺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彼此間以林相棲位重疊度最小 (O=0.772),但是物種在資源利用上可能受限於環境資源的可得性,因此生態棲位重疊度可能與物種的棲息環境有較高的關聯性,而與個體自身對資源之選擇的關聯性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