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交尾器抱器幾何形態、幼生期戴爾法則與分子證據探討小眉眼蝶族群間之分化(2019) 黃黎; Huang, Li眉眼蝶亞族(Subtribe Mycalesina)為鱗翅目(Lepidoptera)蛺蝶科(Nymphalidae)眼蝶亞科(Satyrinae)下被認為是蝴蝶中適應輻射最可觀的一群,也是舊熱帶區分布最廣最多樣的一群蝴蝶。其中眉眼蝶屬(Mycalesis)共90種,主要分布於東洋區與澳洲區,少部分物種分布至古北區,是該亞族的大屬,其中小眉眼蝶(Mycalesis mineus (Linnaeus, 1758))所屬的小眉眼蝶種群(mineus-group)就佔了19種。除了曲斑眉眼蝶(Mycalesis perseus (Fabricius, 1775))與小眉眼蝶外,都是分布相對侷限的的種類。本種群中許多種的分布重疊且外觀相似,加上其成蟲多樣的季節型翅紋變化,導致難以正確辨識,其幼生期形態則在終齡以前不易分辨。此外,雄蝶的交尾器抱器形態也多變異,同種的雄蟲的抱器形狀在個體間常有出入。在觀察研究室累積多年的樣本後,發現臺灣本島產與金門島上產的小眉眼蝶(相當於臺灣島與大陸地區的族群)在交尾器抱器形態上有可見的差異。本研究將以小眉眼蝶為主要研究對象,收集幼生期基本數據以及計算其戴爾常數、測量臺灣本島、大陸地區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產的小眉眼蝶雄蟲交尾器抱器的幾何形態,並進行分析,再輔以粒線體DNA的cox1基因序列的遺傳差異檢測並建立親緣關係樹,以探討小眉眼蝶臺灣本島族群跟大陸地區與其他東洋區國家的族群間是否在這些方面出現顯著差異,並探討小眉眼蝶各地族群交尾器抱器形態的分化。結果顯示,幼生期基本資料中的卵徑、以及使用頭殼寬計算出的戴爾常數在不同大地點間有顯著差異,而交尾器抱器幾何形態則沒有出現明顯分群。在cox1基因遺傳變異度分析部分,發現泰國產的樣本分別與與臺灣跟金門的樣本都有4%的差距,臺灣與金門的個樣本之間的變異度則只有0~1%的差距,最大或然法(ML)建立的親緣關係樹也支持這一結果。因此臺灣跟金門的小眉眼蝶族群仍視為同物種,而泰國產的族群建議在未來進一步研究後,將其視為異於小眉眼蝶的物種,並提升至種級階層。Item 台灣產唐松草屬之親緣關係與傅氏唐松草複合群之系統分類(2011) 李香瑩; Hsiang-Ying Li台灣產唐松草屬(Thalictrum)植物根據台灣植物誌第二版處理成六個分類群,除了T. sessile外,其餘類群在中國植物志的處理中分屬叉枝唐松草組(Sect. Leptostigma)及唐松草組(Sect. Tripterium)。本研究從外部形態、生態與地理分布及分子親緣分析等各方面對台灣產唐松草屬植物重新進行分類研究。綜合結果顯示台灣植物誌紀錄為微毛爪哇唐松草的類群為一新種,暫定名為能高唐松草(Thalictrum nokoensis H. Y. Li sp. nov)。利用核DNA ITS片段及兩個葉綠體DNA matK、trnL-F片段之分子序列資料所建構之本屬植物親緣關係樹,結果顯示台灣的類群可以分為兩支序,一個支序包含T. rubescens、T. urbaini var. urbaini、T. urbaini var. majus,此三者在分子上關係不明,但形值分析結果顯示萼片長、果柄長和瘦果長為三者主要的區分特徵;另一支序則包含其餘類群,此一結果不支持中國植物誌在屬下階層的處理,顯示本屬依形態建構的屬下分類系統有進一步檢討的必要。 根據第一部份結果,本研究第二部份中將T. rubescens、T. urbaini var. urbaini、T. urbaini var. majus合稱為傅氏唐松草複合群,利用分子標記探討此複合群的遺傳分化程度。由核DNA合併三個葉綠體DNA片段所獲得的單套型來看,其分布模式與地理位置不具相關性。最小關聯網狀圖(minimum spanning network)顯示傅氏唐松草複合群之單套型彼此均為姐妹型(sister haplotype),加上不同類群擁有相同的基因型,本研究推論本複合群可能在近期產生分化,尚處於支序排列不完全(lineage sorting incomplete)的狀態。Item 從形態與生理證據重新探究密紋波眼蝶複合群的分類問題(2003) 闕宏軒許多眼蝶亞科及蛺蝶亞科之表型會受到環境因子的調控,致使成蟲形態在系統分類上的應用價值需重新評估。密紋波眼蝶複合群在台灣具有最高之歧異度,且隸屬於該複合群的”北橫型族群”及”南雅型族群”之系統分類地位曖昧不明,本論文係利用環境介量、幼生期生理及形態與成蟲形態資料對台灣該複合群的種類進行探究,並對眼紋大小與溫度的相關性做一初步的測試。 於幼生期方面,有效積溫、幼蟲形態形值單變數分析與主成分分析均支持將該複合群分為3群:密紋波眼蝶、白帶波眼蝶、江崎波眼蝶。而北橫型、南雅型與王氏波眼蝶均被納入江崎波眼蝶群中。然於成蟲形態與環境介量方面,卻又支持將江崎波眼蝶群細分成2群:江崎-北橫型波眼蝶,與王氏-南雅型波眼蝶。在溫度與眼紋大小的相關檢測上,亦支持著細分成2群的論點。 綜合整個研究,所有資料結果均否證Uémura & Koiwaya將王氏波眼蝶處理為密紋波眼蝶之同物異名的看法。至於在分類處理上,我建議將密紋波眼蝶複合群區分為3個分類單元:密紋波眼蝶、白帶波眼蝶與江崎波眼蝶。而有關於江崎波眼蝶內部族群的分化程度,冀望未來能以分子觀點佐證以釐清其中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