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藝術、思想與社會實踐-陳界仁藝術生命再閱讀(2022) 林孟華; Lin, Meng-Hua藝術作為創造自我能力(power)的可能,蘊含對生命課題的探討,拉近與社會現實的間隔,也展現了一時代思潮的藝術語言與社會特徵,藝術似乎成為報導、紀錄與批判反思的介質,大敘事下的歷史展現,或個人生命記憶的故事。政治藝術或帶政治語境的藝術而言,最終仍得在藝術本質上出發,藝術從來都是一種想像的蔓延,本研究以陳界仁藝術創作對於當下社會徵狀、文化意義及歷史演進的銘刻,試圖找到何種當代思辯的方向。本研究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從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中觀念、身體、跨域、影像藝術等特異媒介(media specifit),所呈現社會文化議題,作為接續論述的基石,並返回臺灣歷經60年代現代思潮、70年代鄉土風潮、80年代社會運動迸發、90年代全球化狂潮迄今科技資本一體現象,梳理臺灣藝術發展脈絡。第三章進一步回望陳界仁的創作路徑,涉及表現形式、議題內涵及核心思想,瞭解藝術家創作與實踐,介於內在感知與外在事物關係性質(relational property),透過身體去突破、衝撞當時的政略體制,去試圖用「説」以外的方式,蛻現內在的感受,以「造影」作為對抗科技技術,讓歷史記憶中的斷裂缺口,重新被看見。第四章從生命經驗、歷史記憶出發,回應當代社會文化關係,係思想家、藝術家、抑或行動實踐者,以觀念、思想與意識展開社會文化敘事、社會關係對話與思想語彙傳達主題探討。第五章結論,從藝術家的創作史,思考藝術的社會精神及語藝傳達,開啟另一扇「再閱讀」(re-reading)的觀景窗。研究發現,陳界仁的藝術創作計畫與行動,對於社會、政治與個人精神擴延意義,以及後續觀者解讀的想像,其產生無數「再創作」詮釋的潛能;「時間」是陳界仁作品中一直探詢的母題,援引佛法思考觀,試圖揭弊看不見的無明(avidyā)與不斷位移座標的彼岸,影像敘事時間中,緩慢鏡頭恍惚凝結的瞬間,讓事件的時序脫離,邀請觀者進入並提問,以「空性」(śūnyatā)作為超脫幻象的循環,成為陳界仁映照世界的方法論。Item 身體拓樸-論錄像藝術中的身體擬態與轉塑(2018) 黃盟欽; Huang, Meng-Chin本論文探討錄像藝術以身體作為媒介,反映出創作者的自我認同與創作動機,無形中傳遞出身體的潛能意志。文中針對當代影像與視覺文化間的互動性,包含探討相關藝術家作品解析,藉此提升對錄像藝術的見解與其延伸發展。探討錄像藝術的觀念意識與形式表現,主要以「身體」概念與其衍伸性議題作為研究主軸,論述方法以拓樸學概念作為切入途徑,並且擴及相關社會學、現象學、文化研究等之觀點來形成驗證架構,透過案例引證與客觀性辯證來說明研究內容。文中分析錄像藝術所衍伸的視覺性意義,並且審視錄像藝術所展現的鏈結面向,如何開展於藝術家、觀眾與作品之間,創造闡釋循環關係成為不斷衍生的意義文本。 論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名詞界定,以及研究內容與架構;第二章「當代視覺藝術的身體意象」,討論身體意象轉譯呈現身體圖式之間的發展途徑,觸及社會體制、消費文化、流行文化與儀式性的交叉分析詮釋;第三章「錄像藝術中的身體拓樸」,由第二章延伸討論錄像藝術如何回應拓樸性寓意,透過藝術家及其作品分析「身體轉向」的意涵;第四章「錄像藝術中的身體擬態與轉塑」,探討錄像藝術作為身體與物質、機器與技術、環境與時代所呈現的創作系譜,延展「身體性」的當代觀點及其敞開性;進一步探討科技數位時代中身體的進行時態,進而探測錄像藝術的未來發展與表現類型;第五章「錄像藝術中的身體位移:以筆者的作品為例(2014-2018)」,旨要以作品發展創作脈絡說明創作間的「互文性」關係;第六章「結論」,總結涉及錄像藝術與身體議題的相互趨近關係,並且提出個人觀點回應本研究關注命題。 研究以「身體拓樸」作為筆者於錄像藝術中所體現之發展特質,藉由以錄像轉譯個人身體性之具體作為,並且釐清作品中所指涉之相互關係。經由此研究增廣錄像藝術的認識範疇下,意圖提出由身體拓樸到錄像拓樸之間的轉譯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