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
  • Item
    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介入庇護工場員工之成效探討
    (2023) 郭恩芸; Kuo, En-Yun
    隨著台灣庇護工場的發展到如今面臨不同的經營困境,包括庇護工場的定位爭議、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轉銜、如何永續發展等。其中身心障礙者的健康是關鍵的影響因素,卻常常受到忽略,以致身體活動不足進而造成慢性疾病、提早老化、二度障礙等。因此,健康促進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是很重要的。研究顯示達到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於 2018 年訂定身體活動指南標準,每週從事 150 分鐘中等強度以上之有氧運動,有助於提升且維持良好的身體組成與功能性體適能。且任務導向的有氧運動可提高個案對訓練方案的服從度,進而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幫助提升參與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有助於健康生活型態的維持,當個人感受到身體狀態與功能的提升,會影響其面對生活中遭遇困難的自我認知,隨之提升日常生活活動的勝任程度,最後改善整體的生活品質。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對於庇護工場員工之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成效。研究方法採用實驗研究法,以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一家庇護工場為實驗組,另一家庇護工場則為控制組,實驗組參與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透過動作類電玩遊戲,以活動任務為導向,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三次,每次 50-60 分鐘的訓練,過程中會監測參與者的心律以確保運動強度達到中等以上,而控制組則維持原有的生活型態。結果參數包括功能性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肌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平衡能力與敏捷度)來了解身心障礙者生理層面的變化,其中身體組成包括體重、體脂率、軀幹、上肢、下肢分部位的骨骼肌率、身體質量指數和基礎代謝率,並藉由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和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進一步了解身心障礙者心理層面的變化,收集資料時間點包括:訓練前(前測)、訓練六週後(後測一)、訓練十二週後(後測二)。本研究共有 32 位參與者完成三次前後測評估(實驗組 16 位、控制組 16 位),使用 SPSS 23.0 中文版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包含:獨立 T 檢定、卡方檢定、混合設計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為 p<.05。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本研究所設計的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對於身體組成(體重和骨骼肌率)、肌肉力量、心肺耐力、動態平衡能力和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響。若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達到促進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尚需提升身心障礙者的健康知能,加入飲食的控和作息的調整,未來之研究建議以複合式健康促進方案進一步探究身心障礙者的健康議題。
  • Item
    家屬對生涯轉銜資源認識於庇護性就業者老化生涯規劃之影響
    (2023) 王得瑋; Wang, Te-Wei
    隨著庇護性就業者年齡提升,其身體機能和障礙狀況可能隨之改變,同時,他們的父母也進入老年階段,形成「雙重老化」家庭。這樣的情況使得生涯規劃變得至關重要,過去研究發現家屬對於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規劃較少,且經常感到焦慮。本研究以不確定性隨機變化模式為基礎,探討庇護性就業者家屬對於生涯轉銜資源的了解程度及協助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規劃的情況,以了解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資源對家屬協助庇護性就業者進行生涯規劃的影響,並建構家屬資源了解程度對生涯轉銜規劃的影響模式。