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像設計的創作研究(2004) 蔡芳姿; TSAI , FANG - TZU視覺傳達設計者要了解人們「看」作品的方式與能力,才能設計出使人易懂、豐富、變化、有趣的畫面,協助觀者看見、吸收該訊息;而完形心理學、視覺原理等法則的研究都是提供設計者創作時最基本的養分及利器;因為這些原理的探討可使得創作者更了解人類的視知覺作用與審美要求,使得設計創作者更能正確掌握及表現自己欲傳達的意涵;而這正是本研究最想達成的目標。 是以本研究先探討人類的感覺與相對應之知覺,了解知覺的形成方式及視覺原理之後,再選擇以深究人類知覺理論而創立了視覺法則聞名的完形心理學中的「群化原則」為中心理論研究,進而考究其在設計作品中所產生的影響。最後針對多種感覺與知覺之交互作用,探討設計作品時應該考慮的視覺法則因素,以便能有效運用人類知覺與反應的知識,發揮於數位影像創作設計之中。 運用電腦繪圖軟體直接無中生有,創作數位作品或運用數位相機再配合電腦影像處理軟體以進行影像的製作、保存或創作已是近年來的設計趨勢。是以本創作研究運用的素材就是數位相機及電腦繪圖軟體。從實驗創作過程中,進而匯整出數位媒材應用方式及數位設計的創作流程,提供設計者更有效率及更寬廣的數位創作視野。研究發現: 1.「群化原則」的運用,讓設計創作作品更具力量:顯現出作品的“有機性”與“生命力”。 2.在視覺編排、構圖應用上,「群化原則」的確對數位影像設計工作者帶來創意的啟發性。 3.活用「群化原則」可效率達成「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美學要求。 4.設計師運用不同的媒材技術創作,則創作的形式和理念也會受到媒材的影響;且人文關懷的要求,更能帶來感動。Item 後現代的不確定性於數位影像設計之應用研究(2005) 王月秀; Wang Yueh-Shiow後現代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既模糊、曖昧不清又高度複雜的文化,它源起於一九五○年代英美的文學研究,興起於一九六○年代的建築設計,並盛行於一九八○年代社會人文的研究。哈山(Ihab Hassan)認為後現代主義具有十一項的多元特性:不確定性、分裂性、非神聖化、無自我性、無深度性、不可呈現性、不可表象性、反諷、雜交、狂歡性、表演性及參與性 、構成主義、內在性,其中的不確定性可說涵蓋了後現代主義種種複雜的特徵;從不確定性,我們可以看到後現代文化中那種瘋狂的、反叛的、瓦解傳統的巨大力量,而這股力量在各個層面還持續運作著,特別是後現代創作所追求的「變」字,由此所衍生出的不確定性時常隱身於設計作品當中。而當科技的進步使電腦成為不可或缺的設計工具,致使類似複雜、重疊與碎片式拼貼等設計方式變得容易後,更使後現代不確定性的特質經常表現在數位影像設計上。 本研究藉由「後現代的不確定性」之文獻研究,從後現代的起源、特性、學者眼中的混沌美學到後現代的平面設計新浪潮,對應此新浪潮設計作品中所呈現之後現代不確定性的分析,推演至數位影像的設計創作應用。在設計創作中,以「時間‧印象」系列影像創作為主題,藉由六大子題:時光、記憶、命運、哈囉/再見、時間運行、分秒瞬間,運用後現代設計中常見如攝影氛圍、模糊不明確性、解構與拼貼、破碎不連續性、複雜重疊、無定形構圖與抽象等表現手法,混合交錯使用,呈現出數位影像創作中不確定性混沌美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