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生社會運動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青年樂生聯盟推動「保留樂生療養院」議題為例(2008) 朱慕涵論文摘要 2002年12月,捷運局因捷運新莊線機場用地於樂生療養院開工,院民將被迫遷往新醫療大樓迴龍醫院居住,引發了各界社會團體的關注,紛紛投入搶救樂生院。2004年2月,一群由學生組成的「青年樂生聯盟」(以下簡稱樂青)正式成立,他們發動各種調性的活動與媒體策略,拉高了樂生院保留議題在傳播媒體上的能見度,使得樂生院保留的議題逐漸傳散開來。 本研究以文獻資料分析法與深入訪談法,從公共關係角度中的議題倡議策略,檢視分析青年樂生聯盟推動「保留樂生療養院」的議題倡議過程。目的在探討青年樂生聯盟在推廣「保留樂生療養院」議題的一連串行動中,如何爭取議題的存在空間、如何協助保留自救會的院民發聲、如何延續樂生議題的生命期,如何對公眾、媒體產生影響,進而形成民意壓力,來影響政府對樂生院的策。 研究結果發現,樂生保留運動的議題生命週期可劃分為以下四階段:議題起源期(2004年4月~2004年12月)、議題擴大期(2005年1月~2006年1月)、議題組織化(2006年2月~2007年4月)、以及議題衰退期(2007年5月~11月)。 為了爭取保留樂生議題的存在空間,樂青的倡議行動對象包括了政府部門、傳播媒體、社會大眾以及相關的社運組織四類。倡議行動前會依照議題的危急程度以及組織資源來決定行動層級高低與強弱。發展出的倡議行動策略包括了困窘策略、聯盟策略、訴訟策略、傳播策略、以及草根遊說策略。在組織資源方面,物質性資源與倡議行動模式是一個相互形成的結果,組織行動並未受到侷限,目標性與激勵性資源亦相當豐富,而組織性資源方面則為成員具有高度行動力與凝聚力。 倡議行動成果評估如下:1、傳播媒體能見度與曝光度的大幅提升。2、拉高議題的國際能見度,串連國際聲援。3、樂生院在運動過程中獲得了三次緩拆機會。4、保留方案的演變與進展。5、大眾對於樂生文化古蹟的肯定與人權議題的重視。倡議行動策略檢討有四:1、某些行動未詳細考慮後果。2、過度使用衝突策略易引起民眾的反感。3、且戰且走的階段性策略,無法針對目標長期規劃。4、忽略網站作為傳播管道的重要性。Item 反貪腐倒扁運動議題倡議之研究(2008) 陳威良論文摘要 自2005年起,陳水扁政府的貪腐弊案不斷爆發,在2006年又發生SOGO禮券案、台開案、國務機要費案等案後,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終於發起「反貪腐倒扁運動」,希望陳水扁下台負責。 反貪腐倒扁運動過程中,發起的許多創意活動,如「百萬人民百元捐款」、穿紅衣、倒扁手勢、納斯卡線…等等,不但號召出百萬群眾出來靜坐倒扁,更吸引媒體大篇幅地持續報導兩個月。運動期間的大規模活動,如「99凱道靜坐」、「915螢光圍城」、「遍地開花」、「天下圍攻」等,都號召許多群眾參與。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聚焦在施明德領導的反貪腐倒扁總部。研究的焦點為倒扁總部如何將倒扁的議題與訴求作持續性的倡導,以及探討其倡導、管理議題的策略。反貪腐倒扁運動是一訴求明確,且利用各種活動在媒體上不斷曝光來延續議題生命的運動型態。在「反貪腐倒扁」的議題生命週期中,隨著不同的議題階段,總部發起各種不同的倡議策略以實踐其訴求。分析反貪腐倒扁總部的倡議策略,是本論文的核心重點。 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有三個。研究問題一為探討反貪腐倒扁運動期間的議題倡議,從議題管理的角度來看倒扁總部的組織決策與倡議策略。研究問題二為探討反貪腐倒扁運動的新聞報導量狀況,檢視運動進行期間報導量的變化,從而分析反貪腐倒扁運動的議題生命週期。研究問題三為反貪腐倒扁運動各階段的訴求與策略,從議題生命週期的分析來檢視各個階段倒扁總部所設定的訴求與策略,並探討各階段所遭遇之阻力。