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台灣及鄰近地區鈍頭蛇屬系統分類研究
    (2011) 游崇瑋; Chung-Wei You
    鈍頭蛇科(Pareatidae)是近年由黃頷蛇科(Colubridae)中獨立的類群,由於擁有特化的食蝸食性,在生態、行為與演化上均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在20世紀早期,Van Denburgh以及牧茂市郎先後發表台灣鈍頭蛇(Amblycephalus formosensis)以及駒井氏鈍頭蛇(A. komaii),兩者皆為台灣特有種。其後在1931年經歷了分類變革,鈍頭蛇屬的學名從原先的Amblycephalus改成Pareas。1997年,日籍學者太田英利教授認為台灣只產有一種鈍頭蛇,而根據命名法則稱作較早發表的名稱:台灣鈍頭蛇(Pareas formosensis)。然而,近來我們發現台灣的鈍頭蛇中存在著不連續的外部型態差異,顯見此類群在分類上仍有待釐清。為了探討台灣及鄰近地區鈍頭蛇的系統分類及演化關係,我們同時進行外部型態的檢測及遺傳的分析,並納入產於沖繩的八重山鈍頭蛇(P. iwasakii)進行比對。外部形值方面,我們記錄了身長各項比例、鱗脊、鱗片數量、眼色等數據。遺傳標記方面,則利用PCR增幅粒線體cytochrome b及核染色體的c-mos基因片段,並利用序列建構親緣關係樹。結果從粒線體DNA的序列中發現台灣至少存在三個遺傳上差異明顯的系群,彼此並不成為單系群。其中,台灣鈍頭蛇(P. formosensis)和漢氏鈍頭蛇(P. hamptoni)聚合為遺傳距離非常相近的一群,屬同種範圍。根據漢氏鈍頭蛇的原始描述文獻,我們發現漢氏鈍頭蛇和台灣鈍頭蛇在背部鱗片上有些許差異,據此我們建議將台灣鈍頭蛇歸於漢氏鈍頭蛇的一個亞種(P. hamptoni formosensis)。由核染色體的遺傳標記顯示台灣島內的鈍頭蛇即使處於共域分布的地區,也完全沒有任何的遺傳交流,而且三者均具備可資明顯鑑別的外部形態特徵。由於多組證據相互吻合,我們認為台灣的鈍頭蛇總共存在三個有效的分類群。比對正模標本的外部形值之後,我們認為駒井氏鈍頭蛇應該回復為一個有效種,意即,台灣目前存有三種鈍頭蛇:漢氏鈍頭蛇台灣亞種,駒井氏鈍頭蛇,以及一個未發表的隱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