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前」、「後」、「上」、「下」之習得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5-03-01) 吳品嬅; 陳純音 
    本研究採質性分析,探討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之習得順序與偏誤。研究對象為3名來自初級、中初級及中高級之美加學生,每個月進行實驗,共計6次,為期半年。實驗題型含兩大類:「選擇題」及「看圖說故事」兩類型,每月所蒐集到的語料並與12名母語人士做比較。研究發現,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上下類」表時結構較「前後類」表時結構容易習得,顯示「分岐」的概念(即後者)較「零對照」的表達(即前者)來得具挑戰性。而分析四個方位詞時,亦發現「下>後>上>前」之順序,說明了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表「未來」概念之方位詞較為容易掌握。其次,外籍學生易出現之偏誤類型可分為「錯序」、「誤代」、「誤加」、「遺漏」四大類,其中以誤代最多而錯序最少。最後,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外籍學生在理解及應用層面之發展不一,其在理解層面掌握較快,應用層面則是相對較晚。
  • Item
    影響臺灣學生習得英語條件句之因素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3-01-01) 劉秀蕙; 陳純音
  • Item
    外國學生漢語疑問句習得之比較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5-06-01) 陳純音
    本文旨在探討外國學生習得漢語疑問句的差異。研究對象為八十位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的外國學生,四十位以英語為母語之學生(即英語組),另四十位之母語為日語(即日語組)。兩組學生就該中心分班測驗再分成初級二十位與中級二十位。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兩實驗:一是文法喜好測驗,另一是圖片描述測驗。前者檢測外國學生對漢語疑問句之理解,藉由1~5Likert等級判斷其接受度,另一測驗由受試學生根據圖片中提問。兩測驗設計之疑問句相同,均為32題,含「誰」、「什麼」及「哪一個」三個疑問詞出現於單句與複句中的主詞或受詞的位置。此外,疑問詞所提問之內容亦依其「有生命性」(animacy)設計(Yoshinage 1996)。研究結果顯示,兩測驗結果相似,疑問詞出現在單句較其出現在複句接受度高,外國學生使用單句疑問句亦較複句來得多。各疑問句中以「誰」的疑問句接受度與使用率最高,其次是「什麼」及「哪一個」。此外,疑問詞出現在主詞位置者較疑問詞出現受詞位置者一般而言容易讓外國學生接受與使用,此點證明漢詞主詞/受詞不對稱性(Huang 1989)之存在,研究發現雖不同於Stromswold(1995)的假設,但與Yoshinage(1996)與范瑞玲(2003)之研究結果相同。有「生命性」與不同的疑問詞確實有相關性,此特性在「誰」的疑問句尤為顯著。
  • Item
    英語關係子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 
  • Item
    臺灣學生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英語「主詞顯著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3-04-01) Liao,Hui-chi; Chen,Chun-yin; Huang,Hsin-yi�
    中文具「主題顯著性」,因此也可以說是一個「超級集合」(superset)語言;而英文則具「主詞顯著性」,屬於一個「副集合」(subset)語言。本研究依中、英文的語言特性設甫實驗,探應以「超級集合」語言(如:中文)為母語的人士學習「副集合」語言(如英文)時是否有學習困難。本帢驗測試了45位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學生,其學習年限約3~6年,共參與了兩個實驗:一是「排序測驗」(an ordering task),另一是「接受度測驗」(an acceptability judgment task)。研究發現,大部皆受試的臺灣學生對英文句子特已能掌握,已成功習英語的「主詞顯著性」,唯在接受度測驗中發現仍有母語轉移的現象,大多數的中國學生較美國學生來得容易接受有「主題顯著性」的英文句子。
  • Item
    普遍語法與華語正反問句的第二語言習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 陳純音; 洪儷真 
    本實驗旨在藉由研究來台學習華語之日本學生與美國學生華語正反問句(A-not-A Questions) 之習得情形,探討第二語言中普遍語法之重要性與母語之角色。實驗組是 60 位師大國語中心的美、日學生;控制組則是 20 名中國學生。本實驗共設計兩組測驗:一是偏好題 (a preference task) 、另一是重組題 (a restructuring task) 。實驗結果發現大部分的美、日學生在華語習得初期即對主要成份參數 (the Head Parameter) 作出正確反應,顯示母語干擾並不顯著。由此可見,第二語言習得中普遍語法之存在。本實驗結果,除可証實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中之重要性外,對華語正反問句語法理論之沿革,亦有參考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