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所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39
Browse
50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角色認取與道德判斷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0-06-??) 李裕光「設身處地,推己及人」與道德有密切關係,若能促進人類這種能力的發展,可以達到相互尊重,和諧幸福的社會。在教育上是一件很有意義與價值的事。然而「忠恕」一詞在心理學上期有何種意義?「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能力是如何發展的,在道德發展上具有何種的地位與影響?為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引起研究本文的動機。Item 建構類型及其在教育理論發展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1-06-??) 崔光宙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教育活動銾生得很早,一部教育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文化史。但教育被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卻是比較晚近事。一八0六年,德學家赫爾巴特(J. F. Herbart,1776 ─ 1841)發表「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一書,並首先提出「科學的教育學」觀念,所以被尊稱為「科學教育學之父」。他畢生努力於建立教育學體系,卻未十分成功,以後戚勒(T. Ziller,1817 1883)在萊比錫大學闡揚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赫爾巴特的思想及「教育學」這一名稱,才逐漸在德語世界受人重視。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有如下述:(1)從建構類型理論與運用的歷史發展過程,程究建構類型方法的發展趨向。(2)探討建構類型之基本理論與功能限制,以明其在教育理論運用之可能性。(3)探討現有教育理論之性、結構與形成過程,以顯示其進一步發展的需要。(4)由現象學的研究取向,探討建構類型與教育理論發展的關係,並分析這種研究取向的特質。(5)由經驗科學的研究取向,探討建構類型與教育理論發展的關係,並分析這種研究取向的特質。(6)以建構類型的綜合性質作為溝通的橋樑,提出綜合前述兩種研究取向之構想,以發展較完之教育理論與方法論。Item 奧素柏認知教學理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2-06-??) 魏世台認知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二十世紀以來,許多教育學者倡議以求知方法的陶養代知識內容的傳遞,作為認知教學的目的;並為配合此一理想的實現,主張教師應避免扮演知識訊息提供者的角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並假設此種學習方式,一方面可增進學習者推理思考的智力技巧,同時經由學生自行發現的知識內容可以更長期的被保留。然而實徵性研究的結果並未能積極支持上述論點。於是學者們以折衷的觀點,重新檢視知識內容學習的價值,以及教師在認知教學中所應扮演的角色。Item 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5-06-??) 王瑞仁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科學突飛猛進,人類知識爆發,世界各國為提高國民知識水準,紛紛將國民教育之年限延長。我國為適應時代潮流,先是於民國五十四年在金門試行延長九年國民教育,嗣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七日明令公布延長國民教育為九年,並自五十七學年度起開始實施。全國上下,對國民教育之延長,均寄以厚望。實施以來,小學升學壓力減輕,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得以均衡發展,兒童身心雙方均有進歩,生活活潑快樂(鄭西谷,民58)。但隨著國民小學畢業生免試分發升學國民中學之結果,造成國民中學學生程度之良莠不齊,在教學及訓導方面產生極大之困擾。本研究之目的,綜合歸納如下:(一)探討國民中學學生普遍遭鄉遇之生活調適問題,並分析其學生性別、編班段別(上段班與下段班)、居住環境及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之關係。(二)根據研究結果,參照實際情形及有關教育輔導之原理、原則,提出可行之實施方案,作為各國民中學輔導工作之參考。Item 簡論日本教育的目的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62-11-??) 歐陽教Item 「文化教育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78-06-??) 