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問卷係參考相關文獻後編制,包含「家屬對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資源了解程度」、「家屬對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資源規劃程度」、「家屬對於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的不確定程度」、「家屬對於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的焦慮程度」。邀請台北市及新北市28間庇護工場之就業者家屬填寫,回收202份有效問卷。透過SPSS 26與AMOS 23執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驗證,得到下列研究結果:一、家屬對生涯轉銜各向度資源了解及規劃程度薄弱。二、不同家屬關係、教育程度之家屬對生涯轉銜資源了解程度有差異。三、不同家屬關係、教育程度、庇護性就業者工作內容之家屬對生涯轉銜資源規劃程度有差異。四、家屬對生涯轉銜資源的了解程度會提升其規劃程度。五、健康資源了解程度的提升會增加生涯轉銜的不確定感及焦慮感。六、社會資源規劃程度的提升會減少生涯轉銜的不確定感。文末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包括:專業人員應提早協助家屬了解庇護性就業者的生涯特性及需求,並提供生涯轉銜資源;政府應建立資源宣導的管道和增加資源的可及性。未來研究建議進行介入性研究,聚焦中高齡庇護性就業者家屬,此外,可以納入家屬個人特質及經驗對庇護性就業者生涯轉銜的影響,並使用重復量數分析深入探討資源了解及規劃程度的變化。
  • Item
    桌遊訓練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影響之研究
    (2023) 朱健銓; Chu, Chien-Chuan
    慢性精神疾病為21世紀造成失能的前十大主因,在目前台灣的精神醫療模式中,除了用餐、睡覺、盥洗等基本自我照顧之日常生活活動、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外,於精神科病房亦有透過治療性活動來改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心智功能、功能性行為、活動參與動機及動作與平衡功能。桌遊訓練亦為一種治療性活動,目前大多被運用在第一類智能障礙及失智症長者的治療性活動上,且在部分心智功能及社交技巧方面的改善有所成效,然而卻較少有文獻探討使用桌遊運用在同屬於第一類障礙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心智功能、功能性行為、活動參與動機及動作與平衡功能的改善狀況。本研究採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的方式來探討桌遊訓練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之影響,研究者先從本院精神科醫師轉介之個案依篩選準則選出合格目標族群,共計44名研究參與者,其中實驗組21名,控制組23名。研究參與者於接受訓練前先完成前測,前測完成後實驗組研究參與者除接受一般病房常規訓練活動外,亦同時接受桌遊訓練,控制組則僅參與一般病房常規訓練活動。實驗組之訓練時間為8週,每週3次,每次60分鐘。兩組於訓練完成後,均需接受後測及於3個月後進行追蹤測驗,並將前後測及追蹤測驗結果作統計分析,以探討桌遊訓練對研究參與者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精神疾病個案參與桌遊訓練後在心智功能、活動參與動機、功能性行為及動作與平衡功能皆有改善。其中,在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功能、功能性行為(包含:合作與個人表現、工作習慣與品質及社交等)、活動參與動機、起立計時走皆達顯著的改善成效,而參與一般常規訓練活動之慢性精神疾病個案在上述項目亦有部分改善,然改善效果不如實驗組。此外,兩組在功能性伸臂測驗兩組皆呈現退步顯著狀態,但實驗組的退步速度較為緩慢,可能與認知功能有部分明顯改善,有助於功能性伸臂表現維持有關。以上結果顯示,桌遊訓練亦可運用在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療性活動上,以提供較佳之治療成效,維持個案健康及減緩退化。未來,建議後續之研究可以做更廣泛及研究時間更久之收案,使其研究成果能夠推論至其他區域及不同診斷之精神疾病患者,能夠更確認使用桌遊訓練治療團體介入成效。
  • Item
    留任意願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雙北市就業服務員為例
    (2023) 陳雅雯; Chen, Ya-Wen
    我國發展職業重建就業服務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而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體系以就業服務人員所占人數最多,但因就業服務員的流動率甚大,各服務機構仍為徵求不到適合之人員備感困擾,過去文獻多探討就業服務員之離職傾向與職業倦怠之議題,較少文獻以正向方式探討如何讓就業服務員能夠留任之議題,為解決此一人才不足與專業傳承問題,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就業服務員留任因素,以期能提供目前現有職業重建專業人員培育制度及各用人組織在進行選用育留人才之參考依據。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就業服務員留任影響因素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以雙北市就業服務員為主要對象,共發放24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6份。