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平凡中的不平凡:旁觀人與當事人如何看待敬業事蹟?
    (2023) 游佳瑜; You, Jia-Yu
    我們的社會相當看重他人的看法,因此能贏得他人正面評價的事情通常具有其重要性。在工作中,對工作表現最為正面的評價之一即為讚許對方「工作敬業」。敬業的重要性來自於其為我們社會裡道德與倫理判斷的延伸,因此敬業在道德上是對的、在倫理上也是對的。華人本土工作敬業的研究中,目前的研究主要基於旁觀者的觀點,特別是媒體中的敬業報導。這樣的觀點有助於我們了解做什麼事情會被認為是敬業的,我們就能夠了解旁觀者看何種面向來決定這些好的評價。然而,此研究方向仍有兩項不足之處:一者是新聞報導傾向於較為英雄式的事蹟,我們目前仍缺乏在日常工作環境中,對於一般敬業工作者的近身觀察;二是我們也缺乏當事人自己如何看待這件事情。若我們的觀察都是新聞報導中的敬業表現,我們就不知道在日常工作中敬業是什麼樣子的;若我們缺乏當事人的觀點,那我們可能缺乏促進當事人願意表現敬業行為的動機。為了補足過往文獻著墨較少的缺口,本研究試圖透過質性研究釐清日常工環境中敬業的行為事例,以及敬業者的主觀感受。研究結果對於所觀察到的敬業事蹟提出了兩個故事線,第一個故事線:從旁觀人角度觀察到的敬業成果(做事程度超過水準、多做額外之事)、旁觀人歸因敬業行為(工作熱忱、崇高目標、個性習慣、控制狂);第二個故事線:從當事人角度觀察到的敬業成果(成果沒那麼好、付出沒那麼多)、當事人歸因敬業行為(負起責任、受益者至上、持續嘗試、便宜行事)。本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旁觀者對於敬業行為的看法,以及敬業行為在日常工作環境中的呈現;同時也能了解在當事人的角度下,他們是如何解釋敬業行為、以及為何會展現出敬業的模樣。
  • Item
    伺機而教:機會教育的初探研究
    (2022) 余佳璇; Yu, Chia-Hsuan
    企業安排的職前訓練是為了讓部屬在一開始可以熟悉企業的基本業務。然而,在工作過程中都有可能面臨突發事件,只是靠職前訓練通常不足已解決問題,突發事件的出現使經驗不足的部屬在執行工作的過程中容易犯錯,但即便過程或結果不理想,對員工而言都是一次機會教育的經驗。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質性研究,蒐集了不同工作場域的主管階層過去給予部屬機會教育的經歷,並且對這些經歷進行分析,從而得知事先已知可能會發生卻無法事先做足準備的突發事件,或者是伴隨著一定風險的危機事件,在職場上都會被視為機會教育。除此之外,本研究觀察到主管會以錯誤是否可以彌補作為標準,衡量該給予犯錯或遭遇危機的部屬什麼形式的機會教育,並且部屬在接受機會教育後的行為是否有改善將會進一步影響主管對於部屬在機會教育受教性的評價與觀感。分析研究案例得出的結果將會於最後和文獻進行比較,兩者具有共同性的部分即可印證機會教育在不同職場環境的存在,而不同之處則可作為補充資訊,使機會教育在職場中的運作得以被深入了解與探討。
  • Item
    抱怨使我們更好:抱怨的對象挑選與後續行為
    (2021) 詹子霆; Chan, Tzu-Ting
    在職場人生中「不抱怨」無法實際解決問題,壓抑情緒可能讓一些人更容易產生憂鬱,工作者透過抱怨得到心理滿足或是從中獲得實際的解決方法,也讓抱怨者的負面情緒找到出口。然而,並非每一次的抱怨結果都會如抱怨者所預期,該如何達到預期抱怨結果,除了抱怨者本身因素外,傾聽者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法進行質性研究,搜集工作者分享自身傾聽者條件的篩選及抱怨職場中不愉快的案例,統整出12項傾聽者的選擇條件,並歸納為四種挑選對象之動機,包括:事前能有充分了解、當下得到心理滿足、事後協助問題解決、事後避免惹上麻煩,最後依照抱怨後的結果整理出抱怨者的後續行為,期望可以提供工作者往後在挑選傾聽者時能更準確找到符合其抱怨需求的傾聽對象,增加抱怨成功的機率。
  • Item
    職場尷尬處境及其自處之道
    (2020) 徐鈴; Hsu, Ling
    尷尬的發生經常是預料之外且不容易避免,我們很難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遇到尷尬的情況,也沒辦法預知別人是不是會做出什麼事情讓自己陷入尷尬的處境。尤其是當我們出社會進入職場後,在新的工作環境遇到尷尬的處境時,又該如何面對呢?此時,如何處理尷尬的情況似乎變得重要。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法進行質性研究,搜集工作者在職場上尷尬處境的案例,並歸納出四種職場尷尬處境,包含:交談不順暢、與人不一樣、表現不體面、氣氛不和諧,最後整理出相對應的處理方法,期望可以提供工作者往後面臨職場尷尬時的參考依據,讓工作者可以加速處理並化解尷尬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