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整理如下: 一、反貪腐倒扁運動期間的議題倡議: 從整個反貪腐倒扁運動議題倡議的鉅觀脈絡來看,本研究發現反貪腐倒扁運動最重要的關鍵有兩個。第一,是參與運動的群眾之性質與數量。第二,是「不衝進總統府」的決策。此兩點影響了倒扁總部的倡議行動策略的各項設定。 倡議策略方面,最成功的是「百萬人百元捐款」承諾金、媒體策略、倒扁創意活動、穿紅衣的決策、管控群眾的策略與技術等。而較值得檢討之處是倒扁總部所設定的倒扁下台之策略、倒扁總部的議題框架策略、倒扁總部的群眾運動策略、各項阻力之回應等方面。 二、反貪腐倒扁運動的新聞報導量分析: 本研究依據報紙的報導量,將反貪腐倒扁運動的議題生命週期分為四個階段:醞釀期(2006年8月7日~9月8日);流傳與擴大期(2006年9月9日~9月14日);關鍵期(2006年9月15日~10月10日);衰退期(2006年10月11日~2007年10月)。 三、反貪腐倒扁運動各階段的訴求與策略: 第一階段的「醞釀期」,倒扁總部的主要訴求與策略為:1、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民百元捐款」。2、確定「拒絕暴力、超越藍綠」的運動基調。3、訴求從「倒扁」擴充為「反貪腐」。4、總部發起寄信給司法施壓的活動。5、范可欽提出穿紅衣的策略和凱道靜坐的創意活動。 第二階段「流傳與擴大期」的訴求與策略為:總部發起「99凱道靜坐」、提出罷工行動的想法、力促政治協商、與「愛與非暴力」的運動基調。 第三階段「關鍵期」的主要訴求與策略為:1、總部發起「915圍城」。2、重建核心價值、政治協商與政治承諾。3、總部發起「遍地和平開花」。4、總部發想罷工與提倡罷免反罷免綠委。5、總部發起「天下圍攻」。 第四階段「衰退期」的主要訴求與策略為:1、總部為「天下圍攻」後紅衫軍遭驅離之事件道歉。2、總部宣布紅衫軍回家休息。3、轉向反貪腐修法。4、國務機要費起訴後,號召群眾「紅螞蟻出洞」。5、呼籲馬英九為特別費案辭去市長職務。6、施明德宣布自囚。7、2007年再次發起二次倒扁。 就反貪腐倒扁運動的直接訴求「倒扁下台」而言,這個運動是失敗的。但就反貪腐倒扁運動的價值而言,這個百萬群眾參與的運動最後可以和平落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運動最大的貢獻在於其開啟華人世界的反貪腐時代,更證明了台灣社會公民的民主素養。Item 社會運動組織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媒體改造學社推動「無線電視公共化」議題為例(2006) 江芝瑩本研究以公共關係角度中的議題倡議策略,檢視分析媒體改造學社推動「無線電視公共化」的議題倡議過程。為了逐步釐清無線電視公共化議題管理的相關元素,本研究關切議題形成前媒體改革運動所處的政策背景、議題形成前媒體改革運動經驗中,所累積的能量與其侷限,並且進一步分析媒改社如何爭取議題的存在空間,以及資源配置情形。 根據文獻資料、以及深度訪談結果發現,戒嚴期間政治力是控制媒體發展最重要因素,解嚴之後商業勢力的介入形成官控商營的媒體結構,政黨輪替後政府也不願意改革既定的媒體結構。因此,戒嚴時期媒體改革運動大多依附在政治改革運動下,之後的媒體改革運動也開始反對商業勢力,開始四波的媒改運動,分別是:爭取電波開放、釋股、公共化、媒體公民運動。 為了反抗長期介入媒體結構的政治勢力、以及商業力量,達成建立公共廣電集團的目標,媒改社的倡議行動對象包括了政府單位、公眾、媒體、以及相關社會運動組織四類。倡議行動前會觀察政府政策、公眾期望、以及事件關鍵點、相關組織的態度。發展出的倡議行動策略包括了傳播策略、參與政策執行策略、聯盟策略、困窘策略、以及日常行動策略。倡議行動特色與成果有五:一、組織內部成長。二、行動以宣傳、擴散作為長期的成果評估。三、帶動教育公共化、電信公共化的相關討論。四、影響政府政策。五、媒改社在媒體結構改革方面,成為相關組織的領導者。而組織行動與資源是一個相互形成的結果,物質性資源並不影響倡議行動的實踐,組織性、激勵性、以及政治性資源都相當豐富,而無形性資源方面則不刻意操作學者身份,但會利用學者形象讓影響力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