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移動視點表現手法應用在圖畫書之創作與研究(2007) 陳怡蒨中西繪畫的空間意識和沿革不同,使其深度、高度、廣度三個維度的表現手法也不盡相同,中國繪畫特有的橫卷畫幅中,常見可局部欣賞亦可連結成一整個故事的畫面,獨特的空間表現和圖像特性正有如圖畫書,因圖畫書的單頁畫幅空間有純藝術的價值,也帶有敘事功能,本研究透過移動視點表現手法之整理與歸納,提供圖畫書空間之創作參考。 藉由各種相關文獻的探討找出移動視點應用在圖畫書的執行方法,以達成下列目的: (1)移動視點表現手法歸納整理; (2)提供平面空間美感表現的創新與突破; (3)嘗試讓圖畫書的讀者以多元視點進行探索和想像; 本研究將移動試點的表現手法歸納有1.平行斜線法、2.空氣遠近法、3.重疊法、4.上下關係法、5.超現實表現、6.蒙太奇、7.拼貼法。創作執行階段中,將圖畫書以橫幅折頁的方式呈現,運用移動視點的表現手法於其中,使其單幅頁面可展現圖畫的純藝術特性,整幅展開時又有如一鏡到底的電影,成為一完整的故事。Item 電影運鏡應用於圖畫故事書創作之研究(2005) 黃雅容摘要 如果將圖畫書視為紙上電影,那麼一張圖畫就是一個鏡頭,一張張的圖畫銜接就是鏡頭的移動與剪接,在台灣現代生活中,看電影、電視的視覺經驗與對運鏡的理解,已是一個普遍性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可轉化至閱讀圖畫書中,使圖畫書的創作與閱讀產生新的創作方式與閱讀方式,讓看圖畫書就像看電影一樣,本研究是以敘事理論與電影符號學的理論,研究敘事理論中情節的順序、張力與觀點,藉此探討圖畫故事書的內涵—故事,並透過探討電影技術中運鏡的景框、角度、鏡頭所代表的符號義,作為表現故事的形式—插畫創作的依據,來架構本研究的創作,對畫面作運鏡的安排,以符合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境與故事節奏,以實作探討電影運鏡運用於圖畫書創作的可行性。結果發現:情節的安排豐富了故事與圖畫上的變化,利用電影運鏡的角度、鏡頭於圖畫書的構圖上有助於強調情感與情緒;利用景框的改變與剪接的順序在圖畫書的圖片銜接上能凸顯故事的節奏感;而利用剪接的重組更可以將故事情節的順序作改變,可將圖畫書的圖片發展為卡片式,讓讀者成為編故事的人,產生看圖說故事的創造性閱讀方式。電影運鏡的語言確實可以提供圖畫書創作者參考與應用,後續亦可以發展為動畫。 關鍵字:電影運鏡、圖畫書、符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