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雙因子獨立樣本ANOVA及多元迴歸方式了解就業服務員在雙因子理論中(包含:激勵因子、保健因子)對於留任意願之影響性。研究結果顯示,庇護性就業服務員與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在留任意願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從多元迴歸統計方式了解到不論對於留任因素同意程度為何,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願意持續留任的意願稍低於庇護性就服務員;在雙因子理論中的保健因子對於就業服務員留任意願有較高預測力,顯示若能提供完善與適切之保健因子(包含:薪酬、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及組織制度),則有助於提高就業服務員之留任意願。此研究結果可提供與就業服務單位及政府部門在制定相關法規或制度時可參考使用。
  • Item
    桌上遊戲應用於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職業知識教學之探究
    (2022) 陳靖宜; Chen, Ching-Yi
    近年興起的遊戲式學習,不少研究指出遊戲式學習有助於提升研究參與者的學習成效、動機等效益,其中桌上遊戲在遊戲規則、時間、參與人數等亦有著高度彈性之優點,非常適合運用於教學現場。但目前較少針對職業教育相關課程進行遊戲式學習之教學,及為智能障礙學生設計一套職業教育桌上遊戲。因此,本研究以市面上現有的桌上遊戲118人力銀行,進行牌卡的修改與遊戲機制的調整,以符合智能障礙學生遊玩的桌上遊戲來作為教學媒材,並探究其學習成效、心流經驗、學習動機、遊戲接受度,及學習行為模式之表現。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32名臺灣北部兩所就讀於高職的智能障礙學生並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各16名。實驗組採遊戲式學習,控制組則接受一般講授方式,以進行各兩節職業知識教學。從統計分析之研究結果,可歸納以下四點:一、針對智能障礙學生之學習特質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亦有助於提升其學習成效並產生正向情意表現。二、遊戲式學習有助於促進職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動機、心流經驗並可降低其分心行為之比率。三、智能障礙學生對於本研究所使用的「職業教育桌上遊戲」具有極高之接受度,亦顯示該桌上遊戲具備有用性、易用性及遊戲元素之三大向度之機制。四、在依變項學習成效-後測、學習成效-延宕後測、心流經驗、學習動機、遊戲接受度中,除學習成效-延宕後測和心流經驗無顯著相關,其他變項彼此皆為顯著正相關。從序列分析結果探討實驗組的學習行為模式,可歸納以下三點:一、遊戲式學習提供智能障礙學生主動嘗試多元學習方法(如:牌卡文字線索、牌卡圖案線索、影片線索、知識討論、策略討論等學習方式)之機會。二、高學習成效組會出現反思討論的行為表現,而低學習成效組的學習效益較為不佳。三、高心流經驗組相較於低心流經驗組,更傾向嘗試多種策略答題,如:持續知識討論、知識討論轉換至策略討論、策略討論轉換牌卡操作,且高心流經驗組在分心後,仍可回到活動知識上繼續討論。針對相關障礙特質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是有助於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成效,加上遊戲式學習與同儕協作機制的優點,可引發智能障礙者的學習動機、與同儕互動交流、正向情意產生、多元策略嘗試與反思等較為積極的學習行為與表現。此外,本研究也提出教學實務、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年輕型失智症重返職場之歷程
    (2022) 高彥婷; Kao, Yen-Ting
    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探討年輕型失智症重返職場之歷程,研究中採訪了三位罹患年輕型失智症、接受職務再設計、目前仍在原職場或新職場就業的個案以及三位個案之家屬。三位個案分別為兩位男性,一位女性,個案家屬除為日常照顧者外,其中兩位也是個案在職場的同事。本研究採用個別訪談法,先以敘事訪談的方向與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再加以個案的職業輔導評量報告、職務再設計等報告資料,加以分析研究結果並進行討論。研究結果顯示,年輕型失智症個案在罹病後其能力與特質會產生變化,包含認知能力改變、溝通社交表達困難、情緒起伏變動等,進而影響其工作能力與效率。研究參與者透過職業重建服務,對個案進行工作內容調整及職務再設計,並在家人支持與陪伴下重返職場。另就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於研究過程中的限制,亦分別提出相關的建議。關鍵字:年輕型失智症、重返職場、職業重建
  • Item
    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就業服務認知、使用經驗及生涯認知之現況
    (2023) 鍾佩芝; Chung, Pei-Chih
