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5
  • Item
    外籍學生華語三大人稱代詞之第二語言習得比較
    (2011/08-2012/07) 陳純音
    在中介語研究中(Selinker, 1972),第二語言學習者有共通的語言錯誤類型和必經的發展階段,但因母語之差異各階段所花的時間略有不同,且第二語言學習者之表現亦可能與與Eckman(1977)的標誌假設有關。因此,本研究探討在台之外籍學生習得華語特殊人稱代詞的過程,是否亦支持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語言共通性(linguistic universals)、語言轉移(language transfer)及標誌性(markedness)等假設。研究對象為120位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母語為英語、印尼語及韓語的學生,每組40位,每組並依該中心分班測驗成績分中初及中高兩級,並納入20為母語人士為控制組,進行一個兩年期的華語特殊人稱代詞習得研究。今年以反身代詞「自己」與旁稱代詞「人家」為主,分析三組外籍學生對此兩代詞了解與使用之差異。 研究發現,外籍學生習得華語反身代詞和旁稱代詞時,三組表現相似,英美學生對華語反身代詞「自己」和旁稱代詞「人家」的完全/不完全長距離指涉及有/無阻擋效應的表現並不亞於韓語組及印尼組,母語影響並不顯著。此外,研究發現外籍學生較具標誌性的位置(如:主語的反身代詞「自己」及賓語的旁稱代詞「人家」),都較無標誌之位置(如:賓語的反身代詞「自己」及主語的旁稱代詞「人家」)來得難些,支持標誌假設。再者,研究發現,外籍學生之表現未受母語影響,且一致呈現主/賓語不對稱性,說明語言共通性。外籍學生對兩個代詞之語意與語法表現相近,但整體表現語意指涉仍較其語法特性來得好。最後,研究發現,外籍學生在影片文法判斷測驗之表現比圖片文法判斷測驗來得佳,呈現題型效應。
  • Item
    外籍學生提問研究三部曲---從語言輸入假設到語言輸出假設(I)
    (2005/08-2006/07) 陳純音
    近年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探討的課題頗多(如母語干擾、語言共通性、及題 型效應等)(White, 1989; Gass & Selinker, 1992; among others),研究的語言除西方語 言學習者外也漸漸著重以華語或日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外籍學生(Jin, 1994; Yuan, 1997; Chen, 2001)。但這些研究中,大都屬「質」或「量」的研究之一種,鮮少有 「質」、「量」兼俱的研究,因此本計畫擬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之「提問」 及相關語言輸入。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比較分析外籍學生習得華語問句的教材、教師 提問(teacher questioning)類型、學生提問(student questioning)類型、及其中介語言 (interlanguage),並探討相關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進而建構教材資料庫與中介語言 語料庫。 本研究擬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依該中心分班測驗 成績分初、中、高三組,進行一個三年「質」與「量」並重的研究。第一年以「量」 為主,分析三組學生使用教材之問句類型的分析,針對各級教材問句介紹之先後次 序與類型加以分析,探討其是否符合教學語法編撰之原則。第二年進入教室觀察階 段,以「質」與「量」並重,分析華語教師課堂語料輸入中提問內容,及其提問之 類型與頻率及其如何利用提問技巧與學生互動。第三年研究亦是「質」與「量」並 重,主要驗證語料輸出假設,「質」的研究資料來源為第二年教室觀察中學生提問的 內容,「量」的研究主將分析第二年蒐集到的學生口語表達意願和課堂氣氛問卷,了 解其提問的語法能力及提問的語用溝通功能。第二年與第三年分析之資料亦包含訪 談教師與學生部份,深入瞭解其提問的目的、用法與感受。每年實驗所蒐集到的語 料將會分別轉譯後,建構成教材資料庫與中介語語料庫加以分析。因此,本研究擬 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外籍學生教材中問句類型為何?教材編寫次序是否符合教學語法之原則? (二) 華語教師如何以提問與學生互動?其提問類型與頻率為何?與教材之問句類 型相關性 為何? (三) 外籍學生與與教師之提問的異同為何?各級外籍學生之提問類型是否有別? (四) 外籍學生中介語中錯誤提問類型為何?錯誤原因為何? (五) 外籍學生對教師提問的看法為何?影響其提問的原因為何? 希望本研究結果對「對外華語教學」有具體的幫助,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也 有些許具體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