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語意分類(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3-11-01) 楊禮旗; 詹曉蕙Item 外籍學生華語語法句型與教材相關性之比較研究(II)(1999/08-2000/07) 陳純音Item 臺灣學齡前兒童華語量詞習得之再探討(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9-06-01) 黃雅微; 陳純音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學齡前兒童對華語類別量詞(count classifiers)和計量量詞(mass classifiers)的習得(Cheng and Sybesma 1998, Tai 1994)。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圖片辨識測驗及圖片描述測驗。研究對象爲45位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幼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爲三歲、第二組爲四歲、及第三組五歲)。 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能夠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此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且不同於前人(Chien et al. 2003),我們發現學齡前兒童在類別量詞的表現顯著優於計量量詞。其次,「年齡」的確對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的習得有所影響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Chien et al. 2003, Hu 1993, Loke 1991, Ying et al. 1983),研究發現三歲到四歲是兒童習得量詞的關鍵期。量詞「個」是兒童最早習得的量詞,「標準量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因此爲最慢習得的量詞(Erbaugh 1986, Loke 1991)。Item 華語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0-12-01) 林馥蘋; 陳純音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華語雙賓動詞可細分爲三類:必加「給」的動詞、不能加「給」動詞、以及可隨意加「給」動詞。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以下五種:各類動詞的困難度、句型的標記性、非雙賓句型之句子分析。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句子選擇以及引導造句。研究對象爲45位學齡前兒童及15位大學生。受試兒童再分爲三組:第組(三歲)、第二組(四歲)、和第三組(約五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不能加「給」的動詞對學童困難度最高,而另外兩類動詞困難度差異不大。第二,必加「給」的動詞中、[V-gei-IO-DO]比[V-DO-gei-IO]更具有標記性。對於可隨意力「給」的動詞而言,[V-gei-IO-DO]最具有標記性,[V-IO-DO]居於第二,而[V-DO-gei-IO]最無標記性。第三,從學童的非雙賓動詞句型使用分析得知,他們傾向於先把這些動詞當作一般及物動詞使用,接著加入第二個賓語,最後他們說出越來越多的複雜句子。Item 外國學生漢語疑問句習得之比較(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5-06-01) 陳純音本文旨在探討外國學生習得漢語疑問句的差異。研究對象為八十位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的外國學生,四十位以英語為母語之學生(即英語組),另四十位之母語為日語(即日語組)。兩組學生就該中心分班測驗再分成初級二十位與中級二十位。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兩實驗:一是文法喜好測驗,另一是圖片描述測驗。前者檢測外國學生對漢語疑問句之理解,藉由1~5Likert等級判斷其接受度,另一測驗由受試學生根據圖片中提問。兩測驗設計之疑問句相同,均為32題,含「誰」、「什麼」及「哪一個」三個疑問詞出現於單句與複句中的主詞或受詞的位置。此外,疑問詞所提問之內容亦依其「有生命性」(animacy)設計(Yoshinage 1996)。研究結果顯示,兩測驗結果相似,疑問詞出現在單句較其出現在複句接受度高,外國學生使用單句疑問句亦較複句來得多。各疑問句中以「誰」的疑問句接受度與使用率最高,其次是「什麼」及「哪一個」。此外,疑問詞出現在主詞位置者較疑問詞出現受詞位置者一般而言容易讓外國學生接受與使用,此點證明漢詞主詞/受詞不對稱性(Huang 1989)之存在,研究發現雖不同於Stromswold(1995)的假設,但與Yoshinage(1996)與范瑞玲(2003)之研究結果相同。有「生命性」與不同的疑問詞確實有相關性,此特性在「誰」的疑問句尤為顯著。Item 英語關係子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Item 普遍語法與華語正反問句的第二語言習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 陳純音; 洪儷真本實驗旨在藉由研究來台學習華語之日本學生與美國學生華語正反問句(A-not-A Questions) 之習得情形,探討第二語言中普遍語法之重要性與母語之角色。實驗組是 60 位師大國語中心的美、日學生;控制組則是 20 名中國學生。本實驗共設計兩組測驗:一是偏好題 (a preference task) 、另一是重組題 (a restructuring task) 。實驗結果發現大部分的美、日學生在華語習得初期即對主要成份參數 (the Head Parameter) 作出正確反應,顯示母語干擾並不顯著。由此可見,第二語言習得中普遍語法之存在。本實驗結果,除可証實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中之重要性外,對華語正反問句語法理論之沿革,亦有參考之價值。Item 國語「也」,「又」,「還」及台灣閩南話「口麼」,「亦」,「閣」的歷史語意演變(2004/08-2005/07) 張妙霞過去研究顯示國語副詞「也」,「又」,「還」及台灣閩南話a, ma 及koh 具有相近的語 意與用法(王1958; 趙1968; 畢1988; 畢1989; 馬1982; 馬1984; 鄭1989; 呂1992; 倪1996))。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將探討「也」,「又」,「還」的歷史語意演變及與台灣 閩南話a, ma 及koh 的語意相關性。本研究將討論三項議題。第一議題並且是最主要的 議題即是「也」,「又」,「還」的歷史演變。一般而言,一個詞最初以標示命題內容的語 意為主;接著,該詞會發展出語法結構性功能;最後;該詞會發展出表達說者語氣的用 法(參見Traugott and Dasher 2002)。此變化方向已見於世界各國語言的歷史演進研究 中。第二個將探討的議題是國語「也」,「又」,「還」及其相關詞與台灣閩南話a, ma 及 koh 究竟存在何種歷史相關性? 是否因為宋朝以來南北方交流的密切(如泉州港的興盛) 而使台灣閩南話受到某些程度的影響? 第三議題是某一詞(如「還」與「且」)的文讀與 白讀的用法之間的相關性如何? 此問題可經由比較代表文讀的古文作品與接近口語用 法的史料來解答。透過本研究,我們期待能進一步瞭解國語「也」,「又」,「還」及其相 關詞的現代多義現象的歷史來源,並清楚勾勒出各語意之間的相關性。Item 漢語中「卜」、「要」及「欲」的歷史語意演變(2001/08-2002/07) 張妙霞Item 中文學術論文的主觀性及客觀性(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2-11-01) 張妙霞; 羅予彣; 許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