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25
  • Item
    線蟲比較基因體學
    (2023) 李宜謙; Lee, Yi-Chien
    none
  • Item
    茄鐮孢菌複合種感染海龜之致病相關基因體學
    (2022) 何芷蔚; Hoh, Zhi Wei
    none
  • Item
    顆粒性白血球群落刺激因子於慢性壓迫性神經損傷大鼠之止痛機轉
    (2022) 廖洺鋒; Liao, Ming-Feng
    位於周邊神經,背根神經節 (dorsal root ganglia,DRGs)及脊髓背角細胞(spinal dorsal horn,SDH)的各種不同發炎性介質,包含μ類鴉片受體 (mu-opioid receptor,MOR)、促炎性/抗炎性細胞素(pro-inflammatory/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素(chemokine)、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 acid,microRNA)和磷酸化-p38 (phospho-p38,p-p38) 在神經性疼痛的生成均伴有重要的角色。此外,細胞自噬(autophagy)及細胞凋亡(apoptosis)也調節了神經性疼痛的形成。顆粒性白血球群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 是一種生長因子,可刺激周邊血液中顆粒性白血球的形成,對神經性疼痛有鎮痛的作用。它是經由聚集含鴉片類物質的白血球到受損神經處,並抑制DRGs上的pro-inflammatory cytokine來達成止痛效果。此外,G-CSF也以多種方式對microRNA的表現、autophagy及apoptosis的活性產生影響。然而,G-CSF詳細的鎮痛機轉,以及pro-inflammatory cytokine、chemokine、microRNA、autophagy和apoptosis在慢性神經疼痛形成中的角色則尚未完全明瞭。因此,我們藉由動物疼痛行為測試,西方墨點法,酵素免疫分析法和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在神經損傷後的不同時間點(分別為神經損傷後1、3 和 7 天)分析假手術,接受與非接受G-CSF治療的慢性壓迫性神經損傷大鼠之受損周邊神經及DRGs上MOR、pro-inflammatory cytokine、chemokine、microRNA、autophagy和apoptosis蛋白質,及SDH上p-p38和pro-inflammatory cytokine的表現。結果顯示,在神經損傷後給予單次全身性的G-CSF治療後,可在神經受傷的初期促進受損周邊神經及DRGs上的MOR、microRNA-122、和細胞自噬蛋白質(autophagy protein: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II ,LC3II)的表達。然後這一系列的變化不但抑制了DRGs上的pro-inflammatory cytokine及chemokine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現,並且在神經受傷的後期抑制了DRGs上的apoptosis蛋白質的表現,以及抑制SDH上的p-p38、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6,IL-6) 的活性;唯增強了SDH上anti-inflammatory (interleukin-4,IL-4)的表現,藉此減輕神經性疼痛。因此,G-CSF 可以作為調節受損周邊神經、DRGs、SDH上pro-inflammatory cytokine、chemokine、microRNA、autophagy和apoptosis蛋白質表達的藥物,並進一步成為具有治療神經性疼痛潛力的藥物。然而,autophagy的神經性疼痛調節作用具有時間依賴性,必須在pro-inflammatory cytokine達到誘發神經性疼痛的閾值前的神經受傷初期階段,增加autophagy活性才可以有效抑制pro-inflammatory cytokine和apoptosis蛋白質的表達,藉此緩解神經性疼痛的進一步的發展。
  • Item
    臺灣野生酵母菌之族群遺傳基因體學
    (2022) 李佳燁; Lee, Tracy Jiaye
    none
  • Item
    禽類IgY抗體在新冠病毒之保護、預防與檢測研究
    (2023) 葉嘉翠; Yeh, Chia-Tsui
    因應對生物醫學研究的需求,實驗動物的福祉及符合動物實驗3R的要求日益提升。過去以小鼠、兔子、山羊、牛、馬…等傳統動物模式來產製多株抗體的方式,將被嚴格的監督、要求與限制。所以尋找取代動物抗體產製的新方法及動物模式,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蛋黃免疫球蛋白(yolk immunoglobulins,IgY),是卵黃中唯一的免疫球蛋白,以動物種源發生學的距離,哺乳類與鳥類的同源性低的優勢,可以產生具有高專一性的抗體,在某些免疫分析中,常用雞卵黃 IgY 替代哺乳類 IgG。IgY 特殊的分子結構與哺乳類免疫球蛋白略有差異,以至於不會引發有害人體的補體反應,也不會與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結合,也不會與哺乳動物的 IgG 產生交互作用(cross reaction)。只要收集免疫抗原後的雞蛋,加以純化取得卵黃中的抗體即可,不用犧牲動物或是長期侵入性的抽血取得動物血清。雞卵黃具有非侵入性、可持續高產量、飼育及純化成本低的種種優點,成為本研究中產製多株抗體的首選動物模式。本研究以抗原免疫蛋雞後,待蛋雞血清中專一性抗體濃度升高後,將蛋雞產出的雞蛋進行卵黃 IgY 抗體的純化,並進行抗體的專一性及靈敏度測試。