    身心障礙者就業一直是各國所重視的問題,我國亦積極推展各項促進身心障礙就業服務措施,而實際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於促進就業相關服務的認知程度與使用經驗及其對就業的初步影響,是本次研究所欲探討的,因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強調生涯認知對於職涯發展的重要性,且生涯認知對就業有正向影響,故加入生涯認知變項一同與就業做討論。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以領有特教鑑定證明及或身心障礙證明之大專畢業生為對象,使用自編問卷「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就業服務認知及使用經驗問卷」及「成人生涯認知量表」,自編問卷建立初步信度與表面效度後,共計發放16 所學校125 份問卷,回收108 份,回收後之信賴水準為90%,誤差範圍6.5%。資料經過編碼與處理後以適當的統計分析,包括次數分配、交叉表、獨立樣本t 檢定、卡方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點二系列相關,以回答研究問題。所有的統計分析以SPSS 23 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於就業服務認知程度偏低,且使用率不高;而服務的認知與服務使用之間呈現低~中度正相關。就業與未就業組在科技輔具、職務調整及工作竟改善的認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p< .05),但使用比例低可能因研究參與者以心智類為主,相關需求未被障礙者或雇主發現有關。大專身心障礙畢業生對於支持性就業服務仍有需求的存在,並於使用後對其就業有所幫助。參與就業博覽會對於取得職業資訊可能對部分大專畢業生的就業有所助益。生涯認知中自我效能的難度知覺與就業具顯著低相關,其他變項與就業不具顯著相關,可能與本研究之參與者的自我覺察能力、工作表現滿意度有關。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建議提升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對就業的認知及自我生涯認知程度,以瞭解自身需求,並提升輔導人員對學生就業服務需求之評估能力。積極推廣就業服務與合理調整的概念,加強單位間之緊密連結,以促進大專畢業身心障礙學生的就業轉銜。
  • Item
    投擲沙包活動訓練對中風患者動作與認知表現效益
    (2022) 陳漪柔; Chen, Yi-Rou
    中風是全球發生率高的疾病,常伴隨動作與認知失能,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表現。隨著醫療進步,發展出多元保守治療手法來提升病患的能力,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功能性影響。為了有效將病患習得能力類化至日常生活,中風患者在臨床治療手法上強調任務導向功能性訓練。多項研究證實,任務導向模式訓練有助於提升病患的動作表現。其中投擲沙包活動訓練是臨床上常使用的任務導向訓練活動,屬於全身性動態活動,藉由任務的引導,誘發病患全身性感覺、動作協調;而有研究顯示動作訓練過程中,腦部的血流量會跟隨著運動的強度增加,有助於改善、維持及提升認知功能。然而相關效益研究較少,其臨床效益假設需要實證研究的證實。本研究採取短期效果追蹤前-後測實驗設計(Pretest-posttest short-term follow-up study),於臺北地區醫院、復健科診所徵求符合研究條件,且自願參與的中風患者共計21位,分別為實驗組11位;對照組10位。納入條件包括(1)腦中風診斷、病程超過6個月(含6個月)(2)布朗斯壯動作恢復層級(Brunnstrom Stage of Motor Recovery,BSMR)上、下肢動作層級達3以上、(3)改良式艾許沃斯氏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層級上下肢爲2以下、(4)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達24分以上、(5)可獨立行走(6)年齡為30~80歲及。符合條件且同意參與研究者會記錄個人基本資料、醫療相關紀錄,並以動作及認知方面能力做為結果參數。 動作能力使用的工具包含傅格梅爾動作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與下肢動作分數)、積木與盒子測驗(Box and Block Test,BBT)(一分鐘內健側與患側手移動的積木數量)、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總分56分)、計時起身-行走測驗(Timed-up and Go Test,TUG)(由座椅起立往前走三公尺轉身回到座椅坐下所需秒數)、功能性伸臂測驗(Functional Reach Test,FRT)(健側手臂最大前伸距離公分)、靜態站姿下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晃動量;認知能力使用工具為褚氏注意力測驗(Chu’s Attention Test,CAT)(10分鐘完成的題數及錯誤數)、刪除測驗(Cancellation Test,CT)(包含形狀刪除測驗CST與數字刪除測驗CNT完成的時間及錯誤數)及彩色路徑描繪測驗(Color Trails Test,CTT)版本1和2(測驗所需時間與干擾值)。 所有的參與者前測完成,讓研究抽籤分為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投擲沙包活動訓練30分鐘、患側下肢訓練10分鐘及患側上肢訓練20分鐘;對照組接受站立桌訓練30分鐘、患側下肢訓練10分鐘及患側上肢訓練20分鐘,兩組在患側上下肢訓練皆以肌肉張力正常化、動作協調性與神經肌肉功能整合為主。每位接受每週2次、每次介入60分鐘並持續12週的治療訓練。