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產貓蛛科蜘蛛之系統分類和都市化對其遺傳多樣性之影響
    (2024) 羅英元; Lo, Ying-Yuan
    在面臨生物多樣性持續流失的壓力下,加速釐清野生物的多樣性資訊、親緣關係和生態演化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基礎。貓蛛科蜘蛛為狼蛛總科的成員,是物種多樣性相當高的遊獵型蜘蛛,廣泛分布於草生地、灌木叢和樹冠層等不同棲息地,也是都市、農業生態系中相當普遍的蜘蛛之一。牠們在臺灣的物種多樣性是被大幅低估的,因此本研究首先對臺灣產貓蛛科進行全面性的分類整理,並使用整合性物種界定方法探討牠們的物種界限,包含ABGD、ABSP、bPTP、 GMYC、BPP等。根據形態證據,共整理出5屬16種,包含7個新種(Hamataliwa cordivulva sp. nov.、Hamat. leporauris sp. nov.、Oxyopes hasta sp. nov.、O. taiwanensis sp. nov.、Tapponia auriola sp. nov.、T. parva sp. nov.、T. rarobulbus sp. nov.)和7個新紀錄種(Hamadruas hieroglyphica (Thorell, 1887)、Hamat. foveata Tang& Li, 2012、O. fujianicus Song & Zhu, 1993、O. sertatoides Xie & Kim, 1996、O. striagatus Song, 1991、O. sushilae Tikader, 1965、Peucetia latikae Tikader, 1970),而 P. formosensis Kishida, 1930 則列爲疑問種。依據K2P模型計算樣本間的COI基因遺傳距離,結果顯示以遺傳距離3%為閾值可有效鑑定多數物種,然而部分物種間的界限並不明確,例如 O. sertatus 和 O. taiwanensis sp. nov.,以及 Hamat. cordivulva sp. nov. 和 Hamata. foveata 之間都有明確的生殖結構差異,但是ABGD、ASAP、bPTP、GMYC等方法都無法區別;相反的,T. parva sp. nov. 的種內遺傳距離大於4%,但未有明確的形態分化證據。此外,本研究透過5個分子遺傳標記(12S rRNA、18S rRNA、28S rRNA、COI、histone H3)來釐清貓蛛科內的親緣關係,資料集共包含6屬42種。最大似然法(ML)和貝葉斯推理法(BI)所重建的分子系統發育樹支持貓蛛科包含3大支系,包括:(1)Peucetia和 Tapinillus;(2)Oxyopes;(3)Hamadruas、Hamataliwa和Tapponia。除了 Tapponia 以外,各屬皆為單系群,但Hamataliwa 和 Tapponia 之間的關係和屬徵定義有待釐清。透過幾何形態學方法分析背甲形狀和眼式位置的變異,發現除了Hamadruas和Oxyopes的形態空間完全重疊之外,背甲形狀在不同性別及各屬之間皆具有明顯的差異,並且展現系統發育信號;同時,我們也探討背甲形狀變異與貓蛛的步足形態與活動模式之間的關聯,發現貓蛛科可能起源於較頻繁移動的活動模式,其步足相對較長、背甲也具有更寬大的胸區,其後演化出定棲活動模式的類群,其步足比例較短,背甲胸區則未特別突出。斜紋貓蛛(O. sertatus)是臺灣低海拔山區、農地及都市綠地廣泛分布的物種,因此是探討都市化過程對野生物遺傳多樣性影響的理想材料。目前有兩個假說被提出,即「都市破碎化模型」預期都市對生物的擴散是種屏障,而「都市促進模型」則預期都市對適應者的擴散來說扮演著廊道的作用。我們於台中及南投地區選取17個不同都市化程度的樣點,利用4 km2(地景尺度)及0.25 km2(局部尺度)範圍內土地利用組成作爲量化都市化程度的依據,並利用COI與RAD-seq資料分析斜紋貓蛛族群內的遺傳變異、族群間的遺傳分化和遺傳結構。結果顯示,許多遺傳多樣性指數都有伴隨都市化程度增加而下降的趨勢,特別是雜合度觀測值(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O)在0.25 km2及4 km2尺度下,以及對偶基因豐富度(allelic richness, Ar)在4 km2尺度下皆有顯著的降低,不過核苷酸多樣性則不受影響;此外,族群間的COI及RAD-seq遺傳分化指數,在都市區域顯著高於非都市區域。這些結果皆符合「都市破碎化模型」的預期,即都市內因自然棲地有限、面積小且互相隔離,導致小族群、遺傳漂變作用增強及遺傳多樣性的流失;不過STRUCTURE和PCA分析結果並未顯示有族群遺傳結構,表示都市和非都市族群間仍有相當程度的基因流動。總結來說,本論文作為首次探討全面探討貓蛛科蜘蛛的物種多樣性和親緣關係,強調了形態診斷與其他整合性物種界定方法對精確評估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背甲形態在親緣關係和活動型態適應的關聯;最後,也突顯改善都市自然棲地的品質與連結的需求,以確保都市野生物、生態系統服務與功能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