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所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505
-
Item建構類型及其在教育理論發展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1-06-??)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教育活動銾生得很早,一部教育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文化史。但教育被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卻是比較晚近事。一八0六年,德學家赫爾巴特(J. F. Herbart,1776 ─ 1841)發表「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一書,並首先提出「科學的教育學」觀念,所以被尊稱為「科學教育學之父」。他畢生努力於建立教育學體系,卻未十分成功,以後戚勒(T. Ziller,1817 1883)在萊比錫大學闡揚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赫爾巴特的思想及「教育學」這一名稱,才逐漸在德語世界受人重視。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有如下述:(1)從建構類型理論與運用的歷史發展過程,程究建構類型方法的發展趨向。(2)探討建構類型之基本理論與功能限制,以明其在教育理論運用之可能性。(3)探討現有教育理論之性、結構與形成過程,以顯示其進一步發展的需要。(4)由現象學的研究取向,探討建構類型與教育理論發展的關係,並分析這種研究取向的特質。(5)由經驗科學的研究取向,探討建構類型與教育理論發展的關係,並分析這種研究取向的特質。(6)以建構類型的綜合性質作為溝通的橋樑,提出綜合前述兩種研究取向之構想,以發展較完之教育理論與方法論。
-
Item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5-06-??)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科學突飛猛進,人類知識爆發,世界各國為提高國民知識水準,紛紛將國民教育之年限延長。我國為適應時代潮流,先是於民國五十四年在金門試行延長九年國民教育,嗣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七日明令公布延長國民教育為九年,並自五十七學年度起開始實施。全國上下,對國民教育之延長,均寄以厚望。實施以來,小學升學壓力減輕,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得以均衡發展,兒童身心雙方均有進歩,生活活潑快樂(鄭西谷,民58)。但隨著國民小學畢業生免試分發升學國民中學之結果,造成國民中學學生程度之良莠不齊,在教學及訓導方面產生極大之困擾。本研究之目的,綜合歸納如下:(一)探討國民中學學生普遍遭鄉遇之生活調適問題,並分析其學生性別、編班段別(上段班與下段班)、居住環境及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之關係。(二)根據研究結果,參照實際情形及有關教育輔導之原理、原則,提出可行之實施方案,作為各國民中學輔導工作之參考。
-
Item奧素柏認知教學理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2-06-??)認知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二十世紀以來,許多教育學者倡議以求知方法的陶養代知識內容的傳遞,作為認知教學的目的;並為配合此一理想的實現,主張教師應避免扮演知識訊息提供者的角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並假設此種學習方式,一方面可增進學習者推理思考的智力技巧,同時經由學生自行發現的知識內容可以更長期的被保留。然而實徵性研究的結果並未能積極支持上述論點。於是學者們以折衷的觀點,重新檢視知識內容學習的價值,以及教師在認知教學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
Item角色認取與道德判斷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0-06-??)「設身處地,推己及人」與道德有密切關係,若能促進人類這種能力的發展,可以達到相互尊重,和諧幸福的社會。在教育上是一件很有意義與價值的事。然而「忠恕」一詞在心理學上期有何種意義?「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能力是如何發展的,在道德發展上具有何種的地位與影響?為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引起研究本文的動機。
-
Item學校組織之社會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