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虛擬」與「現實」的交融—鄭曉瓊創作論述
    (2021) 鄭曉瓊; Zheng, Xiao-Qiong
    當今合成生物學與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無機與有機,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被打破。當前人類身處於生命密碼所建構的世界中,同時也再建構新世界的密碼。本研究與實踐試從合成生物學與互聯網的創立與應用,分析虛擬與現實兩者內在規律相似性,由此探討虛擬與現實相交融這一狀態。再從虛擬場域中的認知心理學入手,分析認知心理學在虛擬場域中的應用,來探討越發具有帶入感的虛擬場域體驗。接著通過瞭解融合時代下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場景的全新建構,以及對社會關係的重構等理論研究,來探討虛擬網路生活在未來發展趨勢。將這些討論與研究,作為個人創作論述的學理基礎。另外,試從探討科技與藝術的關係,來分析藝術創作與時代特徵顯現。通過對當今時代特徵探討、對創作實踐媒材技法的探索、對創作中「編碼」這一象徵符號的運用探討,來更好的進行創作實踐。最後將自己研究與實踐的結合做一個呈現。使創作實踐展現時代特質。
  • Item
    壁上觀──鄭瑩複合媒材創作論述
    (2014) 鄭瑩; Cheng Ying
    壁上觀是筆者使用複合媒材表現真實虛假,在看似堅硬的各種壁面表現處處都有歷史歲月與生機的感覺,探討都會中與大自然裡不經意的空間虛實與材質的虛實,從平面到立體,從人造虛假到真實物體。藉由微觀、靜觀、視域的推進,凝視無人注意的角落,刻畫時間在自然和人造環境上的痕跡。刻劃著物質,屬於時間的風景。透過牆壁、石壁、山壁、植物的質變,以藝術性詮釋了歲月緩慢卻又具侵蝕性的特質:一種狀似靜態的幽微動勢。在生活環境和在創作過程中,對著所遭遇的「外境」時時觀想,心靈與境界之間會產生感通,領悟無常緣起的原理和萬物共榮共生情懷,將此覺知以創作加以詮譯,期望自然觀察各種壁面並使用現代複合媒材的新材質為介質,闡述佛教裡的 老莊理念中虛實相生的獨特性,傳達筆者心中那虛而實的意象,觀微與微觀的描繪各種壁面的趣味。 創作的形式包含複合媒材平面組合作品和複合媒材立體裝置為兩種,複合媒材平面組合作品最後的呈現以數位輸出和現成物結合,強調真假虛實的影像,複合媒材立體裝置以現成物結合,在空間中創造呈現類自然真假虛實的肌理、空間與境界。筆者將中國的「有無相生」「虛實互動」「真假相參」的美學來經營畫面,西方的新表現主義的技法,表現畫中形象作品,在畫面主軸「壁 」為表現方向,讓作品中的景物,讓作品中的景物,具有視覺上的舞動空間。畫面空間感的塑造上,以複合媒材,真實、虛假等手法,讓畫面從平面到立體的不同層次分三階段呈現。
  • Item
    虛擬中的自我回觀:翁黃浩繪畫創作論述
    (2018) 翁黃浩; Weng, Huang-Hao
    當代社會的變遷歷程,虛擬媒體已經成為整體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人們不斷的藉由網路的連結,介入、改變、創造整體生活場域,大至與環境的互為,小至個人的訊息處理,網路在約莫20年的進展歷程,從一開始的資訊檢索,如今已經快速橫向的包圍與縱向的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重新改變了人們觀看的方式,也更新了人們認識世界與認識自己的管道,這些網路造成的改變除了對於人事物之間的連結關係,也同時更涉及了連結的兩端。 而筆者認為在創作的實踐中,必須省思自身的經驗,並檢視此經驗背後的社會脈絡,作為創作對於社會的回應與責任,因此筆者在此研究中,對於在網路中社交行為的分析,從觀看方式的轉向、生產圖像的速度與平民化、自我形象與歷史的編碼以及認同等內容進行討論,這些因網路社群串聯而產生的行為模式,是在當下社會環境中,因科技發展中的時代特殊性,產生的社會集體現象,也是筆者希望在創作以及研究中觀察與對話的對象。 《虛擬身分》這一系列作品,是筆者在觀察與思考自身與周遭後,對於環境的對話。除了上述的對於人們行為的觀察,在作品中,大量半透明的圖像,象徵著人們在網路場域留下的痕跡,同時藉由影像的觀看方式-圖層,轉化了古典的油畫技法-薄塗,再藉由繪畫的勞動過程回應虛擬網路的生活經驗,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是筆者企圖在創作中回應有關於影像與繪畫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時代產生的某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