於研究開始前1週、研究介入第6週及第12週進行成效評量與追蹤。資料分析以 SPSS 23.0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兩組個案之特性。以卡方(Chi-square)檢定兩組之性別、教育程度、修正版艾許沃斯氏量表、布朗斯壯動作恢復上下肢層級在兩組是否配對;以t-test檢定兩組之平均年齡、身高、體重、中風時間與簡易智能量表是否配對。兩組訓練之成效差異,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wo way ANOVA)進行檢定,組間因子是組別、組內因子是測驗時間,同時計算效果值。結果顯示,兩組在人口學特性方面兩組相當,在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p值結果皆> 0.05無顯著差異。在訓練成效上,兩組與時間交互檢驗結果得知,兩組在TUG(p = 0.022)、FRT(p = 0.01)及Berg(p = 0.034)達顯著差異(p < 0.05),而在其他變項皆無顯著差異。 效果量顯示FMA-U(ηp2 = 0.066)、BBTNH(ηp2 = 0.09)、TUG(ηp2 = 0.182)、FRT(ηp2 = 0.252)、BBS(ηp2 = 0.206)、CNM(ηp2 = 0.128)、CSM(ηp2 = 0.088)、BFSC(ηp2 = 0.096)、BFTC(ηp2 = 0.109)、HTC(ηp2 = 0.069)、RC(ηp2 = 0.078)皆達到中度以上的效果量。從組內效應檢定結果得知,實驗組(EG)在FMA-L(p = 0.008)、BBTH(p = 0.009)、BBTNH(p = < 0.001)、TUG(p = .007)、FRT(p = < .001)、BBS(p = < .001)、BFTC(p = .04)、CAT(p = 0.007)及CTT1(p = 0.044)皆 < 0.05有顯著差異;對照組(CG)在FMA-L(p = 0.002)、BBTH(p = 0.17)、BBTNH(p = 0.001)、BBS(p = 0.004)及BFTO(p = 0.03)皆< 0.05有顯著差異。兩組於動作能力表現於6週與12週的訓練下,動作能力表現有進步;認知能力結果顯示,為期12週兩組訓練對於認知能力表現有提升的潛能。整體而言,兩組完成12週的訓練效果比參與6週有更多的進步幅度,而實驗組所參與的訓練相較於對照組在動作及認知能力上也有更顯著的提升。 結論為參與投擲沙包活動及站立推拉箱訓練,在為期12週的訓練下,對中風患者在動作與認知能力有所助益,投擲沙包訓練對改善中風患者行走與姿勢控制能力的改善效果優於站立推拉箱訓練。
  • Item
    聽覺障礙者職場支持之現況與需求
    (2023) 鍾依婷; Chung, Yi-Ting
    本研究旨從社會支持的三層面: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來瞭解臺灣聽覺障礙者之職場支持的現況與需求。並探討不同背景之聽覺障礙者在職場支持現況和需求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自編之「聽覺障礙者職場支持之現況與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全臺灣聽覺障礙者為調查對象,問卷有手語線上連結問卷及書面問卷方式,回收兩類有效問卷:線上問卷66份,書面問卷84,共150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重要度-表現分析法(IP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一、 整體而言,聽覺障礙者仍是對「訊息性支持」向度需求最高,而對「工具性支持」向度需求最低;而在職場支持現況的提供上,也是「訊息性支持」向度最高,而對「工具性支持」向度最低。二、 根據IPA的「集中關注區」結果,仍有職場支持項目未被滿足,需要立即改善:「公司會將我的工作場域減少噪音,使我更能清楚接收溝通訊息。」、「公司設有視覺提示系統,例如:即時跑馬燈廣播系統,火災警示燈,協助我逃生。」三、 聽覺障礙者之職場支持現況在「職種」、「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職種」顯示出「工具性支持」:「技藝有關人員」獲得的支持比「專業人員」多、「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獲得的支持比「專業人員」多、「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獲得的支持比「事務支援人員」多;「教育程度」顯示出「工具性支持」:「高中職以下」的聽覺障礙者獲得的支持比「大學以上」的聽覺障礙者多。而職場支持需求在「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高中職以下」的聽覺障礙者的工具性需求比「大學以上」的聽覺障礙者高。四、 研究結果,對政府單位、企業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職場安全環境設施的必備性,例如火災警示燈;編入有關家庭支持與支持性就服員之題目;問卷內容的設計上,建議需要在情緒性支持的部分,再加入”歧視”或”接納”的議題等。
  • Item
    庇護工場員工之生活品質研究
    (2022) 吳美霖; Wu, Mei-Lin
