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高中歷史教學的理想與實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曾惠櫻
    所謂晚清時期(1840─1911),時間斷限以開啟近代中國之變局的鴉片戰爭開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為止。多年來,關於晚清時期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然推陳出新,多元的歷史書寫亦不斷被強調,本文擬研究高中教育中如何規劃晚清時期的歷史教學,筆者從高中歷史教育最高指導原則─課綱出發,自「課綱」、「課綱與教科書的對應」與「試題」三方面,分析台灣的高中歷史教育對於「晚清時期」的教學實況與變遷,討論課綱與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歷史,學校的試題內容是否真的適當測驗出晚清時期的歷史概念。
  • Item
    《認識台灣(歷史篇)》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台灣史教材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徐宇辰
    歷史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使學習者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並培養人與時間、人與空間緊密聯結的歷史意識。本研究的重心在於歷史教科書,因為它正是師生傳承歷史知識、涵養歷史意識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是針對八十年代本土化、民主化思潮下,所出現《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之內容加以分析、比較、研究,並作出結論。其中,陳述性知識是教科書文字敘述的主要內容,而人物選擇方面則是以漢人、男性、政治、軍事類型為主,不過在圖表的選編上,卻逐漸呈現豐富而多元的風格。此外,在作業方面也多能達到較高層次之認知目標,儘管情意、技能類題型較少,但卻多能兼顧學生學習之理解與興趣。總之,隨著全球化的潮流,以及多元、民主的價值影響下,八十年代至今,歷史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的內容逐年淺化、教科書用詞中性,以及逐漸重視思考價值判斷。因此,整體看來,臺灣史教科書之編輯與內容的演變,隨時代而日趨進步。
  • 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
    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
  • Item
    高中歷史教學的理想與實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曾惠櫻
    所謂晚清時期(1840─1911),時間斷限以開啟近代中國之變局的鴉片戰爭開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為止。多年來,關於晚清時期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然推陳出新,多元的歷史書寫亦不斷被強調,本文擬研究高中教育中如何規劃晚清時期的歷史教學,筆者從高中歷史教育最高指導原則─課綱出發,自「課綱」、「課綱與教科書的對應」與「試題」三方面,分析台灣的高中歷史教育對於「晚清時期」的教學實況與變遷,討論課綱與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歷史,學校的試題內容是否真的適當測驗出晚清時期的歷史概念。
  • Item
    《認識台灣(歷史篇)》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台灣史教材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徐宇辰
    歷史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使學習者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並培養人與時間、人與空間緊密聯結的歷史意識。本研究的重心在於歷史教科書,因為它正是師生傳承歷史知識、涵養歷史意識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是針對八十年代本土化、民主化思潮下,所出現《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之內容加以分析、比較、研究,並作出結論。其中,陳述性知識是教科書文字敘述的主要內容,而人物選擇方面則是以漢人、男性、政治、軍事類型為主,不過在圖表的選編上,卻逐漸呈現豐富而多元的風格。此外,在作業方面也多能達到較高層次之認知目標,儘管情意、技能類題型較少,但卻多能兼顧學生學習之理解與興趣。總之,隨著全球化的潮流,以及多元、民主的價值影響下,八十年代至今,歷史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的內容逐年淺化、教科書用詞中性,以及逐漸重視思考價值判斷。因此,整體看來,臺灣史教科書之編輯與內容的演變,隨時代而日趨進步。
  • 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
    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