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2022) 鄒佳哲; Tsou, Chia-Che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的總合,足見人與世界的關係最主要是靠身體、行動來建構,然而作為意識而存在的人,他的存有必須是怎樣的一種存有方式,才能夠是虛無所藉以進入世界的中介呢? 沙特的自由哲學,自為身體對自在身體的虛無化,以焦慮做為一種內在否定關係,身體成為與情境交錯的場域,列維納斯的異質性他者理論,強調他者的非自我同一性,他者與我們共同存在於世,我與他者的關係是先於他者與我的關係,唯有藉由與他者建立有愛的倫理關係才能使我們從孤寂裡逃離。這種絕對自由的自我選擇的決定,使身體行動與意識心靈形構在一起,身體也因此開顯出存有的意義。本論文「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筆者從藝術史及存在哲學的文獻中加以分析,開展出一種兼含具象寫實與主觀表現的創作手法、以時間重疊解構時間延續的情境空間以其達到以物質真實表現非物質真實的訴求,建立身體靈視的理論體系,作品以赤裸裸的創作母題顯示出卸下所有形式、面具,直接讓身體訴說情慾藉以完成心理學上的自我完整,恥感情緒讓藝術的作品擁有了更為激烈的構圖語彙,體現了人意識所創生的種種欲望,創造出另類自畫像以繪畫記錄失去的層層感傷,透過具象表現的繪畫手法闡釋兩個系列作品:幽禁的靈魂與他者。 藝術的目的並非純粹只是向外追求世界知識,而是反思人自身的問題,畫家所要傳達的真實是超出於感官表象是一種無聲的真實,藝術作品成為精神實體,傳達出不可見者的可見形式。期望本研究用以開拓筆者的視野,以釐清思想脈絡、建立理論體系也為關心這領域的藝術愛好者提供更完整的資料和新的見解。Item 他者的凝視—吳惠淳水墨創作論述(2014) 吳惠淳; Wu Hui-Chun本文從現代社會中人類普遍的自我認同感破碎、對自我存在價值有所質疑著手,探討在此種技術化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自我價值感模糊、自身定位不明……等,人如何反抗此情境之壓力,並試圖覺知,重新建構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透過學理根據釐清主體與他者之關係,藉由他者的第三者之眼光重構自我概念。而「他者的凝視」中的「他者」意指自我意識中的掌控機制,可以設想、思考自己的思想之機制,因此「他者」也是經由個體想像而產生的客體,藉由自我意識的內部分裂而造成的多重角色、扮演,(想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看、重審以及覺醒自我。 而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單一「狗」的圖像作為主體,經由對「狗」圖像的凝視與映照,而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記憶、懷舊、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而對照的方式是以「鏡像」為實踐的手法。 以「鏡像」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形象的塑造—映照」與「絹本的圖層、蕾絲的穿梭」,實踐本計劃之「主體與分身的具象化」、「以虛見實的空間特性」及「鏡像的想像」的目的。Item 身份認同的游移、轉換與再建構—許嘉宏創作論述(2019) 許嘉宏; Hsu, Chia-Hung「身份認同的游移、轉換與再建構」是透過筆者自身創作「山高高,路長長」此系列作品作為研究媒介,來論述筆者從小於中國出生、成長、受教育,八歲時隨著當時於中國經商的家人移居至臺灣定居至今,所碰到自我意識形態與身份認同上的衝突、拉扯與轉變的過程。 本論文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軸,從筆者有別於臺灣社會多數的外省二代這個身份背景為出發點,再以三位與筆者相似身份背景或使用相近藝術語言的三位臺灣藝術家梅丁衍、姚瑞中、邱昭財的作品作為文本例證,最後以自身的系列創作「山高高,路長長」為主要研究方法,來逐步地解析筆者對於身份認同、臺灣主體性、社會現況的回應與批判。 隨家人移居臺灣近二十年,記憶中對於「故鄉」與「家」的認同感早已有了質變,從「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立場極端轉換中,筆者卻從中找到了某種巧妙又荒謬的政治相似性。因而勾起了筆者自身以及臺灣社會中普遍對於身份認同、國族認同的不明確問題。本研究除了是筆者私人對於自己生命經驗的自我檢視、觀照外,也冀望能透過本研究以及創作來對臺灣這塊土地提出更多地回饋與可能性。