    本研究探討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接受庇護性就業服務後,其生活品質的現況及影響因素。運用問卷調查方式,以北部某地區庇護工場之員工為研究對象,共抽取85名身心障礙者參與研究,並以符合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鑑定為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其中智能障礙者73人,慢性精神病者12人;障礙類別為輕度36人、中度42人及重度及極重度8人;年齡介於20至30歲51人、介於31至40歲25人及介於41至64歲9人。本研究採用荷蘭 Arduin 基金會和比利時根特大學所發展的個人成果量表(Personal Outcomes Scale)中文版為評估工具,其分為8大層面(個人發展、自我決策、人際關係、社會融合、權利、情緒福祉、身體福祉及物質福祉),每個層面皆有6個特定指標,總共48題。另使用描述性統計、相關係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雪費法、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經過統計資料分析後,其研究結果是依據本研究三大研究問題,其為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現況、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及差異性分析、生活品質八大層面之差異性分別討論如下:一、 就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現況中,其生活品質於八大層面的滿意度面呈現為中等以上滿意度,以下為滿意度最高前三項(情緒福祉、個人發展及物質福祉)及最低前兩項(社會融合及權利)之顯著差異層面。(一) 生活品質現況滿意度最高前三項如下:1. 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的情緒福祉層面向有最高滿意度。2. 身心礙者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之個人發展層面,有基本獨立生活能力。3. 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之物質福祉層面,擁有固定薪資收入。(二) 生活品質現況滿意度最低前兩項中,以社會融合滿意度最低,次低為權利層面之生活品質滿意度。二、 就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及差異性分析中,其個人因素(障礙程度、年齡)、就業狀況(工作年資、工時)與生活品質各層面(個人發展、自我決策、基本權利、社會融合及物質福祉)間存在相關因素,而且彼此間有顯著差異性。(一) 身心障礙庇護員工之障礙程度愈輕微,在個人發展及自我決策之生活品質滿意度愈高。(二) 隨著年齡增加,身心障礙庇護員工愈能夠反應其在生活品質獲得更多的基本權利。(三) 隨著工作年資增加,身心障礙庇護員工能夠反應其有較多的社會融合機會,對物質福祉的生活品質滿意度也愈高。(四) 工時愈長,降低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參與社會融合機會,但其對物質福祉有較高的滿意度。三、 就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八大層面之差異性中,其對於年齡、工作年資及工時皆有預測效果。綜合言之,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生活品質現況中,以情緒福祉滿意度最高,其表示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對於目前庇護職場能獲得安全感、成就感及滿意目前的狀況。第二高為個人發展滿意度,表示他們認為自己具備獨立生理能力、有能力照顧自己、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第三則是物質福祉層面,其表示他們有穩定收入,可以讓他們擁有薪資支配權及個人重要物品;然而,在身心障礙庇護員工之生活品質現況中,以最不滿意的層面為社會融合,其表示個人與社區之間的互動較差,是為低度社會參與,第二不滿意層面為權利,其表示在執行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執行個人權利的機會也較少。在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及差異性分析中,個人因素(障礙程度、年齡)及就業狀況(工作年資、工時)與生活品質各方面(個人發展、自我決策、基本權利、社會融合及物質福祉)之間存在相關性及顯著差異性,其為身心障礙者之障礙程度愈輕微,其在個別學習發展及自主選擇權之生活品質有較好的表現。年齡愈長之身心障礙者,他們在個人及法定權利的基本認知表現較佳;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的工作年資愈多,他們在社會融合參與的機會則愈多。又因工作年資增長,獲得薪資收入隨之增加,掌控自己財務規劃的機會愈大,對於物質福祉之生活品質較好。身心障礙庇護員工在庇護工場的工時愈長,他們可參與社會融合的機會則愈少,但工時愈長,他們獲得收入則愈多,其物質福祉的生活品質愈高。最後,在身心障礙庇護員工生活品質八大層面之差異性分析中,其生活品質八大層面對於年齡、工作年資及工時皆有預測效果,分別表示年齡對於權利層面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影響力,年齡愈大的身心障礙庇護員工,愈能夠回應其個人權利維護的認知表現愈好;工作年資愈長的身心障礙庇護員工,愈能夠回應其社會融合機會愈高,獲得薪資收入愈多及物質福祉之生活品質表現愈好;他們每週工時愈長,愈能回應其參與社會互動的時間愈少,但會讓他們獲得愈高的薪資收入,其愈高的薪資收入會讓他們在生活品質之物質福祉層面有愈好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