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華語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0-12-01) 林馥蘋;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華語雙賓動詞可細分爲三類:必加「給」的動詞、不能加「給」動詞、以及可隨意加「給」動詞。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以下五種:各類動詞的困難度、句型的標記性、非雙賓句型之句子分析。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句子選擇以及引導造句。研究對象爲45位學齡前兒童及15位大學生。受試兒童再分爲三組:第組(三歲)、第二組(四歲)、和第三組(約五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不能加「給」的動詞對學童困難度最高,而另外兩類動詞困難度差異不大。第二,必加「給」的動詞中、[V-gei-IO-DO]比[V-DO-gei-IO]更具有標記性。對於可隨意力「給」的動詞而言,[V-gei-IO-DO]最具有標記性,[V-IO-DO]居於第二,而[V-DO-gei-IO]最無標記性。第三,從學童的非雙賓動詞句型使用分析得知,他們傾向於先把這些動詞當作一般及物動詞使用,接著加入第二個賓語,最後他們說出越來越多的複雜句子。
  • Item
    漢語「給」的語類及語法化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04-10-01) Ting, Jen; Miller Chang
    本文探討兩個主要的議題。一是論證漢語的『給』字有許多不同語類,而在不同的句構中,『給』字呈現不同語類的特徵,因此將『給』字一概視為介詞或連動式第二動詞的分析無法解釋所有『給』字句的特徵。筆者認為在不同的句構中,『給』字應分析為動詞、介詞、或連詞(complementizer)。二是從形式語法的角度,討論『給』字的語法化現象。『給』字由最初的 動詞,經歷語法化的過程,而逐漸發展出介詞和連詞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