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沙發音樂中東方主義的再現政治(2009) 顏呈霖沙發音樂的選曲與素材很大的部份來自於世界音樂,並且在大量民族樂音使用與專輯封面設計等元素互文傳遞下,異國情調、神秘感變成沙發音樂著重的美學,其中「東方」是歐美沙發音樂市場裡很常見的主題再現,然而本研究的興趣在於討論台灣脈絡下東方主題沙發音樂的類型化過程,以及不同於歐美市場的文化意義和再現政治。光憑Said的《東方主義》觀點並無法幫助我們解釋太多,但正如Dirlik所說的東方人也在形塑「東方人的東方主義」以及岩淵功一所提醒的異國情調其實是一場東西方共謀,我好奇台灣唱片產製是持續既有西方市場操作?或是在這個過程裡有不一樣的實踐?本研究以Neale的類型分析以及Toynbee的創意可能性理論作為研究策略,訪問類型化過程的重要推手:產業(映象唱片)、樂手(林強、DJ Code、蘇通達 )、樂評(galeer、zero、d!zzy)。 研究發現,台灣東方意象沙發音樂也反映出台灣在全球位置下對於西方現代性既複製又抗拒的複雜角力關係,以映象唱片為例,作為外來文化中介者,「重新脈絡化東方」不僅意味只是接收東方主義視野,而是經過挑選而重新翻譯成民族文化特性,但在不同層次的東方市場操作下,卻也透露用一種東方人內部的東方主義視野來看待鄰近南亞國家。相較於本土代理進口商,本研究中樂手其實較有意識地關注「東方意象」對於自身創作的關聯,並且也都會有「什麼音樂是我們的?」的困惑焦慮,本研究則探討他們各自回應心底疑惑的再現策略與文化操作矛盾。然而訪談經驗發現許多樂手們還是無法擺開西方市場的類型規則或是渴望能在西方市場獲得勝利,但這些實踐還是去殖民理論所關懷的:刻意強調凸顯自己認同符碼往往到頭來只是更強化被殖民宰制結構與塑造內在殖民鑿痕,因此本研究最後部分討論林強的創作理念:「移開西方參照」與「內化本地文化」作為體現本地音樂主體性的可能性思考。Item 圖騰樂團音樂實作的美學與真誠性(2008) 馮靖惠本研究從我們共同享有的,與音樂的關係開始帶入主題—音樂-認同-美學-政治,透過一年來的田野參與,跑了大大小小的表演,一路探詢圖騰樂團五名成員音樂與身體實踐所顯露的社會、文化和個人之間的動態關係。透過多重場域(multi-sited)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及音樂文本分析,描述他們所知覺的音樂體驗及生活體驗。除了團員本身的主體決斷外,亦有媒體、唱片公司、政治勢力、族群意識等等不同的權力關係交織影響著。 本研究試圖將圖騰樂團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樂手本身的創作環境、音樂作品的文本討論放置在90年代「原住民意識」崛起的特定時空脈絡下,與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脈絡的交織裡,解釋在歷史的非線性、斷裂中,「原住民性」的當下意義,及其音樂實作中的美學與真誠性(authentic)。在圖騰的音樂場域中,原住民/非原住民這套主體身份之族群「真誠性」(authentic)的策略,亦成為團員與商業VS.藝術之間的音樂真誠性(authentic)之兩個不斷拉扯、衝撞的個體政治。此外,亦突顯出圖騰的音樂不只反映出某種「原住民性」,音樂作品本身透過團員的各式身份、真誠性(authentic)的展演,也同時成為一種媒介(media),得以用來建構或建構何謂「原住民」意義。身處流行音樂場域中的圖騰使用了流行文化及日常生活的記憶和故事,拒絕直接挑戰一般意識型態,透過軟性基調的認同與美學想像,藉由音樂創作將其新世代的原住民青年所認定的「族群性」(ethnicity)以另類、詼諧的路徑加以展演。 研究發現,在創作過程中,身為能動者的團員會不斷調整自身創作位置,進行主體的不斷重構,逐漸改變或臣服於外在環境。圖騰始終在市場/獨立、傳統/創新之間遊走,其唱片公司「彎的音樂」多半是靠一種打游擊戰的方式維持自主機動性與對音樂的堅持,以此呈顯「創作音樂」與「製作唱片」兩種邏輯並非絕對相斥,唱片的產生往往是兩者妥協下的產物。圖騰的音樂實作與資本主義環境是彼此共生和互助。 圖騰樂團的音樂實踐打開了不同音樂與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間,這個空間的形成,乃是建立在一種對於歷史和文化抱持批判性理解的態度上,他們並不刻意去尋找某種神秘性的永恆或失落的過往,將生活經驗化約為一均質的類型,而是將其拆解為分裂的碎片,加以改造和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