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人族群阿茲海默氏症及血管型失智症的生物標記評估(2009) 王秀觀; Hsiu-Kuan Wang阿茲海默症與血管型失智症是最普遍的兩類失智症。目前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疾病診斷生物標記分子研究中,已知的遺傳標記分子有脂蛋白E基因4對偶基因、類澱粉蛋白前驅蛋白基因突變、早老素1及早老素2基因突變等。腦部及腦脊髓液中tau蛋白與類澱粉蛋白含量則為已確認的阿茲海默症疾病診斷蛋白標記分子。本研究利用台灣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與正常人族群基因分型技術,分析候選基因多型性變異與疾病的相關性。結果發現脂蛋白E基因4對偶基因是阿茲海默症、而非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因子;血管收縮素轉換酶基因DD基因型、D對偶基因和-240 T – Alu D單套型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此外,實驗結果顯示介白素1基因-889 CT基因型對於70歲以上的血管型失智症罹病感受方面具有潛在的保護功能;同時,熱休克A5基因-415 AA/-180 GG基因型、-415 A/-180 G對偶基因會減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基因表現分析結果亦顯示,具有-415 A/-180 G對偶基因的細胞在遭受內質網壓力之後,其熱休克A5蛋白被誘發產生的程度明顯增加。由於尋找阿茲海默症淋巴細胞的生物標記的可行性,本論文亦分析了8個阿茲海默症及4個年齡、性別配合之正常人的APP蛋白型式及氧化蛋白,但未找到明顯的蛋白標記。以上實驗結果顯示,上述與阿茲海默症及/或血管型失智症的罹病相關的基因,可作為協助疾病診斷的遺傳標記分子。Item 臺灣島內緣點白粉蝶與白粉蝶粒線體DNA變異研究(2004) 李宜欣; Yi-Hsin Lee在台灣本島,緣點白粉蝶 (P. canidia (Sparrman, 1768) )與白粉蝶 ( P. rapae crucivora Boisduval, 1836) 皆被視為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蟲。自有採集記錄以來,前者一向被視為原生物種,而後者據推測乃自日本意外引入的外來物種。本研究以粒線體DNA之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分析並比較兩種白粉蝶在島內之族群遺傳結構以及與台灣以外地區族群之親緣關係。根據分析結果,原生的緣點白粉蝶在台灣島內之族群間基因流傳相當順暢 (Nm=1.17-292),其族群內平均基因型歧異度 (h=0.372) 與核酸歧異度 (π=0.00057) 偏低。外來的白粉蝶之島內族群間基因流傳亦順暢 (Nm=0.84-59.67),但各族群內基因型歧異度 (h=0.792) 與核酸歧異度 (π=0.003) 卻較日本族群 (h=0.216, π=0.00039) 為高。這樣的結果顯然並不符合創始者效應的預測。利用鄰近歸群法重建之親緣關係樹顯示,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之白粉蝶基因型呈現互相交錯混雜的狀態。台灣產族群同時擁有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部分基因型。日本之各族群內與族群間之遺傳歧異度亦偏低。因此台灣島內之白粉蝶族群可能由多重入侵事件所建立,其來源地區可能包括中國大陸與日本等地區,而非過去所認為的由日本的單次引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