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社群時代的內容創作者與社群編輯:影評粉絲專頁的經營與溝通
    (2024) 賴珮瑜; Lai, Pei-Yu
    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下,Facebook成為影評人或創作者拓展影評論述之新場域。本研究聚焦於自行產製與評論電影文本之內容的影評粉絲專頁(以下簡稱影評粉專),試圖瞭解影評大眾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因此,本研究以內容創作者的產製者視角切入,分析影評粉專的產製邏輯,以及與大眾溝通的互動機制之使用,揭示影評粉專所體現的文化意義。本研究以「媒體文本的創作」將影評粉專分為UGC邏輯的影評粉專(以下簡稱UGC粉專)、PGC邏輯的影評粉專(以下簡稱PGC粉專)、導流類三類,並採用網路民族誌與深度訪談法兩種途徑進行研究,藉影評粉專的觀察,以及創作者與社群編輯的對話,瞭解影評粉專的產製邏輯。研究發現,基於興趣隨筆紀錄的UGC粉專,內容產製以創作者興致為主;PGC粉專因商業需求,具標準化生產之趨勢,並透過知名度的累積試圖建立專業影評人形象;導流類則透過粉專導引使用者至媒體網站,採媒體組織的專業化分工,聘用社群編輯管理粉專。此外,平台互動機制也被作為商業化與經營手段之一,除粉專有意識營造仿好友氛圍,更透過社團的成立與參與,試圖將社員拉攏為粉專的忠實擁護者,或作為宣傳用途。有別於其他文化類型粉專,影評粉專更能與產業端相互連結,並與使用者三者形成循環的正向關係,同時又促進電影消費文化。本研究企圖探討影評粉專發展趨勢,檢視其象徵的文化意義,並助於未來影評粉專創作者/社群編輯的經營。
  • Item
    以鉅量資料分析傳統媒體網路新聞與社群粉絲專頁對於同婚議題內容字詞之差異
    (2021) 林琬渝; Lin, Wan-Yu
    2019年5月24號公告釋字748號施行法開始生效,台灣正式成為第一個實現婚姻平權的亞洲國家,然2018年底舉行的公投選舉結果顯示台灣不同世代對於同婚議題的意見依舊分歧。近十年來,傳播方式隨著科技進展有許多變化,傳統媒體不再是吸收資訊的唯一窗口,社群媒體逐漸取而代之,成為許多閱聽人了解新知的來源。因此本研究使用巨量資料分析,以Python爬蟲撈取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傳統媒體網路新聞與社群媒體粉絲專頁的內容,了解其字詞使用的差異,再輔以深度訪談法,了解不同世代、學經歷背景的閱聽人之媒介使用方式,以及對於同婚議題態度為何。 根據研究結果,傳統媒體網路新聞在近三年來針對同性婚姻的相關報導著重在制度上的更迭,藉由關鍵字分析發現大法官釋憲的解釋、立法的相關機構/政治人物、同婚公投正反意見陳述等皆是出現頻率極高的字詞。而社群媒體粉絲專頁則因應立場不同在整體發文上有不同的表現,反同粉專「下一代幸福聯盟」將粉專視為說服性工具,希望閱聽人能夠贊成他們的公投提案,並呼籲政府重視公投結果,而挺同粉專「彩虹平權大平台」則將粉專視為交流平台,希望社會大眾能攜手創造性別友善環境。數位原住民(1980後出生)與學歷較高的數位移民(1980前出生)多使用社群媒體做為吸收知識的主要來源,多數數位移民則使用傳統媒體來認識不同社會議題,且數位原住民從小就透過各項媒介來認識同志議題,對於同婚也多表示贊成,數位移民則表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的議題,從小就疏於認識與接觸,且皆表示反對這項法律的通過。總結來說,從小對於性傾向的認識程度不一是導致閱聽人對於同性婚姻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因此若台灣想要達到真正的文化平權,就必須在媒體報導中傳遞客觀正確的觀念,讓閱聽人有機會深入認識多元性傾向。
  • Item
    以延伸整合科技接受模式分析品牌聊天機器人對消費者的行為意圖之影響
    (2021) 吳柏瑩; Wu, Po-Ying