鄭重信Item 學校組織之社會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76-06-??) 陳奎憙Item 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0-06-??) 李雄揮本論文題為: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所謂美感,指的是在觀賞藝術品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所謂美感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夠感受到美感經驗的一種教育活動。本論文除緒論外,共分七章:第一章: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做個簡略的介紹。第二章:對美感經驗與美感教育先做理論上的解析,以釐清本論文的研究內涵。第三章:整理蔡元培先生的理論體系,以探討美感教育思想在其理論上的地位。第四章:研究蔡元培先生的美感教育思想。第五章:批評蔡元培先生的美感教育理論。第六章:討論蔡元培先生思想的「中國化」的問題。第七章:則為本文的結論。Item 王充教育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59-06-??) 鄭世興Item 唯實論的教育思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2-06-??) 林玉体注重感官及具體經驗來獲取知識,本是極為平常之見。這在過去的歷史裡,早就有不少人提倡;即令在人文主義以復古為口號的時代要求下,古典文學(拉丁、希臘、及希伯來)之教學位居要津時,但1449年,戲劇作家(Feo Beleari of Florence)就譜下了如下的詩句:眼睛是第一道門窗(The eye is called the first of all the gates.),經由它,智力才能得知與品嘗(Through which the intellect may learn and taste.)耳朵是第二道,注意傾聽(The ear is second, with the attentive word.)才能武裝並充實心靈。(That arms and nou4rishes the mind.)對一般平民而言,唸古書、寫古字,實在是苦差事;印象最深刻的莫如具體實物,基督教徒也深具此種庸俗看法。中世紀以來,為了加強眾人對宗教信仰的堅定,各地都興建氣象萬千且規模宏偉的教堂,其用意有三:第一,教堂本身猶如書本,觀看教堂總比閱讀聖經來得容易;第二,出神入化之聖者典範,透過視覺,更有活生生的記憶;第三,藉教堂之肅穆莊嚴,以煽發百姓虔誠的火苗。去除教堂,只在內心中有基督,則基督教將無法普遍化。「實」, 與「名」的爭論,不能太偏。上述那種婦孺皆知的見解,在文藝復興覺醒時代之後,個人的地位與價值重新恢復;宗教改革又順勢推倒教會的桎梏,歐洲人的思考空間乃大為擴展,求知態度也膽大氣壯。連教皇的教諭都不放在眼裡,學術界上的權威也不值得盲目崇拜了。突破傳統窠臼最具歷史意義的,莫過於德籍牧師歌白(Niklas Koppernigk,或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他於臨終那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aibus orbium coelestium)震驚了天文學界及宗教界。「太陽中心說」(heliocentrism)取代了自希臘以來且為羅馬社會所堅守不渝的「地球中心說」(geocentrism)。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更發揚哥白尼的學說,數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取望遠鏡長年觀察的結果,證明太陽中心說才屬正確之論。大家沿襲已久的固有宇宙觀開始徹底的改變,這種從根拔起的革命,衝擊了人心的深處,價值之重新評估,已是刻不容緩之事了。新大陸及新航線之發現,更火上加油的助長唯實論的火焰。在為學態度上,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的懷疑及培根(Francis Bacon, 1560—1626)之注重實驗,使得舊哲學及舊科學改觀;在求知方法上,培根新工具(歸納法)之提出及笛卡兒解析幾何之發現,都是功不可沒;在普及知識獲取正確知識上,印刷術之發明,望遠鏡及顯徵鏡之製作,都是石破天驚之事。世界史上從無一時代像歐洲十六世開始所展現出來讓人眼撩亂的變動面貌。伽利略說得好:「在涉及物理問題時,吾人不應該訴諸聖經上的字句權威,侄應該根據感覺經驗(sense experiences)及必然的演算(necessary demonstrations)。」「感覺經驗」即是五官印象,「必然的演算」就是數學。前者即感官知識,後者即理性知識,二者不可或缺。真理之水落石出,必須人們去除偏見,向事實低頭,承認演算的結果,否則就是「光禿禿的拒絕了真理」。歐洲近代「科學」之突飛猛進,唯實論的教育態度與方法最具關鍵性。唯實論的教育理念非常廣泛,教學之注重兒童心理,教學語言之偏重母語,教學內容之傾向感官經驗,教學氣氛之崇尚自由,及教育範圍之溢出學校而邁向自然等,都是其中犖犖大者。至於學生健康之維護,學校環境之改善,師生關係之親密,也是唯實論者在教育上的呼籲。唯實論的教育學者為數頗眾,獨本無法成林,唯實論已成為十六、七世紀的歐洲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