本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刺突蛋白(又稱棘蛋白)(spike protein or S protein)蛋白次單元蛋白 S1、S2 誘發的 IgY 中和抗體,在 Vero E6 細胞株的感染中和力試驗中證明具有良好阻抗病毒的效果,進一步在倉鼠鼻滴定病毒感染試驗中,一次性投予抗 S 蛋白之 IgY 中和抗體,能有效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及病徵的嚴重程度。而 SARS-CoV-2 新型冠狀病毒抗N(nucleocapsid proteins;核殼蛋白)蛋白 IgY 抗體,則可專一且靈敏的於 11 株人類常見的呼吸道病毒試驗的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試驗中,在 100~1000 個病毒的狀態下,檢測出 SARS-CoV-2 的病毒株。結果顯示誘發的 IgY 抗體具有高抗體效價特、專一性及中和力價。本研究亦誘發抗 SARS-CoV-2 病毒的 IgY 抗體,並且利用 IgY 抗體進行 ELISA、Western Blot、IHC、IF 等試驗的運用。總而言之,本研究證明了 IgY 抗體具有抵抗呼吸道傳染性病原的能力,可發展成具阻抗病原感染的預防和治療的中和性抗體藥品,及發展成更優良的檢測工具。
  • Item
    台灣牙醫醫病關係中的醫病溝通之探究
    (2023) 何懿洲; He, Yi-Zhou
    改善醫患溝通對於優化治療結果和病患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的研究結果強調了根據病患特徵制定定制溝通策略的必要性。為此,將醫患溝通教育納入台灣的牙科教育體系中成為本研究的目標,以加強以病患為中心的護理並減少衝突。本研究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以及比較不同國家的課程,對醫患溝通的重要性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廣義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分析,涵蓋了牙醫和病患雙方的觀點。本研究共有超過600名病患參與了問卷調查,並且採訪了4名年齡在20歲以上且具有多年牙科經驗的牙醫師。牙科醫師的訪談結果均強調了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而病患問卷中呈現其年齡和收入與重視醫患溝通呈正相關,但與牙科助理的溝通呈負相關。這可能是由於病患更關注牙科醫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較少關注助理的溝通能力。牙醫師們強調了溝通教育的必要性,同時也強調了執行力的重要性。另外,本研究亦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和年齡較大的病人對牙醫與病患的溝通給予更高的評價,這可能是由於這些個體更加注重自我推銷,此結果進一步凸顯醫患關係的多樣性。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本研究建議在台灣實施醫患溝通課程,以提升牙科專業人員的溝通能力,從而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和病患體驗。基於訪談及問卷的研究結果,並參考美英日等國的牙醫課程,本研究建議在大學學習期間開展牙醫溝通教育,並繼續實踐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動態。這項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提高台灣的牙科教育體系,使其更加關注醫患溝通的重要性。透過專注於溝通技巧和策略的教育課程,牙科專業人員將能夠更好地與病患溝通,確保他們獲得所需的醫療護理並提高滿意度。同時,這也有助於減少衝突和誤解,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從而提升整體醫療體驗和治療結果。
  • Item
    探討VPS13C基因和巴金森病的關聯性:針對粒線體的功能研究
    (2023) 黃佩璇; Huang, Pei-Syuan
    巴金森病(PD)是一種老年人的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PD的病理特徵包括黑質中含有α-突觸核蛋白組成的路易體積累和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的選擇性缺失。根據先前的研究,環境、衰老和遺傳是PD的危險因素。近期遺傳學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幾個基因是罕見單基因形式PD的原因,這表明錯誤折疊蛋白質的積累、線粒體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增加、蛋白酶體降解和自噬/線粒體自噬受損以及突觸小泡運輸缺陷,參與了發病機制。VPS13C屬於對囊泡轉運至關重要的大型VPS13蛋白家族。VPS13C有保護粒線體功能的作用。VPS13C耗竭導致線粒體膜電位降低和線粒體超氧化物增加,引發不可逆的線粒體損傷。本研究探討八種中草藥提取物,在線粒體氧化磷酸化解偶聯劑(FCCP)處理的SH-SY5Y細胞中,增強線粒體功能的作用。其中鉤藤、山梔子、蘇木、黃芩和何首烏等五種中草藥提取物,在FCCP處理的SH-SY5Y細胞中,可增加細胞存活率、提升線粒體膜電位,及/或減少線粒體超氧化物。RNA干擾中介的VPS13C基因敲低,亦導致SH-SY5Y細胞存活率降低、線粒體膜電位下降和線粒體超氧化物增加。在TPA誘導多巴胺能分化、VPS13C敲低的SH-SY5Y細胞中,鉤藤、山梔子、黃芩提取物的處理,減少了乳酸脫氫酶的釋放和凋亡蛋白酶-3活性,並促進了神經突生長。此外,這三種中草藥提取物逆轉了VPS13C敲低導致的線粒體膜電位下降和線粒體超氧化物上升。該研究結果將證實VPS13C在P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並為PD治療提供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