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次文化經濟能量之展現:論台灣同人誌的在地變遷(2006) 張詩芸「同人誌」,一個來自日本、關於創作行為的概念與名詞,約於1988年進入台灣的漫畫圈。時至今日,同人誌在台灣成為泛指漫畫、動畫、電玩、演藝明星、電影、布袋戲等多種跨國或本土流行文化的「迷」—具生產力的閱聽人—所挪用生產的文本,包括漫畫、小說、周邊甚至音樂、遊戲軟體等自費生產的產品,或是自我創作的圖像、文字等作品。相對於商業的概念,同人誌也成為指稱私人/業餘/非商業體系的出版創作。而所謂的「同人」,其意義也從「志同道合之人」衍生為「具生產行為的閱聽人/創作者」、「業餘的創作者」。相對於初級文本的流行文化,同人所創造出的文化不但是次文化,也是一種迷文化。 在多國流行文化被台灣同人消費與再挪用的背景脈絡下,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同人誌次文化如何在地化發展與變遷,和社會中的流行文化商業體系甚或政經機構又有何動態關係及意義。本研究以在同人誌販售會中參與觀察,並對同人及相關商業體系成員深度訪談的方法為主,試圖耙梳台灣同人誌次文化的變遷歷史、目前的發展現況,以及同人對這些現象的心態與回應。 本研究認為,在台灣同人誌次文化吸收、挪用與再實踐各種初級文本背後文化的過程中,又以日本的動漫畫文化及同人誌發展的影響最為顯著。從同人誌的定義、精神、風格、文類到販售會的舉辦,台灣同人誌都產生了在地化的多方面混雜現象,以及奠基於台灣歷史社會發展中對西方與日本的仰望想像而產生的認同問題。 同人誌次文化與其他流行文化或商業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的動態關係,包括了人才的流動與阻塞、經濟上的利益與利用,以及法律的模糊與衝擊。面對這些關係,有次文化成員各以從組織到個人產品的多種商業化方式做為解決方式之一。然而,以展現經濟能量的商業化為自我賦權的另一面卻可能是失權與僵化。在這些過程中,台灣同人展現了多種對主流社會、對商業體系、對日本流行文化的能動性,包括反抗的策略與順應的心態。Item 正統性的對戰: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政治(2006) 莊景和; Michael C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嘻哈饒舌樂正統性(authenticity)對戰的動態過程,了解樂迷及創作人的文化實踐與文化適應(enculturation),描繪出台灣嘻哈饒舌樂的全貌,以及其中文化階層(cultural hierarchy)的音樂政治運作邏輯。 在研究方法上採取民族誌研究取向,增加研究者的次文化資本,進入場域內參與觀察。透過活動的參與、與場域內行動者深度訪談,並輔以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文本,置入研究者所觀察到的脈絡進行對話與詮釋,企圖呈現出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地景與正統性的對戰。 研究結果發現,嘻哈饒舌樂是科技特性顯著的音樂類型,在藝術層次的正統性上與過往流行音樂所認定的正統性—現場音樂表演(live music)相牴觸;但在次文化層次上建構出新的正統性,這個正統性是根基於「街頭」(the street)的概念,透過「街頭」衍生出新的社會空間與活動,建構台灣在地嘻哈音樂地景,在這實踐場域中,創作人的表演形式與樂迷們的互動使得這個音樂感受經驗成為十足的「現場」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