    聊天機器人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與多元,電子商務的興盛帶動消費者對使用聊天機器人的接受度與熟悉感,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就預測,到2025年,將會有50%的知識工作者在每天的日常中使用聊天機器人,會大幅超過2019的2%。因此,本研究採用延伸整合科技接受模式(UTAUT2)分析對消費者而言哪些因素會影響對聊天機器人的行為意圖。本研究以創設虛擬品牌的方式,模擬電商品牌在Facebook中經營粉絲專頁的模式,設計聊天機器人與對話腳本讓未曾體驗過對話式聊天機器人的問卷填答者體驗後再填答問卷,透過SurveyCake共回收了425份有效問卷,在延伸整合科技接受模式理論框架下,刪除不符合研究情境的變項,納入三個符合聊天機器人實際使用情形可能存在的因素,分別是感知信任、感知風險與服務品質,擴充理論框架,更適合解釋消費者對聊天機器人的使用意圖。研究結果顯示,共有四個變項對消費的行為意圖會產生顯著的影響,(1)努力期望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圖;(2)促進條件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圖;(3)感知信任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圖;(4)感知風險顯著影響感知信任。在中介效果的部分;(5)社群影響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會受到感知信任的部分中介與(6)享樂動機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會受到感知信任的部分中介。
  • Item
    以擴充科技接受模式檢視資訊品質與來源可信度對消費者的影響—以 Instagram 美食帳號為例
    (2019) 陳潁臻; Chen, Ying-Chen
    Web2.0時代發展出許多以互動式參與為核心的社群平台,社群行銷興起加上全球進入圖片分享時代,以及關鍵意見領袖出現,不只網紅行銷應運而生,電商行銷也得以在 Instagram 上蓬勃發展。年輕用戶使用 Instagram 的比率持續增加,以及社群媒體對消費者購物行為的影響逐漸加深,關於 Instagram 的行銷議題值得探究。 過去特定探究Instagram 在社群媒體市場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和其影響力行銷的研究較為少數。因此,本研究擬以擴充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並以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當中的「資訊品質」作為外部變數,再加入來源可信度理論,採用問卷調查法的方式,檢視 Instagram 美食帳號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分析探討 Instagram 美食帳號的行銷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1) Instagram 美食帳號之資訊品質,對 Instagram 使用者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認知娛樂性皆有正向影響;(2)相較於 Instagram 美食帳號的認有用性,Instagram 美食帳號的認知易用性和認知娛樂性皆正向影響社群用戶對 Instagram 整體的態度;(3) Instagram 美食帳號之可信度、吸引力與專業性,對 Instagram 使用者的態度有正向影響;(4) Instagram 美食帳號的認知有用性和使用者態度,都能正向影響使用者的行為意圖。
  • Item
    政治性假新聞之特質與其影響研究
    (2019) 林佳欣; Lin, Joanne Chia-Hsin
    目前在公共輿論與媒體相關研究當中,大多將「假新聞」(fake news)相關發展與形成視作新興議題,然而卻難有準確理解和定義,歸因於詞組背後隱含諸多難解的權力來源,舉凡惡作劇、好戰宣傳都包含在內,情節嚴重者甚至牽涉煽動言行,這些都可能是背後隱藏的壓力類型。 此外,對於「假新聞」與「假消息」的定義歸納,也常有混淆之虞。然而,打擊政治性假新聞比假消息來得更為困難,因為假消息大多未經由媒體專業的守門,可從通訊軟體的源頭直接抑止其發布,但如要防止假新聞的發生與流傳效果,則關乎該則政治性新聞在產製流程中,除主流媒體所應恪守的責任──真實、公正、客觀等基本新聞倫理,並關乎受眾政治立場所驅動的資訊判讀歧異等,因而造成差異而失控性的效果,這不僅牽涉新聞自律,更有關媒體素養教育於社群眾智如何跨越政治意識形態,進而深化與培植,配合當代社群媒體同溫層的輿論極化現象,使得所涉及層面更見複雜。 有關假新聞於政經場域散布的仇恨、虛構或惡意言論對於公共輿論的影響性,與假新聞打造出的扭曲、不實消息所觸碰的議題與社會層次,對當今台灣社會輿論場現況所產生的相關連結關係,研究上至今仍未明朗,故本研究將以問題導向帶動思考方式作探討,並對整體對話運作機制進一步釐清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